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祭紅 蚌埠市劇目創作室
少兒舞蹈編導教師應從少兒的角度創作舞蹈,確保舞蹈內容與少兒的身心特征相符,使少兒全身心地投入舞臺表演中[1]。因此,教師在進行民族舞蹈編導時,要融合民族風情和藝術童趣,激發少兒的主觀能動性,在表演中發揮少兒的活力,提升舞蹈表演藝術的效果,從而帶給觀眾不一樣的感受。
藝術童趣主要指的是少兒幼年的趣事和興致所在,少兒會對某些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這與幼兒的情感體驗密切相關。在少兒教育中,藝術童趣可以幫助少兒形成獨特的思維習慣,使他們沉浸在自己的樂趣中,投入更多的情感和精力[2]。要想吸引少兒的注意力,教師就要了解少兒的藝術童趣,觀察少兒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模式,從而有效培養少兒的興趣。少兒舞蹈編導也應將藝術童趣作為一個主要的切入點,融入民族風情,確保少兒在輕松的氛圍下學習舞蹈,在舞蹈表演中獲取樂趣,培育少兒的藝術修養[3]。
少兒舞蹈是舞蹈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與少兒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還具有生動活潑的藝術形式和表現魅力,能夠吸引少兒參與文化藝術活動。少兒舞蹈的編排并不簡單,不僅要編排動作和旋律,還要融入藝術童趣和民族風情。教師所編創的舞蹈應符合少兒身心發展的特征和認知事物的能力。綜觀當前少兒舞蹈的編創,一些舞蹈班雖然為少兒提供了舞蹈學習的體驗,但是舞蹈的編創內容大多雷同,導致少兒對舞蹈的學習興趣逐漸降低[4]。因此,在少兒舞蹈編導環節中,教師應結合少兒的心理,設計新穎的舞蹈動作,并在音樂、服裝和道具等方面有所創新。
藝術創作與生活息息相關。在少兒舞蹈編導中,教師要觀察少兒平時的生活,在舞蹈中融入生活場景,發掘少兒的內心世界,與少兒進行心靈交流,從而讓少兒產生情感共鳴[5]。少兒具有獨特的視角和豐富的想象力,成人很難感知,如果舞蹈編導無法從少兒的視角出發,就無法設計出童真的舞蹈,也就很難讓少兒在舞蹈表演中產生共鳴。例如,在陽光熱烈的夏天,少兒們三五成群地玩游戲,有的少兒歡聲笑語,有的少兒嬉戲打鬧,做出各種各樣的動作,其面部表情也非常豐富。這給少兒舞蹈編導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師應從少兒的內心角度分析少兒情感,走進少兒的內心世界,使少兒舞蹈的編創更加合理,展示出童趣。
少兒的世界比較單純,審美特征呈現出童趣,總會進行天馬行空的想象,少兒在從懵懂無知到認識大千世界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素材,還會通過發揮想象力,改善自身的思維模式。因此,教師應深入挖掘少兒們玩耍和活動的素材,將其投入少兒舞蹈編導中,以展現少兒的審美特征。
即使舞蹈作品可以匯集生活中的各類素材,但如果沒有恰當的舞蹈動作加以呈現,其也不能形成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在少兒舞蹈編排中,如果舞蹈出現了一些生硬的舞蹈動作,幼兒的動作靈活度就會減弱,從而降低舞蹈練習的積極性。
在素質教育的影響下,教師在少兒舞蹈編導過程中非常注重少兒的心理特征和精神需求,從教師的個人經驗出發,并融入少兒的興趣,引發少兒的共鳴。
舞蹈中的童趣風格是一種表象,是教師在少兒舞蹈編導時展現的少兒的心理本質。教師只有對童真充滿向往,才能編導出具有少兒風格的舞蹈。因此,教師應在借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在少兒舞蹈中融入藝術童趣,以達到更高的藝術境界,確保少兒在舞蹈表演中實現本我。這不僅展示出編導教師的編導水平,還可以表現出編導教師對淳樸和天真品質的藝術追求。少兒舞蹈編導是人性的返璞歸真,童趣舞蹈是一種新穎的藝術形態。
服飾是民族文化的鮮明特征。在舞蹈服飾中融入濃厚的民族風情,可以對少兒起到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除了服裝以外,少兒舞蹈中的民族風情元素還可以表現在表演道具上,如“槍擔”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道具,類似于扁擔,能夠起到防身的效果。少兒舞蹈編導中融入此類道具,可以使舞蹈的舞臺表現力更強。
音樂能展示民族風情。我國有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展示了不同民族的風俗面貌和歷史文化[6]。在少兒舞蹈表演過程中,背景音樂可以渲染氣氛。教師在少兒舞蹈編導中應合理采用舞蹈音樂,將舞蹈內容和背景音樂統一起來,使舞蹈效果更佳。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少兒舞蹈編導應取材于少兒的生活。例如,《翠竹聲聲》這類少兒舞蹈作品,就是取材于少數民族的人文風貌和歷史文化,展示了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少數民族中有大量的南方游牧民族,這些民族集中在福建和浙江等省份,而其聚居地遠在山區,與城市保持距離。當地的居民遠離城市喧囂,呈現出淡然的品質。他們時常會聚集在一起,通過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情感、緬懷先祖。在舞蹈編導中,教師可以融入大量的山歌,以增加少兒舞蹈表演的樂趣。
在選擇少兒舞蹈背景音樂中,教師可以合理采用民族音樂。例如,《翠竹聲聲》這類少兒舞蹈編創中就采用了大量的打擊音樂,這些音樂非常清脆、旋律突出。在音樂的影響下,少兒舞蹈具有很強的節奏感。少兒也能通過打擊樂感受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體會少數民族淳樸的民風。
教師可以通過音樂和服飾的襯托,提升舞蹈作品的藝術魅力。例如,少兒們在舞臺上穿少數民族服飾,配合舞臺布景和背景音樂,展示出舞蹈的美。少兒跳舞的目的是玩得開心,同時啟蒙少兒的審美意識。因此,教師應首先讓少兒們學習舞蹈的大致動作,通過反復練習,讓少兒掌握動作。直到大約6 歲,少兒應該在跳舞時做出簡單的跑步動作。大約6歲后,少兒可以嘗試學習運用到左右手知識的舞蹈。在少兒7~8 歲時,教師可以教授更復雜的舞蹈動作,如揮桿動作,還可以教授更復雜的舞蹈形式和變化的姿勢,少兒不僅要學習如何做某些動作,還要學習如何隨著音樂及時地運動。
舞蹈藝術具有兼容性特征,可使舞蹈表演的內容和形式更加豐富多彩,這不僅能推動舞蹈內涵的拓展,還能使舞蹈的藝術價值得到升華[7]。以《翠竹聲聲》為例,其融合了武術中的馬步和蹲步等動作,展現出了少數民族在勞作中的勤勞與堅毅;融合了藝術化的對打動作,將少兒活潑和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展現出來。
少兒舞蹈編導應通過新穎的加工形成更加完善的藝術作品,充分發揮少兒的主觀能動性,使其更加全身心地投入舞蹈訓練和表演中,為觀眾呈現出更加精彩的舞蹈表演。少兒在幼年時期接受舞蹈教育,可塑造良好的品質并形成較好的身體素質、培養優雅的氣質,對少兒智力的開發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培養少兒的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少兒舞蹈編導與其他類型舞蹈編導存在一定的差別,教師應尊重少兒的心理特征和天性,在舞蹈中融入藝術童趣和民族風情,培養少兒的舞蹈興趣,使少兒舞蹈表演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