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政
(華南農業大學,廣東 廣州 510640)
隨著市場經濟的急劇轉型,高校畢業生隊伍不斷壯大,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漸露頭角,而且各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更是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查閱了相關資料,發現對于藝術類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這個概念沒有統一的界定,至今也無統一的說法。本文通過對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590 名畢業生的追蹤調查,得出以下數據:男生212 人,女生378 人,267名農村學生、104 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參照就業困難群體的界定,結合藝術類學生特點,將“藝術類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概括為:由于家庭條件、心理素質、道德修養、綜合素質、就業觀念方面較弱,造成在就業過程中處于相對困難的群體。
隨著社會市場的需求,社會迫切需要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所以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在專業設置上多樣化,使得高校在建設上除了能夠打造精品專業外,還要協調發展多種學科,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而藝術類作為華南農業大學新興的專業,近十年的發展突飛猛進。每年的招生人數逐年增加,但是就業的情況卻不容樂觀。以下將對華南農業大學藝術類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的特征及表現進行簡述。
南京財經大學的章冬斌老師講,高校畢業生中的困難群體,是指來自城市特困職工家庭、邊遠地區特困家庭和農村貧困家庭的經濟貧困生,以及殘疾與有心理障礙的學生[1]。眾所周知,學習藝術要花費大量財力,沒有足夠的資金做后盾會對日后的學習帶來阻礙。咨詢華南師范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業大學三所綜合類大學,發現藝術類的學費是所有專業中最高的。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590 名應屆畢業生,貧困生比例占到18%,農村學生占到45%。學生在焦頭爛額找工作的同時,還要做畢業設計和論文,額外支出很多。藝術類學生在求學期間花費很高,所以希望畢業后的收入標準能達到心理上平衡值,固然在找工作的時候首要看重待遇等眼前條件,但是由于看不清當前社會發展的形勢,缺乏對擇業的理性選擇和判斷,表現得過于追求薪水、住房、五險一金等條件。
藝術類學生普遍個性很強,喜歡無拘無束,喜歡自由,喜歡享受。例如,個別學生會在求職簡歷中直白的表述“喜歡做的事情會追求到底,不喜歡的事情一概不管、任其發展”。
學生普遍只重視專業學習,忽略公共課教育,知識結構不完善。同學生溝通發現,他們對本專業課程非常熱愛,上課積極,聽課認真,專業成績理想,但是對于公共課卻不聞不問,覺得公共課程的開設對于他們沒有意義,即便掛科對他們來講也毫不在乎,綜合素質較低,知識面狹窄。
藝術類學生找工作的過程往往抱著“不著急,等等看”的思想,期待著更理想的工作出現。各用人單位在學生臨畢業前都會積極到學院來招聘,可是大部分學生卻表現得很被動,對用人單位挑三揀四,好高騖遠,使單位和學校處于尷尬局面,對于日后兩者之間的長期合作起不到積極作用。
針對藝術類專業,形象且專業不錯的女生占有絕對優勢。社會普遍認為,傳統的招聘需求是男生占有明顯優勢,有兩點原因,一是對女性能力的懷疑[2],二是女性要肩負著生兒育女的重任。但是藝術類的就業招聘需求與傳統的恰恰相反。在本年度的藝術類招聘工作中,有86 家用人單位來招聘,大概有10 家用人單位限定只招女生,而且單位的性質都很不錯。比如,今年美的集團總部來招聘行政商務管理崗位,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分公司來招聘行政內勤崗位,首先強調的就是女生并且形象好。很多條件優秀的男生興致勃勃地來應聘,卻被這樣的硬性條件所限制。
在高校畢業生隊伍的大軍中,藝術類畢業生就業困難首當其沖。在簡述了藝術類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的特征及表現后,必定要分析產生此類群體的原因,以下將從五個方面進行分析:
提到藝術類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首先要追溯到高考,盲目的報考藝術專業也是導致藝術類就業難的一個前提條件。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都希望通過報考藝術院校避開高考的激烈競爭。有的班主任老師為了提高班級的升學率,有的家長為了避開普通的高考大軍,符合當今社會和大眾化追求,都不惜動員學生轉為藝術生。這種行為無疑是一種短視的行為,根本沒有通盤考慮學生的興趣、潛力、功底及未來的就業問題。
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社會對于藝術類畢業生的需求遠不及招生人數的增長,招收人數可謂突飛猛進。為此,“僧多粥少”的原因就容易歸罪于“擴招”。
某些專業設置模糊,專業與專業之間的課程相差不大,而且有些課程也無需開設,各專業的趨同現象十分嚴重,導致學生在就業時對崗位的需求有模棱兩可的概念。
目前藝術類就業渠道主要是學校推薦、熟人介紹、校園招聘、網站求職四種模式,前兩種情況只適用于學生干部或者成績突出的個體學生,不適應于全部藝術生,對困難群體的就業顯得不利,而后兩種模式的就業成功率是相對較小的。
