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佩帛(湛江科技學院)
《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是財會專業的必修課程。主要包括公司戰略和風險管理兩個模塊,公司戰略模塊主要講授戰略分析、戰略選擇、戰略實施、戰略控制等內容;風險管理模塊主要講授公司治理、風險管理、內部控制等內容。課程綜合性很強,內容涉及國家戰略、價值觀、形勢政策、法律制度、企業文化等方面內容,思政教育涉及很廣泛。
高校專業課程思政受到我國學者和一線教師的高度重視,已有研究從問題及對策、總體設計、實施路徑、教學內容等方面對課程思政進行了探索。為《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大量參考。
首先,在探索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方面,周松等(2021)、張巖等(2021)、李敏(2021)等人分別從學校層面和教師層面進行了全面研究。他們認為學校缺乏統籌協調的專設機構和領導力量,導致課程思政的建設隊伍協同度不高。其次,忽視“思政效果評估”環節,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有待優化,沒有構建出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和反饋體系,沒有將其納入整體教學評估指標體系。最后,二級教學單位與職能部門缺乏主動融合意識;而在教師層面,教師思政意識薄弱,有的教師對于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不夠、理解不透,造成“專業無思政、思政不專業”的思政建設瓶頸。在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方面的研究頗多。楊華(2021)對高校外語課程思政的實踐進行了研究,提出實踐包含相互關聯的3 個方面:內嵌模塊、實踐活動和多元評價;賈啟君(2021)從對新工科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內容、實施體系、評價機制等進行了探討;周立昊(2021)以地理學類專業為例探索基于認證模式的高校課程思政設計。
根據《高等學校課程建設指導綱要》,結合《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課程學科特點,本課程設置了課程思政兩級目標。一級指標確定為“家國情懷、學科素養、職業素養、身心素養”。以4 個一級指標為基礎,確立具體指導課程思政建設的15 個二級指標。其中家國情懷包括文化自信、國情認知、國家認同、理想信念、社會責任感;學科素養包括開拓創新、嚴謹求實;職業素養包括:職業道德、企業家精神、法治意識、危機意識、團隊意識;身心素養包括愛護環境、厲行節約、求同存異。
結合課程目標,本課程可圍繞傳統文化、國家戰略、法律制度、時事熱點、企業故事和企業家人物傳等方面,深挖專業課程的思政育人資源。
中國古代管理思想在許多著作中都有體現,任課教師授課時可以充分挖掘、吸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學習管理學的興趣以及對優秀文化的傳承。《孫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思想在教材中比比皆是,比如企業內外部環境分析就深刻體現了知己知彼的思想;老子的《道德經》,全文僅8000 字,卻字字珠璣。在講授發展戰略的風險時,引用“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用來解釋發展戰略一定要站在穩定原有經營領域的基礎上再謀求發展,否則就會帶來發展過快的風險。
在講授國家政策對企業影響時,可引入我國現在實施的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展望2060 年我國實現碳中和碳達峰后我國產業將發生的巨變,引導學生順應國家戰略,做好職業發展規劃,樹立偉大的理想信念,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在講授技術環境對企業影響時,可向學生介紹華為的創新全光交叉技術對碳排放的影響,使學生深刻理解企業應該履行綠色會計責任,提升企業社會價值,進而提升企業經濟價值。華為的創新全光交叉技術是國家的碳中和碳達峰戰略實施的成果,借此鼓勵學生關注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積極響應國家環境保護政策。
在講述管理者人格特征時,引入華為公司任正非、海底撈張勇、惹巴妹譚艷林等企業家的創業歷程,讓學生明白管理者人格特征應該包括求真務實、踏實肯干、艱苦奮斗、大公無私、以身作則等,并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同時培養學生培養的企業家精神。
在講授企業的法律風險時,可以介紹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反食品浪費法》。并以浙江某火鍋店和廈門某面包店因為違反《反食品浪費法》受到行政處罰的案例,以接地氣的角度告訴學生遵紀守法、厲行節約的重要性,并借此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光盤行動”小程序打卡有獎活動,以增加平時分的激勵機制,激發學生從行動上履行節約精神。
選取與專業授課內容有關的實際案例,以理論聯系實際的方式,通過鮮活的例子在案例分析中傳授專業知識并滲透思政教育。
適當布置涉及思政元素的研討專題,要求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或辯論,在涉及思政元素的內容上教師作適當點評和點撥。
課程思政與互聯網的結合運用必須從三個層面理解。第一,利用互聯網資源,不斷豐富、更新思政教學內容;第二,利用信息技術平臺比如雨課堂、學習通展開互動式教學;第三,建設網絡思政教育平臺。例如開設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微信公眾號,設置名人軼事、社會新聞熱點解析等欄目,旨在正確引導學生輿論和思想。
