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明,王寧坤,伍 衛
(1.西雙版納州水產技術推廣站,云南 景洪666100;2.西雙版納州農業科學研究所,云南 景洪666100)
西雙版納州漁益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在勐海縣勐遮鎮開展多年養魚的科學技術,積極創新,貫徹落實黨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遵循創新、協調、綠色、生態、優質、開放、共享的發展思路,堅持“以糧為主、種養結合、稻漁共贏”的理念,著力構建稻漁循環種養產業,推行規模化生產、品牌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的新格局。大力開展稻后養魚,以勐遮鎮為中心,覆蓋臨近3個村委會,20個自然村,公司在曼楞村建有66.7 hm2的稻魚種養基地核心示范基地,進行稻魚循環種養示范,主栽優質常規早稻,在元旦前后育秧,2月底前機械插秧,6月底至7月初機械收獲。而后對田塊進行簡單改建,7月中旬投放規格魚苗,至第2年1—2月捕撈,騰塘改田,完成一個生產循環。對發展稻魚養殖的農戶,從稻種資源配置、魚種選擇、稻魚共養技術培訓、產品回收、做好充分服務,解決了農戶的后顧之憂。從2015年公司進駐勐遮鎮,現有員工65人,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引導、帶領周邊村民調整產業結構,改變傳統的養殖模式,提供健康養殖技術咨詢和培訓服務,提高村民對健康養殖的認知程度和操作技能,實行“產、供、銷”一條龍服務,保證養殖戶增產增收。輻射帶動周邊村民開展稻魚輪作綜合種養100多戶,66.7 hm2的示范推廣服務基地,每年回收生態稻米750 t,生態魚1800 t,稻米牌子金埂香米、紫米,金埂香米售價10元·kg-1,生態魚售價11元·kg-1,銷售額2430萬元,該企業為固定資產上2000萬的綠色生態農業種植與養殖企業。在市場上有較好聲譽。現將稻魚循環種養技術總結如下。
選擇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天旱不干、洪水不淹的早稻田或囤水田,靠近溝渠,有固定水源更好。地勢平坦,道路方便,適于機械插秧,收割。
1.2.1 稻種
以金埂香米、滇屯502、滇隴201等地方優質常規稻為主體。
1.2.2 育秧
按照用種量22.5 kg·hm-2,可育秧盤育種,也可委托育秧企業在大棚內用育秧盤育秧,適合栽培時期的機械化插秧。1 hm2大田準備育秧苗床300 m2,在浸種前曬種1~2 d,而后用清水漂洗,漂出空癟粒后,用尼龍網袋裝種。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24 h,把種子撈出用清水洗干凈后,放于塑料桶墊空捂種催芽12~24 h,待種子露白攤開陰涼處涼種,降至室溫播種。
1.2.3 秧床整理
在育秧前,選擇背風、向陽、土壤肥沃、雜草少、水源、水質好的地塊,施腐熟細碎農家肥15 t·hm-2、普鈣600 kg·hm-2、硫酸鉀225 kg·hm-2,均勻撒于廂面。把土壤敲細碎、平整、按1.2 m寬整理分廂,長一般10 m左右,不得超過15 m。
1.2.4 適時播種
播種前,選用苗床培肥土或床土同一土壤類型的肥沃疏松土,用篩子過篩后做播種蓋種用,蓋種厚度以不見種為度,一般為0.5~1 cm。
1.2.5 管理
秧苗水分管理:播種后,根據土壤墑情進行澆水,整個苗期一般澆3~5次。
除草:主要用人工拔除。
病蟲害防治:出苗后10 d左右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出苗后25 d左右用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450 g·hm-2加90%殺蟲單原粉750 g·hm-2兌水750 kg·hm-2充分攪勻后噴霧。秧苗期一般不追肥,待秧苗長到4葉1心帶蘗13 cm高時,可以移栽。
1.2.6 整田
大田1犁2耙,在第2次耙田時將田水關好。
1.2.7 移栽
移栽前1 d秧苗床澆透水,起秧苗時再澆1次,用鐵鏟帶土厚2~3 cm將秧苗鏟起,不要被暴曬,帶土移栽。
1.2.8 栽插規格
(1)單行條栽:株行距10 cm×26.67 cm,密度37.5萬叢·hm-2、每叢插2苗。(2)雙行條栽:株行距13.33 cm×(13.33+26.67)cm,密度37.5萬叢·hm-2,每叢栽2苗。機械化插秧效率高些,栽培當日結束,淺水灌田,施百螺敵粉劑拌細土滅殺田螺。
1.2.9 水層管理
移栽1~2 d,開始灌水,保持水深2~3 cm,寸水促返青并控草,淺水促分蘗,控水曬田控制無效分蘗,控水到田塊開裂,翻開裂土下見白根,不見紅根,黑根即是控水好的效果。孕穗期勤灌水,灌漿期和成熟期干濕反復交替,以濕為主。采用淺水分蘗、有水抽穗、干濕壯籽的科學管水手段。
1.2.10 高溫高濕管理
