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雯桐 閻 翔
(1.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土木建筑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2.中國移動通信集團設計院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0)
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高等教育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與此同時,大量的80后、90后年輕教師涌入了高校教師隊伍。這一方面為教師隊伍注入了新鮮血液,優化隊伍結構。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因年齡、教齡以及閱歷的相對欠缺而導致的教學質量良莠不齊,青年教師面對復雜的課堂教學,往往會感到無所適從,急需獲取相關的實用教學技能。因此,提升高校青年教師的教學質量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重大課題之一,筆者結合自身實踐教學經驗,探索出一些課堂教學策略,為廣大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上好一堂課,看似簡單,實則深含管理學的哲學。從組織流程的維度劃分,一堂教學課可分為課前準備、課中實施和課后總結三大版塊。因為,本文將從課前準備、課中實施以及課后總結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課前準備階段,大多數觀點認為,課前備課是對著書本的內容進行準備,然后做到爛熟于胸。這種觀點不能說是錯誤的,但至少是不全面的。
課前的準備工作,在備書本之前,首先要備的是學生。所謂備學生,是要準確掌握學生的信息。對于大一新生,開始上新課前,應首先了解學生的基礎,比如該班級是本科生還是專科生,依據高考成績高低從大概率的角度研判班級學生的總體學習水準。如果該班級的學生不是新生,在上新課前,應先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稍诮虅障到y中查詢該班級總體平均成績,如果本課程沒有前序課程,則可以大致參考英語、數學等公共課成績;如果有本課程的前序課程,如講授《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課程時,可根據該班級之前的《材料力學》課程成績來大致判斷學生當前的學習情況,以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1]。此外,對于正在講授的課程,每次上課前,教師可根據之前預留習題的完成情況,對學生的掌握程度做到了然于心。其次,課堂的教學內容準備是中心環節。主要包含要兩個方面內容,一是要自身學懂弄通教學內容,二是選擇合適的教法和形態,組織完善知識點,深入淺出,易于學生理解。
講好一堂課,第一要抓住課程的整體架構,所謂“整體”,即對該課程的所有理論脈絡做到全面且深入地掌握,以便在不同的章節中做到互相關聯,旁征博引,引導學生透徹的理解理論沿革過程。概念是對一個事物認知的基礎,任何一個學科和課程都包含有其知識的基本概念,對于一些比較容易混淆和相似的概念,在進行概念分析時,一定要向學生強調概念的內涵與核心。當然這里面也要避免走入另一個誤區,就是完全套扣概念,給學生造成照本宣科的感覺。為避免這一誤區,教師需要提升專業知識儲備,擴展多元化知識面,靈活運用多種方式方法進行合適的表達。
第二要突出課程重點。一堂課,本身就有著主次之分,突出重點和難點有助于同學抓住關鍵點,提升學習能力。重點可能是一個概念的理解,可能是一個概念或者理論的應用,也可能是之前內容的歸納總結。突出重點則是通過教學節奏以及聲調語氣等教學技巧的變化,使這些重點難點能夠突顯出來,最終達到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目的。另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學科的延展變化,某個學科或者課程的重點內容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切忌以一種死板不變的眼光來看待。有的人認為理工科的技術變化更頻繁一些,但事實上社會的發展進步很快,人文社科方面的學科同樣也要與時俱進,不能掉以輕心。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教學條件的改善,還可以通過引入課件多媒體以及實驗等多種多樣的方式來達到強調重點表述、加深學生印象的目的。
第三要明確主體框架脈絡。一節課的主體框架最直觀地體現是板書或者PPT中的一級標題和二級標題,一般情況下和教材吻合,教師也可根據學生的進度情況和教學任務的要求對內容框架進行增添取舍,以兼顧邏輯性。人們對待新事物和知識的一般過程,包括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等,而符合事物規律、有著較強邏輯性的框架內容,能夠讓學生有章可依,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
認真細致的課前準備完成了一堂優秀課程的50%,剩下的50%則由課中實施和課后總結兩個環節來補充和完善。