鼓勵學生積極申報創新創業大賽、企業價值創造競賽等,并將此項實踐內容納入學生課程思政考評成績中。
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課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結合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本課程將思政教學的場域從線下擴展至線上的課前準備和課后拓展,摸索一種覆蓋線下課堂和線上課堂全過程的思政教學模式。
(1)課前利用線上平臺自主學習。首先教師在學習通、雨課堂等智慧教學工具平臺發布課前任務,包括預習教材知識和案例材料等,請學生在課前完成閱讀和初步思考。基于中國大學慕課平臺的國家精品課程,本課程針對部分知識點實現了翻轉課堂。學生在課前通過對網絡課程的自主學習后,針對盲點向老師請教,準備講課內容。
(2)課堂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深度學習。在課堂當中抽取部分學生講述他們對知識點的理解以及尋找相應的案例進行分析,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教師積極引導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翻轉課堂的學習方式真正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了學生,既給學生學習的壓力,同時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動力。
(3)課后拓展。課后的拓展活動主要包括小組任務成果展示和拓展閱讀。小組成果展示可以多種形式,比如小組辯論賽、編寫商業計劃書、微視頻展示等。拓展閱讀可以包括知識和案例的拓展。
學校應當以校黨委為領導,集合各學科優秀思政課程教師和專業課程教師,設立課程思政研究中心。該研究中心旨在負責課程思政建設的頂層設計、隊伍建設、政策支撐和經費保障。
(1)頂層設計。課程思政建設的頂層設計包括四個方面的工作。第一,確定通識與專業、必修與選修、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等課程的形態和結構比例;第二,編制課程思政建設指南,包括服務面向、目標定位、培養模式和質量保障,要突出差異化思路,不同課程實施分類指導;第三,建立高校間課程思政資源共享機制;第四,進行課程思政資料庫建設。
(2)隊伍建設。隊伍建設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設立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工作室”;第二,組織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培訓、研修。
(3)政策支撐。學校應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政策支持。第一,在科研立項、教研評獎、職稱晉升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第二,在“優秀人才扶持計劃”中考慮思政教學貢獻。
(4)經費保障。學校應當設立課程思政專項經費,資助和獎勵在課程思政教育上有突出貢獻的工作者。
1.增強思政教育的自覺意識和責任意識
專業課教師應在思想上樹立專業課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教學理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為專業服務的意識,深刻領悟課程思政對培養全面綜合素質人才的重要意義,積極主動地投入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之中,既要當好“教書匠”,也要做好“引路人”。
2.提升專業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能力
專業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需要具備三種能力,分別是開發課程思政資源的能力,開展課程思政課堂教學的能力,拓展課程思政教學場域的能力。
(1)開發課程思政資源的能力
教師首先對自身的思想進行武裝。其次,時刻關注學科領域最新、最前沿的發展趨勢。關注國內外時事政治熱點,深入挖掘與專業知識相結合的思政元素,促進思政教育的與時俱進。
(2)開展課程思政課堂教學的能力
課程思政教學既要注重內容,也要注重話語輸出形式。專業課教師要將理論話語生活化和影像化,讓枯燥的課堂變得更有趣味,讓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再晦澀深奧。專業教師要主動順應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革命趨勢,開發教育新技術新方法,匹配學生的興趣點和情感共鳴點,打造學生喜愛的課程思政專業課,讓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更接地氣。
(3)拓展課程思政教學場域的能力
一方面,專業課教師要積極將價值塑造從課堂教學場域拓展到實踐教學場域。要以更加貼近學生的方式將思政元素注入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實驗實訓教學等環節,在實踐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專業課教師要善于以新媒體技術延伸課程思政的觸角。既能通過微課、慕課等在線教學平臺,以及雨課堂、學習通等信息技術平臺開展互動式教學,也能通過抖音、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搭建網絡思政教育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