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亮
(河北經貿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61)
總書記在2016 年12 月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上提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體現了國家發展潛力與水平,應緊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1]高校是承載高等教育與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戰場,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瓶頸在于大學生群體知行方面的言行不一,沒有將“知”與“行”良好地傳輸,有機地結合。大學生應樹立具備知行合一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以知行合一為基礎的文化自信。這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推進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高校要注重培養大學生如何形成知行合一的思想,如何將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日常的學習生活當中。
當前,大學生在知行合一的學習及踐行方面主要存在兩大方面的矛盾。
一方面是由于學生知而不行,大學生已經學習并掌握了基本的道德規范與相關的規則秩序,但這種學習與掌握僅存在于思想層面,只是停留于頭腦當中,沒有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將其運用于學習生活當中或是本應這樣去做,卻又未能依規而行。這是由于大學生在以往的學習生活實踐當中形成的慣性思維與踐行模式,或是由于自身對榮譽或利益追求等方面因素,導致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現象,甚至為此違反應遵守的規章制度。當然也存在大學生受宥于周圍環境、社會風氣等客觀因素,心中有知卻不敢去實施的情況,比如同窗同學的考試作弊、德性缺失等現象礙于情面沒有進行揭露或加以糾正。
二是由于大學生行非所知,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不知才去為,大學生對于知的內容和本質意義并不真正理解與掌握。他們的行為應該符合社會規范的要求,或者行為出發點是基于好意,不過行為的結果卻未達到預判結果。
一是教育目標的單一化。由于高校的教學資源和條件的有限性,同時對于知行合一理念理解不夠深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停留在教師在課堂上的理論輸出,對于課外實踐活動形式持忽視或跳過的態度,對于大學生的情感培養也并不重視,都不利于大學生形成科學系統的知行觀,導致大學生的理論與行動產生脫節現象。
二是高校教育出現明顯的形式化趨勢[2]。高校往往采取自上而下的傳統教授方式,并沒有考慮學生是否接受與正確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教師缺乏與學生的思想交流互動。部分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原封不動地將概念和原理直接灌輸給學生,這種單向式的授課模式是大學生對思想政治學習興趣喪失的直接原因。有些教師對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較為重視,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與現代化信息技術相結合,運用線下+線上的雙途徑進行授課或采取多元化的課堂主體,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很顯然,前者的教師具有明顯的教條化傾向,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忽略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開展討論學習的形式化嚴重,輕視實踐活動的教育作用。
三是教育者沒有起到良好的師德示范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師隊伍理論與道德素質較高,但是部分教師在不良社會風氣影響下,開始變得功利主義,造成自身心浮氣躁和自律不足;部分教師缺乏較深的專業功底,學術修養不足,知識掌握不足,授課內容枯燥乏味,缺乏個人人格魅力;還有部分教師沒有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一直采取陳舊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進行授課,使得大學生對這樣的課堂不愿關注、不愿感興趣。
四是大學生學習主體性被忽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開展中,價值不僅僅是教師的知識傳輸價值,還有學生的知識接收價值。知識傳輸的價值體現,必須以學生的知識接收為前提,二者相輔相成、相互聯結。學生的知識接收不到位,教師的知識傳輸價值是無法體現的。因此,需要加強學生的參與,真正融入課堂當中,將個人價值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過程當中。
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知行合一是重要源泉,大學生做到知行合一,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例如,學校舉辦的十九大知識競賽等活動,就是為了以知促行,通過引導大學生認同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得以提高,強化文化自信的引領作用,將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在大學生內心深處扎根發芽。
通過對大學生開展的知行合一教育,比如愛國、信念、理想、精神等方面的活動,使大學生能夠建立能夠正確的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厘清事物是什么、怎樣發展的,才能明確如何去做、怎樣去做,并以此為導向開展自身的學習生活,提高自身的認知水平與理論應用能力,全面促進大學生的綜合素養。
要達成知行合一教學目標,各高校就要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實踐應用的給予高度重視。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項活動的開展,將理論力量運用到實踐活動當中。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鼓勵、引導大學生運用相關理論,促使大學生能夠真正地理解并吸收相關的理論知識,以此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趣味性和實效性。
教師對自身素養與職業道德應予以加強,教師對教學工作的及時反思有利于教師提高自身職業修養和道德品格。清醒深刻的認識職業道德是從內心和行為上遵守職業道德規范的前提[3],教師應通過教學實踐,通過結合相關理論知識和教學實踐活動,使自身的理論和實踐活動不斷進行完善,大學生三觀與處事方式往往受到教師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但需要講解相關理論知識,促進學生對于思政理論的掌握,而且需要采取良好的溝通技巧、運用專業素養與通俗易懂的語言來進行良好互動。同時,對于自身的表率作用應積極重視。做到為人師表,在要求學生的同時,加強對自身要求,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當學生指出自身的錯誤言論和行為時,應積極接受并加以改正。言傳身教是教師自身具有一定程度的修為之后,以自身人格魅力對學生產生影響,這就要求教師采取高標準使自身的教學能力和綜合素養必須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一是組織校園品牌文化活動,使得校園文化特色能夠獨樹一幟。校園品牌活動容易得到示范的效果,且影響力很大,能夠風傳一時,掀起較大的熱潮。[4]校園文化品牌應使大學生能夠參與和認可,以品牌精品意識將品牌形象打造出來,使大學生受到吸引,并得到教育,將校園文化所具有的教育熏陶功能發揮出來。同時,重視營造校園氛圍,貼近大學生實際生活,提升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提升校園凝聚力。二是通過志愿服務的開展,提高學生實踐能力,通過實踐檢驗,使得知與行達成和諧統一。三是對網絡媒體的合理運用。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學校應充分利用自媒體,比如微信微博等,宣傳主流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學校學生,并增強其文化自信心。
一是因材施教教學方法的采用。教師應從學生實際狀況和具體學業水平為出發點,促使學生將思想政治理論轉化為自身實際行動,獨立思考,將自身優點與特長發揮出來。二是大學生應認識到自己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又是其學習的主體,因此,需要有意識的統一自身的教育主客體身份,將學校教育與自我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尊重自己與其他大學生的差異性,將自身個性特長發揮出來。
綜上所述,當代大學生應以高素質綜合性人才為自身目標,既重視理論知識又注重通過實踐活動磨煉自我,促進自身的全面進步與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