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李晨 湖南工業大學
在琵琶演奏中,長音的表達主要由輪指來展現,輪指技法與其他技法組合成各種指法來豐富音樂的表現力。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弦振動時由于各種阻力,弦的機械能很快消耗,所以弦振動逐漸減弱直至停止,因此聲音消失。在琵琶演奏中,要想讓一個短促的聲音延長下去,就必須用輪指這一技法來連點成線,起到一個連貫聲音的作用[1]。
傳統琵琶樂曲根據不同的音樂風格、技法特點,可分為文套曲、武套曲與大曲、小曲四種類型。文曲有較強的概括性與抒情性,展現了琵琶的陰柔之美,大部分都是借景抒情,描寫自然景色的美。武曲則具有寫實性、敘事性等特點,龐大的結構與磅礴的氣勢展現了琵琶的陽剛之美[2]。
輪指在不同風格的樂曲中運用的演奏技巧也大不相同。在文曲演奏中,左手多采用勾、打、帶、滑、吟揉、泛音等技法,這些指法的運用大多都是左右手的完美配合如在輪指時加入吟揉,在《春蠶》中輪指加入打、勾的指法,使樂曲在繪景時更有韻味,抒情更樸實、動人。在武曲演奏中,常采用的演奏技法包括掃弦、絞線、掃輪、輪拂等。武曲中的輪指就像被賦予了極強的生命力,在演奏時著重于左右手的指力,做到有張有弛,增強樂曲的感染力,激發人的激情。
《月兒高》是一首琵琶傳統大套文曲。該樂曲是描寫月亮的極品之作。《月兒高》主要描述月升到月落的過程,全曲華麗纏綿,極具舞蹈性,描寫了月亮從海上升起直到月落西山這一過程中的景色。這里既有浩瀚的海洋,又有涓涓的細流、幽靜的庭院,還有廣闊的田野、一望無際的碧空、點點的繁星及奔流的江河。既有對現實世界的描寫,又有對月亮的想象。整個畫面銀光灼灼、詩意朦朧、令人迷醉[3]。
浦東派在《月兒高》演奏中多次使用了滿輪技法,提升了音樂的層次感,在引子部分使用了“上、下、上”的技法。樂曲引子部分,第一小節先采用了四根弦的滿輪演奏長音,左手低音區按音,右手手位在高音區彈奏,慢進壓弦,要求五根手指張開,義甲觸弦略深,力度較大且速度較快,聲音由強漸弱,音色透亮有起伏。在此之后的旋律力度強弱變化明顯,最為突出地表現在裝飾音的運用是以輪速較快的四指輪作為裝飾。
“江樓望月”由一個帶音頭的雙輪進入,慢輪由強漸弱。第三小節正式進入主題,第三拍運用了四指輪,四指按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拇指依次漸強。第四小節第三拍是勾輪技法,輪指清晰、顆粒明顯、平穩進行。第六小節在處理勾輪時加入倚音sol,使旋律更有生機,長輪la 時又加入揉弦。如歌的旋律,運用了左手“吟、揉、推”等指法作裝飾,極富韻味。
“銀蟾吐彩”將樂曲開頭散板引序,做了結構變動與補充,強出勾輪后輪單弦,輪指漸強后中弱拂收,緊接著輪指穿插在快速彈挑中,不帶痕跡地連接到勾輪,勾輪從輪一弦到輪四弦再到輪一弦。后面小節從慢到快再到慢,節奏中又顯自由。
“素娥旖旎”第一小節和第五小節在譜例中是一樣的旋律,在實際演奏中第一小節一拍兩輪的連貫慢輪,第五小節是一拍一輪的快輪,這種快與慢的對比刻畫了嬌媚多姿的宮女舞蹈的形象,富有彈性的節奏。
“玉與千層”是一個氣息悠長的抒情性段落,全段都是輪指匯合指法,運用了勾輪、掃輪、拂輪、長輪等技法,奏出優雅古樸的意境,在輪指的強弱對比中,將人們的思緒帶到了月宮仙境。
寫月亮到極致的《月兒高》,把我們帶到浩瀚、富有宇宙之氣的月宮中,感受著絢爛的景色。所以在輪指的運用上,也是柔中帶剛,輪速也跟著情緒進行高漲和回落。在音高上,為了描寫月宮的寂靜,輪時只需要保持指尖剛接觸到弦所輪的力度;當描寫到嫦娥來了,輪便需要快速過弦來表現看到嫦娥時激動的心情。全曲層層相疊、段落銜接緊湊,雖為大套文曲,卻無絲毫拖沓之感,展現了一幅古樸動人、委婉纏綿、優雅華麗的畫面。