課中實施是一堂課的核心,若是臨場的發揮出現了問題,即使準備得再好,這堂課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在課中實施上,主要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教師本人的精神狀態和精神面貌要昂揚飽滿,昂揚飽滿的精神狀態會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影響到學生聽課時的心態。教師的教學過程中不宜站著不動、不宜懶懶散散、不宜機械地在教室里走動,應具有良好的教態,舉止自然而不矯揉造作,同時教師的衣著應該是簡潔優雅、干凈大方,不能穿著奇裝怪服,在保持個性的同時而又不過分地強調個性,如果穿著不得體,易使學生注意力分散,從而影響學生聽課效果[2-3]。
其次,在教學語言表述方面,要求吐字清晰,口齒伶俐,聲音洪亮,普通話標準,保證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能聽到。同時,語氣要有輕重緩急、節奏變化、抑揚頓挫,在重點的地方提高音調,語氣加重、富有激情,平時則應語氣平緩。此外,在講課過程中學生可能出現易打瞌睡分神等情況,因此教師可在課程中穿插一些幽默生動形象的互動和表達,可以適當地在不影響課程主題的基礎上抖一些時下較流行常見的段子或者和近期的一些熱點相結合,這種方法在很多網課中比較常見,主要是增加了課程的趣味性,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增加趣味性的延展內容不宜過于頻繁,否則喧賓奪主,則會影響正常課堂內容的連貫性,從而本末倒置,所以要注意把握好這個度。
再次,在教學形式上,合理運用板書和多媒體。從本質上說,板書和多媒體投影儀的功能和作用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便于展示教學的重點難點和框架脈絡的輔助手段,多媒體一定程度上就是高效率版的板書[4]。一是投影和黑板內容要簡明醒目、有所取舍。在現實教學中,很多青年教師容易犯的一個問題就是投影板書內容過于繁雜,總認為處處都重要,處處不可舍棄,形成一片密密麻麻的文字的感覺,這種行為也容易被學生視為照本宣科式的書本搬家,且很容易在學生心理層次上造成沉重煩悶之感,讓學生產生一定的懼怕和厭學情緒,因此板書內容要簡明扼要,以小標題為提綱,脈絡有序。二是在PPT或者板書中介紹概念類文字時,盡量在概念的關鍵詞中用彩色的文字將關鍵的修飾語、定語詞匯標注出來,以達到清晰明了的展示概念的效果。三是板書的字體大小要適中,過大會給人空洞之感,過小會影響后排同學的學習效果。另外,多媒體投影儀和板書的不同之處在于多媒體投影儀更加詳細充實的同時,大大縮短了教師手寫板書的時間,使得課堂內容更加充實,比如用手寫板書40分鐘的內容,使用多媒體教學可能僅需20-25分鐘就能講解完畢,因此,在備課時需要根據具體內容安排好時間,避免時間上的浪費和空余,適時延伸引出下一環節的內容。
課堂時間的把控反映了教師的教學節奏。整個學期教學進度的把控,都是從每一堂課的時間把控開始的。很多老師都有拖堂的習慣,這個習慣本身的出發點自然是好的,不管下課鈴是否響起,以課堂的內容為準,講完一個完整的章節為止,有時候甚至還要添加一部分內容,這樣看似是給學生多講了一點,但事實上學生都已經坐不住了,心猿意馬,身在教室心在外,學校效率低,收效甚微,甚至還會產生逆反心理。因此,不如就此停止,課后認真反思總結,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避免下一次再出現這種情況。另一方面,如果課堂時間結余太多,會給學生造成一種老師備課不認真敷衍的印象,場面十分尷尬,教師的公信力會大打折扣。因此,一堂課的時間把控之后,結余時間以5分鐘為宜,不宜過長或者拖堂。
課后總結是對一堂課的整體情況進行評估,是每一堂課結束后必不可少的環節,是青年教師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重要手段。一個完整的課堂,下了課還不能算是完全結束,還需要課后的反饋,課后的反饋其實很大程度上是由作業的完成情況來表明的,所以每節課結束后,留作業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讓學生鞏固當堂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根據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教師可以大致掌握這堂課的教學效果,一舉兩得。
通過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表現、討論,以及課后學生完成作業及測驗的情況,評價學生學習質量,檢驗教學目標的完成程度,如若教學目標完成度不高,則可以通過其他方式進行補救和完善。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課后反思,探討教學目標、方法、設計與手段是否合理,挖掘教學過程中的優缺點,并在之后的課程中做到揚長避短,持續改善教學質量。
上好一堂課,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節都需要教師努力籌謀,嚴謹實施,認真總結,以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有方、學有道。青年教師對于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瑕疵之處,要善于思考和總結,糾正錯誤,努力提高自身教學水平,更好地完成本職工作,服務社會,為國家培養出來更多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