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晚冰 (廣東青年職業學院)
近年來,我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使得國際貿易量不斷增加、規模不斷壯大,外貿企業實現迅猛發展,但很多外貿企業忽視了國際貿易風險預防和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影響了外貿企業、外貿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國際貿易越來越頻繁,風險也越來越多,若不加以預防和管理,那么將直接影響外貿企業的經營發展。國際貿易風險分為三種,即政策風險、匯率風險與操作風險[1]。政策風險指因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技術性貿易壁壘引發的風險;匯率風險指由于外匯市場波動導致的風險;操作風險指在國際貿易業務中因各種與自身利益息息相關的操作引發的風險。
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國際經濟環境越來越復雜,各國間貿易風險顯著增加,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很多國家主動改變信貸政策,導致進口需求、消費市場都出現諸多變化。其次,一國的匯率變化太大,那么付款的意愿就會大大降低,導致國際貿易壞賬事件頻發[2]。目前我國因為國際貿易風險而破產的企業越來越多。基于此,加強對國際貿易風險問題的研究,制定完善的風險識別與防控機制對于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國內大量企業注重開辟國際市場,國際貿易量不斷增加。同時,由于國際環境的復雜多變,企業必須基于自身實際情況加強對國際貿易風險的預防和管理。但目前來看,很多企業尚未意識到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尚未將風險管理工作視作企業核心工作,在進行國際貿易活動時,沒有進行風險識別、控制與管理,導致無法及時挖掘潛在風險。目前,大部分企業都更注重于經營管理工作,在風險管理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不足,使得國際貿易風險管理工作成效欠佳。
引發國際貿易風險的因素很多,要想有效預防和控制風險,就必須加強對各個領域的風險管理。雖然很多企業都構建了風險管理體系,但是到具體落實時卻存在諸多問題,風險管理范圍狹窄[3]。如,不少企業忽視了對信用風險的管理,沒有深入研究合作方營業執照、經營狀況、財務狀況等問題就直接與其合作,因為資產信用認證體系不健全而引發信用風險,造成企業嚴重損失。再如,不少企業的國際貿易風險管理工作缺乏戰略性,只對風險“表象”加以管理,卻無法站在戰略高度進行風險管理工作,不利于貿易風險的有效防控。
從國內當前企業國際貿易風險防控實際情況來看,盡管企業防控經驗與成效有所提升,但防控措施仍不夠規范、落實仍不到位。如,不少企業在進行國際貿易風險管理時,缺乏超前管理意識與能力,多是在風險發生以后才加以防控,但為時已晚,由此反映了國內企業風險防控思路與理念滯后。再如,國內不少企業在匯率風險管理方面無從下手,缺少專業人才,對靈活選擇計價貨幣、提前鎖定匯率等風險防控措施不能合理利用,從而嚴重降低了國際貿易風險管理成效。
(1)建立健全商業情報體系。新形勢下,國內企業應制定戰略協議來與行業企業構建戰略合作關系,共同搜集商業情報,發揮合作企業的優勢來拓寬國際貿易風險搜集渠道,并建立行之有效的預警和防控機制。其次,企業應立足于自身實際業務、發展水平,特別是產品種類來深入調研國際市場,掌握國際市場中產品供需情況,并廣泛調查不同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政策環境,為后續做好國際貿易風險管理工作夯實基礎。尤其是在當前外經貿企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的時代背景下,企業更加應該時刻注重情報收集,注意貿易伙伴企業經營狀況和破產風險,對掌握主要買家所在國的破產制度,用足、用好出口信用保險等。