《霸王卸甲》是一首典型的傳統琵琶大套武曲,以敘事寫實的形式,通過分段小標題,繪聲繪色地表現出西楚霸王項羽與劉邦決戰于垓下的慘烈場景。
“營鼓”作為整首樂曲的引子,打響了這場戰役。開頭“輪拂”的使用產生出不協和的尖銳音響,增強全曲的悲壯色彩。這段中輪指比較自由,但是散中有緊,雖自由但要烘托出戰場上戰鼓聲的低沉和悲壯。在譜面上也明確標記了輪指的強弱關系,突強的音頭,更能貼近戰士們的內心波動。
戰營中進行“升帳”戰爭的情節,該段中“掃輪”應用得較為密集,這一技法在該段演奏中,要求“掃輪”中的“掃”具有爆發力,運用小臂帶動大臂,四弦如一聲。“輪”在該樂段中有兩種用法:一拍兩輪、一拍四輪,在節奏不變的情況下,四輪的輪速比兩輪更快些。但在確定了一拍兩輪的情況下就定速輪,用大指換音。在這段中輪指要求有很強的顆粒性,另外還有掃輪中“掃”和“輪”節奏的安排、指頭的分配。后半段,每個輪指都加了一個甚至兩個倚音,并且第一個倚音都是一個掃弦,在分配輪指時,每個倚音各占一個手指。在這后半部分中的每一小節的第一拍有一半都運用了小附點的節奏,在該段中的難點就是輪指的分配,這一段輪指烘托出了古代軍帳中運用吹打音樂行軍布陣的情景,緩慢的節奏渲染出戰前軍營升帳之際的肅穆氣氛。
“楚歌”是樂曲最悲壯的一個段落,也是樂曲中使輪指最賦予人生命的一個段落。樂曲的旋律開始出現下行,一個強掃輪高音re,配合左手的弱揉弦,漸弱挑空三弦輪do,放慢輪速。大指換音re 和mi,換音時大拇指加重音。在misol-la 的過渡中要平均mi 和sol 的時值,緊接著快速拉到la進行急揉再慢揉回來。左手一指換到Ⅱ把位的si,強挑后突弱,在si 和re 的音高上左右揉弦,拉到mi 再慢揉回來。在這一小節中mi-la 與si-mi 要形成鮮明的強弱對比,更容易體現楚王敗仗后絕望的心情,與第八段“垓下”對比較明顯。第八段是短音符樂段,配用了使曲調音與低音互相出現、音量較強的夾掃、大掃等指法,這段出現了長音樂句,配用了長慢輪、吟、揉等技法。在右手做長輪的過程中,左手使用挽技法,上滑至音高處,或下滑至本音都加有各種吟音,用來表現楚王的悲痛心情。這一段開始的長輪中拉弦有拉出一個純四度,再急揉,體現出戰馬戰死發出的悲鳴聲音,急揉再慢揉回本音,人馬戰死。這一段落中都是用輪指作為主要演奏技法,每個音的轉換都是由右手大拇指來換音,有強有弱,在強挑時體現了戰士們不屈不撓、不怕犧牲的頑強精神,弱挑時又體現了戰士們無力反駁的無奈。
“眾軍歸里”這一段基本功的考究段落,運用了長輪帶挑。曲調旋律一直保持在一弦上,右手長輪奏出,每拍開始時再運用拇指挑空四弦。一弦上的長輪,使輪音連貫飽滿,即使在帶挑空弦時,也需使一弦上輪音連而不斷、完整清晰。綜上所述,兩首樂曲都充分展現了琵琶技巧的高難度,琵琶的表現力也展現得淋漓盡致。描寫項羽被淹沒在四面楚歌悲劇命運的《霸王卸甲》,輪指的強弱對比、力度的虛實結合、節奏快速與緩慢的交替,都仿佛讓我們又親身經歷了一次垓下之戰,劉邦和項羽在垓下的戰略決戰,奠定了如訴如泣、令人愁腸欲斷的基調。
輪指適合表現歌唱性的旋律,是琵琶演奏技巧中最富有特色的一種技法。從琵琶輪指的形成、演奏技法的訓練和掌握過程等方面來看,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之間既相互聯系、制約,又相互促進、轉化。本文以琵琶曲目《霸王卸甲》與《月兒高》為例,結合細節譜例從曲目的創作背景、樂曲結構、演奏技巧等多個角度進行曲子的處理,較全面地了解了所要研究的琵琶輪指,通過對曲目細致的分析,表現作者的意圖,通過譜例對曲目中出現的輪指及各輪指混合技法進行分析,包括輪指虛音和實音的配合,力度運用,弱漸強、強漸弱,輪速的運用等演奏技巧,深入樂曲中進行比較、分析和研究,以期為廣大同人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