水稻高溫熱害是指處于孕穗后期和抽穗揚花期的水稻,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高溫季節中遭遇連續的日平均氣溫≥30℃、日最高氣溫≥35℃、相對濕度70%以下的高溫天氣,致使孕穗后期的部分穎花發育畸形,揚花水稻影響花藥開裂及花粉活力、抑制花粉管伸長,造成受精不良,降低結實率,造成減產或嚴重減產。西雙版納氣候具有高溫高濕的特點,早稻在5月中下旬,易遭受高溫高濕不良氣候的危害。生產上可及時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以水調溫,田間灌深水以降低穗層溫度;二是提高抗性,葉面噴施0.2%磷酸二氫鉀溶液。三是每天在水稻開花散粉時(11:00—13:00時)進行人工趕粉,促進授粉率。
1.2.11 病蟲鼠草防治
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植保新技術為依托,大力使用高效低毒生物農藥,大力使用高效、霧化噴霧機械,推廣無人機噴施,提高防治效果。
(1)物理防治措施。大部分害蟲都具有趨光性,可以在田間設置誘光燈捕殺。
(2)生物防治措施。稻田養鴨,鴨能夠控制蟲害,捕捉害蟲和蟲卵,降低稻田中害蟲基數和養殖成本。鴨子的糞便還是稻田有機肥料。有條件的可在附近養殖赤眼蜂防治水稻螟蟲。
(3)化學防治措施。水稻的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白葉枯病、黃矮病等。
稻瘟病:葉瘟用40%富士一號乳油1800倍液噴施。穗頸瘟用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施,隔7 d后再噴施1次。
白葉枯病:發病初期用10%葉枯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農用鏈霉素1000倍液噴施,隔7 d再噴1次。
黃矮病:用4.5%高效氯氰菊酯1000~1500倍液噴霧防治。
蟲害防治:水稻害蟲主要有稻飛虱、螟蟲。稻飛虱可用20%吡蟲靈1000倍液噴施。稻縱卷葉螟用2.5%敵百蟲粉1.0~1.5 kg撒施,或50%殺螟硫磷、或90%敵百蟲結晶1000倍液噴施。
鼠害防治;在抽穗期—成熟期,用敵鼠鈉鹽拌谷粒誘殺。
草害防治:人工除草,也可用60%丁草胺乳油500倍液除稗草。
勐海縣勐遮鎮曼楞村水田為稻漁輪作的核心養殖示范基地,每個池塘面積258 m×140 m=36120 m2,(3.6 hm2),共有18個標準魚塘,合計66.7 hm2,魚塘上游有曼楞水庫,保證有著良好水源供給。魚塘連片,便宜喂食、管理。
7月中旬開始投放規格魚苗,主要養殖品種海南1號羅非魚,投放3.75萬尾·hm-2,規格要求50~100 g·尾-1,搭配鰱鳙魚、草魚、鯽魚、青魚1500~3000尾·hm-2,規格要求50~80 g·尾-1。每個魚塘視情況投放100~200 kg的浮萍,或者在魚塘埂邊栽種少量淺水藕。
2.3.1 飼料投喂
飼料的投喂堅持“四定”原則。魚苗放養后,投喂正大1號粗蛋白30%的顆粒飼料,每天投喂2次,日投飼量占魚體重的3%~4%,連續投喂50 d。9月中旬以后投喂粗蛋白28%的顆粒飼料,日投飼量占魚體重5%,一直投喂到魚起捕上市,每個池塘設3個食臺,每個食臺配置1個投料機,飼料的具體投喂量還需根據天氣及池水水質變化、魚的活動等靈活調整。
2.3.2 青草喂養
在魚塘埂邊,附近地塊種植少量青草,可隨時割喂。山上的芭蕉桿也可投喂。
2.3.3 水質調節
每個養殖池設增氧機5臺,養殖中后期晴天中午開機2~3 h,陰雨天后半夜至黎明開機3~4 h,每隔20 d潑灑底凈和復合菌1次。每隔15~20 d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10~15 cm,并保持水深相對穩定,及時清除池塘中的稻草。
2.3.4 魚病防治
養殖期間,合理放養,科學投餌,控制飼料投喂量,并采用稻漁輪作及水質調節,消毒劑和殺蟲劑使用較少,整個養殖周期潑灑ClO22次,潑灑晶體敵百蟲1次,養殖期間魚未發生病害。
2.3.5 捕撈收獲
1月中旬首先采用定置張網捕撈上市,大部分魚捕撈上市后,剩余部分用拉網捕撈,捕撈期50 d。
2.3.6 收獲情況
核心示范養魚面積66.7 hm2,共捕撈魚180萬kg,成魚銷售價格平均11元·kg-1,產值達1980萬元,收獲稻谷75萬kg,出米45萬kg,產值450萬元,合計2430萬元,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1)稻漁輪作充分利用西雙版納獨特的亞熱帶氣候條件,既能種植,也能水產養殖。稻漁輪作既能穩定糧食生產,又能提高單位面積稻田經濟效益,大大調動農民種植水稻的積極性,促進糧食高產穩產,保障糧食安全,增加優質常規稻供應市場,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稻漁輪作可以減少廢水、廢物的排放和病蟲害的發生,魚類的殘餌和排泄物為水稻后期生長提供了天然養料,節省人力并減少農藥的使用,種植水稻可不施用化肥,節約了種稻成本。可提高稻田效益50%以上。
(3)稻漁輪作發展還有利于農村防洪蓄水、春季抗旱保收,體現出這一綜合種養模式的多功能性,這也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支撐。
(4)稻漁輪作發展可有效改善田間土壤肥力及土壤理化性狀,增加土壤對氮、磷、鉀肥的吸收利用,保護農田生態壞境,減少對田間河流的污染,可以不施化肥,農產品口感更佳。可以防旱抗洪,防災、節能減排效果好,有良好的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