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二旺保,木然果旁,朗關富,張麗娜,于學安*
(1.芒市風平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云南 芒市678400;2.芒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站,云南 芒市678400;3.德宏州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云南芒市678400)
云南省是中國較早產業化發展西番蓮的地區,據相關資料介紹,西雙版納州于1990年首先在中國大陸集約化種植西番蓮(現美稱為百香果,云南很多地方目前仍習慣叫西番蓮)。1992年德宏州開始種植西番蓮,但由于產業缺乏科學的遠景規劃,種植的西番蓮品種為老品種,該品種口味偏酸,只適合加工,加上種植技術問題,產量和價格偏低,經濟效益不高,西番蓮產業一直不溫不火,后面逐漸衰落。
2016年以來,由于電商的推動,西番蓮在鮮食市場大受熱捧,成為了網紅水果,國內市場逐漸打開。加上西番蓮品種優良、新技術的推廣,使云南西番蓮迎來了快速發展新機遇。而德宏州作為西番蓮種植最適宜區域之一,在充分結合脫貧攻堅工作的同時,積極發展西番蓮種植,2020年底全州共發展種植面積0.38萬余hm2,總產量45600 t,總產值22800萬元。平均產量12 t·hm-2,產值7.5萬元·hm-2。其中,產量最高的達到30 t·hm-2,產值24萬元·hm-2。
受西番蓮市場的驅動,德宏州西番蓮存在盲目種植現象,片面追求種植數量,缺乏科學規劃和布局,造成品種技術需求因素與種植地塊不匹配,種植成效較低。
目前,德宏州西番蓮種植尚未形成統一的主推技術。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種苗質量標準不統一,多數采用企業自己的標準;二是種植密度不統一,有種植1200株·hm-2的,有種植1500株·hm-2的,有種植2250株·hm-2的、有種植4200株·hm-2的,甚至有種植6000株·hm-2的;三是搭架方式不統一,現在主要有單線立柱式、雙線立柱式(立柱式)、棚架式和窗簾式;四是留果技術不統一,體現在主蔓開始留果、上架后留果;五是栽培模式不統一,體現在有單垅單行種植,有單垅雙行種植,有穴式種植,有高壟種植。
德宏州種植西番蓮雖然有一定的種植歷史,但還未形成一套適宜德宏州西番蓮高產高效的種植技術,目前德宏州西番蓮產業發展還處于摸索和試驗階段。
在發展西番蓮產業種植過程中,由于受資金投入、管理技術、認識水平、地域差異、市場分析等因素的影響。多數種植戶賺不到錢甚至虧本,只有部分企業和少數種植戶賺錢,出現10個種植、6個虧、3個保本、1個賺的局面。
德宏州西番蓮種植技術整體水平不高,種植管理水平又參差不齊。就目前德宏西番蓮種植而論,企業因具備一定的技術力量和資金優勢,總體種植水平較其他種植戶高,種植大戶或在企業基地附近的種植戶的技術水平相對高于普通種植戶,邊遠地區和普通種植戶相對較差。
德宏州西番蓮種植總體投入資金有限,一般高產種植技術要求投入資金在4.5~6萬元·hm-2(種苗、農資、管理成本、專業材料),根據德宏州西番蓮發展實際經濟情況,無論是企業、還是種植戶都難以維持資金的投入,其發展速度和發展規模受到極大的限制,特別在市場價格較低或是遇到自然極端天氣影響時,德宏西番蓮產業將面臨較大挑戰,存在發展不穩定因素。
德宏州西番蓮種植技術主要依靠企業的技術團隊及其種植技術,當地老百姓的種植技術較落后。為更好的發展西番蓮產業,德宏州的技術職能部門及時組建科研團隊進行西番蓮種植技術的研究,但科技力量還十分薄弱,短期內還無法形成適宜于當地有效的技術,德宏州西番蓮發展道路還十分漫長。
