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
(吉林松花江中學,吉林 吉林市 132013)
進入21世紀以來,各國都把目光更多地放在了人才的培養上,衡量人才的標準已由過去單純以知識技能為基礎的考查層面轉移到以知識結構、業務能力和心理素質為核心的綜合素質和實踐操作的考查層面上。因此,近年來注重培養人的規劃意識、協作思想和創新應變能力的職業生涯教育便廣受重視。
美國生涯理論家舒伯曾將生涯劃分為成長(出生至14歲)、探索(15到24歲)、建立(25到44歲)、維持(45到65歲)和衰退(65歲以上)五個階段。高中生的年齡大多在15歲至18歲之間,屬于探索的前期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獨立思想已經形成,對自己的愛好和特長有較清楚的認識,有熱情也有能力去挑戰新奇事物、規劃遠景目標。因此,在高中階段開展好職業生涯教育,對孩子未來的職業選擇和他們一生的發展都有良好的引領作用。
雖然在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政府就頒布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職業生涯教育被提上日程,而且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是高中階段的職業生涯教育仍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有待我們關注: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中生家長職業生涯教育的意識淡薄,對孩子要求單一,只把眼光停留在分數和名次上,覺得“只要學習好就行,考了高分,進了好大學,自然就有好工作”,不太關注孩子長遠方向的職業發展。華南師大附中校長吳穎民就曾說過,“有些家長也的確缺乏職業生涯教育方面的知識和指導能力……即便一些家長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卻也不知該如何去教育和引導。”結果這些被寄予厚望的中學生只能機械被動地應付各種課后輔導班和學校考試,以期通過一次高考去改變自己的命運。
職業生涯教育本身就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作,需要專門的機構和專業的人員來從事,目前我國的中學還沒有專門的擔任中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教學機構,只少數經濟發達地區的中學在日常教學中引入了職業生涯教育,但承擔授課任務的教師,多不是專業教師,他們中的多數人缺少系統的理論指導,缺少專業的培訓,也缺少過硬的專業知識,所以很少能通過職業生涯教育的理念去科學有效地引導學生,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挖掘。
高中三年,我們的學生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書本知識的學習上了,每天披星出、戴月歸,家和學校兩點一線的生活,使他們只能淹沒在書山題海中,即便有寒暑假,時間也是被各種課外班占據,與外界沒有太多接觸的機會,更不用說去企事業單位實踐學習,這種幾乎為零的社會參與度,無法真正發揮學生自身的興趣、特長,因此類似這樣的生涯教育就常常以口號的形式存在,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得到有效實施。
近幾年,高考制度改革正逐步推進,少數中學已意識到職業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但我們還缺少關于職業生涯教育方面更明確的法律法規,已有的政策方針亦有待完善,一些生涯規劃課程期待更有效的方向指引和更充足的資金支持。另外,職業生涯教育的理念在全社會范圍內的宣傳力度還不夠,很多人對此知之甚少,如果這一理念不能深入人心,我們開展工作就會困難重重。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拙見,認為可如此對癥下藥:
首先,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條條大路通羅馬”,現在早已不是千軍萬馬過高考一座獨木橋的時代了,"分數至上”的標準已被多元發展的現實取代。所以高中生家長應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強化職業生涯教育的意識,注重對孩子社交能力、規劃能力、創新能力的引導,關注孩子的愛好特長,發揮其優勢,順向培養,有意識地為孩子的健全人格和未來發展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其次,學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要順利有效地開展職業生涯教育活動,幫助學生科學地進行職業生涯設計,學校應該設置專門的職業生涯教育機構,并配置專業的指導教師,鼓勵愛好此類教育的教師加入到這個隊伍中,學校創造條件,讓這些教師參加國內外專業知識培訓,獲得生涯教育職業資格證書;同時支持他們開展各種生涯教育研究,以便熟悉就業市場,掌握職業的需求動向,提升他們的生涯規劃指導水平。
最后,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引導優勢。我國職業生涯教育始終需要政府部門發揮自身優勢,擔負起組織和協調的責任,并制定配套的政策和法規,來確保其順利開展。同時,我們也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加大對職業生涯教育理念的宣傳力度,成立專門的監管機構,將職業生涯教育作為強制性的教育內容,從小學抓起,高中階段更不能松懈,這樣學生才能獲得更系統的培養,為日后更理智的擇業、就業打下堅實基礎。
總而言之,“單調難成曲,群柱可擎天。”職業生涯教育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它要讓每個學生明白“今天的我”應該做什么、明確"明天的我"適合做什么的問題,就離不開家庭的影響、學校的教育、社會機構的支持配合、政府部門的組織協調等四方面的齊心協作、共同努力。因為只有這樣,我們的職業生涯教育才能更快地登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