(2)增加風險調查途徑。國內外貿企業應高度重視風險管理工作,積極豐富風險信息調查途徑。首先,企業應該樹立風險中性意識,時刻關注匯率波動,注重產業發展,不要過分關注匯率的判斷或投機匯率走勢上,盡量控制貨幣錯配,合理安排資產負債的幣種結構,維持財務狀況的穩定和可持續性。其次,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日益常態化背景下,外經貿企業面臨的匯率風險加大,理性看待匯率波動、做好匯率風險管理,已成為外經貿企業穩健經營的必修課,是外貿企業必須重視的問題之一。
(1)注重建立健全企業監督體系。新形勢下,國際貿易日漸頻繁,我國外貿企業對外經營新產品數量不斷增加、規模不斷壯大、經營方式也發生巨大變化。基于此,要想增強對各種風險的抵抗能力,就必須做好企業對外經營監督管理工作。目前來看,構建完善的業務監督體系能在很大程度上對國際貿易不同項目流程中潛在的風險因素加以管控,增強工作人員規矩意識、責任意識,才能嚴格遵循規章制度和既定目標來按部就班完成工作任務。面對涉外經營活動,若出現違規作業,要及時加以制止和改正,加強對當事人的懲處、管教,不斷增強監督效率與水平,才能在根本上預防各種貿易風險的出現。
(2)構建貿易風險監控體系。目前來看,企業風險監控的主要因素是涉外經營風險因素、事件與損失,有的已出現,有的是潛在的。加強對這些風險的監控能夠讓國際貿易主體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并第一時間制定有效的對策加以控制,防止風險事態進一步發展。加強對風險損失的監控,還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風險處理的技術性和有效性,進而最大程度減少經濟損失。
(3)構建風險快速反應體系。現階段,國際貿易風險具有游移性、不可預測性等特征,例如,隨著美元貶值和歐元升值,從歐元區13 個國家到G7 大國聯手指責,這預示著未來中國的金融壓力將更為顯著。基于此,若沒有構建完善的外貿風險快速反應體系,將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目前來看,必須構建高質量的外貿風險快速反應體系才能主動抵御意外風險的發生。具體可從以下兩點著手:首先,為保證對緊急風險事件的有效處理,應加強組織保障,健全風險快速反應體系組織領導機構,明確全體成員職責和具體分工;健全風險預警等級劃分標準和動態調整規則,按照質量安全風險的危害性、緊急程度、影響范圍等因素,將風險預警分為I(特別嚴重)、Ⅱ(嚴重)、Ⅲ(較重)、Ⅳ(一般)四個等級,分別用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標示。基于風險危機程度,結合風險層次、等級來制定行之有效的對策,對策內容應包括面對貿易風險企業第一時間作出的決策,企業制定的風險處理預案、行動規劃,企業面對風險在人力、物力和財力方面的安排,提高應對風險侵入時的綜合抵抗能力。其次,外貿主體應注重做好后備措施建設,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夠有充足的后備資源、后備對策進行利用。
(1)加強貨物運輸保險。由于國際貿易是跨國貿易,貨物運輸路程遠、時間長,運輸過程中潛在諸多風險隱患。新形勢下,為了有效轉移、防控這些風險,應重視投保貨物運輸保險,進而將風險分擔給保險公司。基于此,如果貨物在運輸途中發生損失,企業能夠在保險公司得到一定賠償,減少自身的損失。
(2)做好出口信用保險。從目前來看,出口信用保險主要是國家提供基金,由國家認可的保險機構為出口企業提供的政策性保險業務。出口信用風險分擔了外貿企業的部分境外政治風險、買方信用風險,能夠確保企業出口的商品安全、及時運輸到目的地,還能夠在第一時間拿到貨款提成。
(3)發揮銀行保函作用。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各國銀行保函的方式、形式非常多,外貿企業在運用銀行保函時,必須立足于自身發展實際情況,結合自身業務種類、產品類型來靈活選擇符合自身條件的保函,進而能夠在風險發生時最大程度保障自身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如果在開展國際貿易過程中,買方客戶無法及時提供銀行保函時,可通過備用信用證的方式進行取代。
綜上所述,隨著世界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國際貿易發展如火如荼,為了有效降低國際貿易風險,維護企業合法利益,就必須高度重視國際貿易風險管理工作,通過行之有效的對策加強對風險的管控,進而提高國際貿易風險管理質量與水平,維護廣大外貿企業合法權益,提高企業整體經濟和社會效益,推動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