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濤
(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華坪分校,云南華坪674800)
在鄉村振興建設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要把農民放在首位,而農民的個人素質則是決定性的影響因素。由于當前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勞動力離開農村進入城市,務農人數在急劇下降,農民的整體素質也在降低,為了確保農產品的有效供給,需要提高農民的素質,加強農民的教育培訓工作。
現代農業發展關鍵在人,培育高素質農民就是培育中國農業的未來。“十四五”時期,農業現代化要取得明顯進展,要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道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高農業產業競爭力,迫切需要把農業發展方式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加快培養一批綜合素質好、生產技能強、經營水平高的新型職業農民。
隨著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就業,務農勞動力數量大幅減少,“兼業化、老齡化、低文化”的現象十分普遍。很多地方務農勞動力平均年齡超過50歲,文化程度以小學及以下為多,“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問題成為現實難題。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新型高素質農民,吸引大批年輕人務農創業,形成一支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確保農村后繼有人。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質量興農的戰略口號,在農業轉型發展中,現實的農業從業人員年齡老化,接受新科技能力弱化的現實并未得到顯著改善,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任重而道遠。在國家引入農民教育培訓主體多元化,作為農民培育教育主陣地的基層農廣校在事業單位改革中被邊緣化,甚至被關停并轉的情形屢見不鮮,基層農廣校如何重新定位,主動把重心工作融入到政府發展戰略的大局中,是農廣校持續發展的戰略軸心問題。
華坪縣于2020年在麗江市四縣一區中首先啟動了“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這是有別于之前所實施的如陽光工程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綠色證書培訓,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等各類培訓的綜合素質的培訓。在麗江市農業農村發展十四五規劃中,將高素質農民納入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從中反映出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的重要性。高素質農民與鄉村振興同步出現在2018年一號文件中,該培訓與以往的教育培訓工作的區別在于:以往的培訓重點是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重點任務是提升技能;而高素質農民的培育則突出了實現對人的素養的全面提升,如社會責任、職業道德、科技素養等。只有培育出宜農宜旅,宜商宜工的復合型人才,才能承擔起帶領群眾,肩扛鄉村振興的重任。
2.3.1 熟悉產業發展布局特點
區域經濟綜合反映區域資源開發和利用現狀,主要表現在地區生產力布局的科學性和經濟效益上,掌握區域農業主導產業發展特點是科學制訂新型高素質農民培訓方案的前提。基層農廣校應注意加強對區域主導產業的現狀、布局、存在問題和發展趨勢的分析,將扶持農業經營主體、調整農業轉型升級、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等要求在培訓方案中予以體現,同時根據培訓對象、產業特點不同,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
2.3.2 熟悉各鄉(鎮)農村勞動力現狀
基層農廣校應充分掌握區域農村勞動力現狀,如勞動力年齡、性別、素質結構、務工務農比例、人員區域分布等基礎數據,重點瞄準農業生產企業主、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種養大戶等培訓人選,這群人具備成為高素質農民的潛質,可以培養成為生產技能型、經營管理型、技術服務型和市場營銷型等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高端“職業農民”。如華坪縣2016年實施的培訓項目,針對新民社區移民沒有土地,沒有其它就業技能的現實情況,開辦了80人的專業技能型高素質農民培訓,通過學習,提高技能,為周邊原住居民及其它芒果生產大戶提供勞務服務,切實解決他們的生活和經濟來源問題。
2.3.3 熟悉鄉(鎮)農業產業化水平
農業產業化以主導產業為中心,依靠龍頭企業帶動地方發展,形成農工商、產供銷、農科教等一體化經營模式。基層農廣校應充分認識到發展現代農業、培養新型高素質農民離不開農業產業化,從農業產業化發展基礎、規模化、市場化、一體化、產業鏈、科技進步與農村社會發展5個方面評價區域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并對區域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
由于區域資源條件、主導產業、發展基礎和理念存在較大差異,基層農廣校在借鑒先進國家和發達地區成功經驗時,要因地制宜,苦修內功,在培訓實施過程中做到“知天時、明地利、謀人和、接地氣”,不斷提升培訓效果。
2.4.1 做好培訓需求調查,確保培訓內容的針對性
華坪縣自2015年啟動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以來,通過廣泛宣傳,廣大農民已有一定了解。許多農民都有參加教育培圳的意愿,但是,也不乏有濫竽充數的學員。由于華坪縣的主導產業是晚熟芒果種植,因此,很多學員主要是想學習種植芒果方面的知識。當自己的培訓志愿與實際培訓專業相背時,學生就會產生消極學習的態度,甚至用對抗的情緒對待教學活動。因此,在集體報名時,要認真核實學員的培訓志愿、產業情況,切實做到為用而學,學以致用。
2.4.2 擴大網絡課堂的利用,彌補集中教學的不足
“云上智農APP"是農業部在實施職業農民培育工程中啟用的一款手機軟件。為的是學員通過該軟件對培訓單位完成培訓效果、組織管理及教師授課質量線上評價,以取代往年的紙質的滿意度評價,做到評價的自主性和客觀性。同時該軟件也搭載了有關種植、養殖、經營管理、法律講堂方面的眾多的在線課堂,也有參與部分農產品線上交易的功能。今年100名學員,有98名完成了該軟件的注冊應用,為學員提供了隨時隨地學習的平臺。
2.4.3 加大宣傳與部門溝通力度,強化部門協作
新型高素質農民培訓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農業、教育、共青團、婦聯、財政、基層政府等部門,因此基層農廣校應善于加強與各部門間的協調與溝通,爭取相關部門的支持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進。一是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在經費、人員、政策、物資等方面的支持,爭取將新型高素質農民培訓納入當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規劃,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二是建立起以農廣校、農民科技教育培訓等機構為主體,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的多層次、多形式、廣覆蓋、經常性、制度化的新型高素質農民培訓體系。
2.4.4 增加本土優秀培訓教師的選用比例,做到教學內容實際、實用
許多農民培訓工作之所以變成“走過場”、“花架子”,其共同原因是培訓工作脫離生活、脫離實際,脫離百姓。基層農廣校要把“接地氣”作為培訓效果評價的重要標準。一是“走近”群眾。采用送教下鄉、教師進村等方式,把教育培訓辦進農村、辦進田間、辦進合作社和農業企業:二是“求教”群眾。甘當小學生,真心實意地拜群眾為師,不能“門縫里看人”:三是用群眾語言。用農民耳熟能詳的語言授課,使農民能夠“聽得懂、學得會、用得著、能致富”,避免成為“空中樓閣”式的培訓。
由此可見,聯系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要站在鄉村振興的角度下,做好農民的培訓工作,提升農民的培訓力度,政府需要積極的參與進去,提升師資力量對目前的農民培訓模式加以創新,更好的推動培訓工作的有序開展,為現代農業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培養新型高素質農民要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任務,將實現中國夢貫穿始終,基層農民農廣校是新型高素質農民培訓的主體,責無旁貸。在培訓實施中要注意把握政策、熟悉鄉情、加強交流、注重效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