藝術是一門比較年輕的專業,需求量往往不大。例如,全國有近百所藝術專業高校,加上在國外學習藝術的學子,每年有近萬名的藝術類畢業生,社會崗位的不變性滿足不了如此多學生的需求。學生應聘到一家專業對口、單位性質又不錯的單位,期間跳槽的可能性不大,流動性也不強,那么這個崗位意味著長時間不招聘。
涉及藝術類的大部分單位都集中在大中型城市,例如,服裝公司、裝潢及裝飾公司、動漫設計公司、琴行培訓等都設在地理位置發達的地方,這也是一個客觀的因素,如果要讓藝術類學生到基層、鄉鎮就業顯然沒有說服力,而且這也不符合發揮人才最大作用的市場規律。
職業指導作為一門研究和解決個人職業問題的新型學科,為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但是目前的發展不夠完善、不成系統。各學院沒有專職人員來做職業指導,有職業指導師資格的老師資源匱乏,使得各輔導員在教授職業指導課中顯得力不從心。
藝術類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雖然有著自身的特征,但是決不能對他們疏忽管理,更要適應社會需求,勇于突破自我,積極對此群體給予職業指導和就業援助,以便更好地發揮個人能力,為國家服務,為社會做貢獻。
從學生入校開始老師就要摸清每個學生情況,掌握每個學生的思想動態,不斷更新貧困生數據庫。在大學三年級的第二個學期,要針對藝術類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實施一對一職業指導,合理分類,逐一分析,形成“綠色通道”,對困難學生進行就業資源上的援助,解決各種問題,防止問題惡化,促進個人就業穩定。
大學生要參與社會競爭,適應社會需求,在激烈的人才市場中能夠脫穎而出,要注重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依據每年就業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不斷拓寬專業知識,重視公共課教育。大學不僅是學習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的地方,最重要的是要提高綜合素質和自身修養的地方,幫助他們提升全面的能力,實現充分就業。
學校同各不同專業的固定用人單位簽訂合約,由學校統一安排學生實習,改變學生自行找單位實習的模式,給學生創造安全良好的實踐條件和環境,提前進入工作狀態,在正式工作前可以發現自身不足,及時彌補缺點,幫助學生提升就業能力。
相關藝術類的就業單位大都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尤其是服裝行業基本上都遍布在珠三角地帶,但是面對當前社會形勢,仍然擠在人堆中等機會顯得十分不現實,所以要鼓勵學生深入基層,更大的挖掘和發現自身潛能。當前社會發展性強、流動性快,幫助學生認清形勢,可以鼓勵學生采取自主創業等形式來帶動小地區發展。
職業指導及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開設時間不能茍同其他專業在大學二年級,藝術類學生應該在大學三年級開設此課程,開設太早對于藝術類學生沒有任何意義。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時候,要對自我有充分的認識,影響職業生涯規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3],認識職業指導的重要性,幫助學生分析并做好職業生涯能力的培訓。
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是職業指導工作的重要內容,而職業素質測評是實現這一工作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4]。對有需求的學生進行職業興趣測量、職業人格測量、職業心理測試,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性格、能力來確定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盡可能發揮最大潛能。
求職是一門技巧,求職技巧里面最重要的內容就是求職簡歷的制作。求職更是一個自我推銷的過程,面試或簡歷,只能“適度推銷”,決不可夸大其詞[5]。在大學三年級的第二學期還有開展就業技巧指導,指引學生在面試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并幫助修改學生簡歷,針對每個人的擅長之處而做出適合自己的簡歷,揚長避短。
藝術類男生要找準適合的崗位,更需要加強自身的專業技能。例如,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男生的需求就多于女生。在職業指導過程中,要增強學生自信心,端正自己的求職態度,清楚定位,不斷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并給予男生相對的機會。
為解決以往就業信息傳遞不通暢、傳遞時間過長延誤學生應聘等問題,學校采取“學校—學院(輔導員)—班級—干部—學生”層級傳遞信息的方式,積極拓展傳播途徑,創新傳播形式,構建并完善直接面向學生的多維度信息網絡,保證就業信息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傳遞到學生手中,為畢業生提供了高效、便捷、人性化的就業信息服務[6]。
隨著就業競爭的日趨激烈,藝術類學生的核心競爭力除了需要豐富的專業知識外,還需要具備訓練有素的職業素質和道德修養。各高校也應加強對藝術類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的職業指導與就業援助,使職業指導的經驗和能力不斷提高,針對此群體的特征及其表現,充分認識這些問題的重要性。在大學期間要有效地規劃學業,科學理性地選擇自己今后職業發展的目標,對未來的職業進行合理定位,并根據自己確定的目標,有計劃地培養職業素質,全面提升綜合能力,為今后事業的成功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