德宏州發展西番蓮產業的自然資源優勢,同時也是發展西番蓮的劣勢。對西番蓮而言,在德宏州基本可以實現四季掛果、果結周年、全年上市,但是對于病蟲害一樣,也是幾乎全年發生,防治成本增加,防治難度加大。特別是病毒病、根腐病等病害,雖然采用脫毒苗、嫁接苗、懸掛籃板等技術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增加了種植成本,未達到理想目標。
市場問題一直是種植戶擔心的問題,也是真正實現德宏西番蓮種植戶能否獲得種植成效的關鍵問題。以目前對西番蓮產業市場調研和分析看,5—8月是市場價格最好的時期,但要在這個時期內種植出優質西番蓮產品,需要職能部門加大技術研究,充分利用德宏自身自然資源優勢,早謀劃、早準備、早部署、早實施,努力實現高產高效。
在發展西番蓮產業中,要充分結合西番蓮的植物學特性和生長習性,特別是要結合品種特性進行園區規劃。黃果類,比如黃金果盡量布局在海拔(600~900 m)相對較低、熱量及光照相對充足、土層深厚、土壤透氣性好的地塊;紫果類,比如臺農、紫香、滿天星則布局種植在海拔(1000~1600 m)相對較高、二臺坡地、光照相對充足、土層深厚、土壤透氣性好的地塊。
西番蓮病毒病、根腐病等病蟲害是西番蓮產業發展中危害最大、損失最重的病蟲害。目前,各科研院所、高校、科技部門和企業等都圍繞種苗質量、傳播途徑、離地環境、栽培措施、藥物防治和綠色防控等方面進行研究,雖取得一定成效,但還無法真正解決防治問題。下一步在西番蓮產業發展中,應將產學研相結合,實施抗病品種培育、基因開發利用、脫毒組培苗培育、阻斷寄主傳播途徑、完善栽培技術等措施,有效防治病毒病和根腐病等主要病蟲害,確保德宏州西番蓮產業綠色高效發展。
科技部門要加大西番蓮種植技術的研究,通過走出去學、看和引的思路,并結合德宏州實際情況,在開展各種種植試驗和引種試驗的基礎上,通過不斷摸索和總結提升,盡快形成德宏本土的西番蓮高產栽培技術,制定西番蓮種苗質量標準、探索出高產高效種植技術。
各級各部門通過“州、縣、鄉”三級聯動,不斷加大技術培訓力度,通過打造樣板基地、理論培訓、現場培訓和深入西番蓮種植基地指導、現場解決實際問題等形式,提升種植戶的種植管理技術。
充分發揮科技職能部門的技術優勢和企業資金的優勢,有效地將兩者有機的結合。科技職能部門利用研究成果,指導和幫助企業做好西番蓮種植發展,企業種植基地作為西番蓮產業發展的示范樣板,輻射帶動周邊種植戶的種植和技術服務。最終形成做給別人看、教會別人干,實現西番蓮產業發展、企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局面。
為進一步確保德宏西番蓮產業的穩定健康發展,切實解決銷售最后一千米的問題,實現種出優質果,賣出好價錢,獲得好收益。目前,德宏州雖然依托龍頭企業瑞麗萬高公司、千禾公司等進行收購銷售,部分種植戶也采用直播平臺進行網銷,政府主要領導還進行代銷,但是就當前的銷售實際,加強電商平臺建設和充分發揮數字農業優勢將是德宏州西番蓮產業必須長期堅持和不斷提升發展的重要任務。
西番蓮產業的發展需要充足資金作為保障,西番蓮產業是一個高投入、高回報的產業,在西番蓮產業發展中,所需投入資金較大,就目前德宏西番蓮種植戶自身的經濟實力而論,無法滿足西番蓮生產中所需的資金投入。要實現德宏西番蓮產業的穩定快速健康的發展,德宏州黨委、政府必須出臺西番蓮發展扶持政策,幫助種植戶解決種植過程中存在的資金不足的實際問題,同時各級各部門要千方百計整合項目資金,加大西番蓮種植技術的研究和成果轉換,使德宏西番蓮產業真正成為致富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