江蘇省如東縣曹埠鎮曹埠小學 薛志華
情境教育是兒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師基于長期的教改實踐,并吸納古典文論“意境說”的理論滋養而創建的蘊含民族文化意蘊的小學教育模式,是教育部向全國重點推廣的教學成果之一。2019年6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明確提出“重視情境教學”,情境教學首次被寫進重大政策文件,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情境教育的新期待和新要求。那么,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又該如何體現新時代基礎教育的新期待和新要求呢?
曹埠小學幾年前因受一些因素的困擾,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是優質生源外流。部分家長需求更優質的教育資源,縣城學校優越的辦學條件及相對較高的師資水平,造成農村學校部分優質生源的流失。二是家庭教育條件相對落后。曹埠小學學生位處農村,與縣城學校的學生的家庭教育條件相比,無論是教育的硬件還是軟件,都有著較大的差距。三是外來務工子女相對較多。由于隨父母就讀的外來務工子女經常換學校,造成孩子學習基礎不扎實,學習習慣差。
上述這些因素,給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如何突破這一瓶頸呢?南通大學王燦明教授主持研究的國家級課題“情境教育與兒童創造力發展的實驗與研究”(項目編號:BHA120051),給這所村小走出困境帶來了新希望,學校迎來了新發展,我們有幸成為該課題研究全國首個鄉村情境教育實驗項目的實驗學校。
首先,學校成立了課題研究小組,開展了“數學情境教育影響鄉村小學生創造力發展的實驗研究”項目。
其次,組織參與實驗研究的教師,認真學習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育三部曲》、王燦明教授的《兒童創造教育新論》等情境教育和創造教育理論書籍。
最后,邀請教育專家指導課題實驗研究,在南通大學情境教育學院院長、南通大學創造教育研究所所長王燦明教授的指導下,通過線上線下等多種形式的研討活動,開闊了實驗教師的研究視野,使課題實驗研究進展順利,并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與情境教育相鏈接,尋找創新之路,讓這所村小在近幾年的時間里實現了華麗的轉身。
實踐是兒童認識的起點,知識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真正掌握。
疑是思維之源,是探究的起點,是創新的根本。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人們只有發現和提出疑問,才會努力思考尋求解決疑問的途徑和方法。實踐證明,若通過教師所創設的問題情境,由學生自己發現可供學習探究的新問題,學生的求知欲會更強烈,創新意識更易萌生。
例如,在教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的意義”一課時,實驗教師出示一個教學用的圓形教具(把一個圓平均分成了9份,其中3份涂上紅色,1份涂上藍色,1份涂上黃色),并提出問題:誰能看著這個圓,說一句有關分數的話?
聽了老師的提問,生1——紅色部分占圓的1/3,生2——藍色和黃色部分分別占圓的1/9,生3——藍色與黃色部分共占圓的2/9,生4——紅色和藍色部分或紅色和黃色部分分別占圓的4/9。當學生回答到這里,如果老師再追問下去,還會產生其他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如藍色和黃色部分分別相當于紅色部分的1/3,藍色和黃色部分共相當于紅色部分的2/3,藍色部分相當于紅色和黃色部分的1/4,黃色部分相當于紅色和藍色的1/4。學生的這些答案,只有在特定問題情境中才能產生。
這種提問考察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真正理解,更重要的是訓練了學生的思維,更能促使學生敢想、敢懷疑、敢標新立異,這正是創新意識萌生的必備心理素質。
探究學習,就是從研究的課題出發,通過觀察與實驗、猜想與論證、表述與評價等探索研究活動,主動地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科學態度和增強研究體驗的學習過程。體驗情境學習更易點燃創新激情。
例如,實驗教師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三角形的面積”時,先讓學生用兩個不同的三角形進行拼湊,再讓學生用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進行拼湊,學生通過比較會發現,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拼成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或正方形。這時再讓學生探究所拼圖形的底、高與三角形的底邊和高有什么關系,接著利用一些數據加以驗證,讓學生在研究中推導、在推導中歸納,從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面積計算公式推導過程中,教師巧用探究情境,大膽放手讓學生去研究、去體驗,充分肯定學生的研究成果。在研究中允許學生出錯,對學生的錯誤要指導學生認真分析原因,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讓學生在自主操作多種體驗情境中,完成研究任務,獲得新知,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激情。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建構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在協同情境中解決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至少有兩人參加的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各成員間以“五互”等一系列方式進行學習。在這種情境學習中,通過教師的點撥、指導,學生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進行假設、驗證、歸納,主動解決問題或獲取新知識。當然,這種協同學習,并不是完全否定了個人學習的獨立性,而是體現在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協同,注重在協同學習形式中各個體獨立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可以使優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的能力得到鍛煉,學困生的困惑得到解決,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能力都得以發展和提升。
協同與獨立是相對的,而培養學生的協同意識與能力、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與能力卻是課改中永恒的課題,創新思維的培養卻是永不改變的主題。
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去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情境是通過自身的活動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才會最深,也容易掌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圓柱體積計算”時,教師創設了讓學生動手操作等一系列情境活動,來研究和探索推導出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然后,教師要求學生計算一些圓柱形物體如魚缸、圓柱形水池、圓柱形糧囤等的體積。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發現這些圓柱形物體,既沒有圓心標志,又沒有現成直徑、半徑和高,學生只有在活動情境中,通過一些測量才能獲得相關的數據。在這一情境活動中,教師一改以往的“靜坐聽”為“動手做”,把靜態的數學知識建立在動態的思考與操作之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實踐證明,面對新時代的新要求,創設多樣化的數學教學情境,是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發展創新能力、提高數學課教學實效的重要路徑。
透過實驗研究,數學情境創設具有“形真”“情切”“意遠”和“理寓其中”的特征。通過實驗研究,數學情境教育在學生層面上讓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培養,創新能力得到發展,在學校層面上創新效益得到彰顯,創新策略得到提升,整體創造力的發展有明顯的成效。
數學情境教育顯著提高了鄉村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總分及各個維度的得分。學校辦學品位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實現了情境課程研發與學校文化建設、學生的創造力、校本化教育等多方位的融合。
繼國家級實驗項目研究之后,我們又申請了如東縣“十三五”重點規劃課題“在小學數學情境教育中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實踐研究”,該課題研究立足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努力探索兒童情境學習的基本規律、策略及實施路徑,旨在引導兒童“學慧”“慧學”,從而發展兒童的創新能力。
總之,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只有找準兒童“生長點”,才能踏上教育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