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 舜 吳荷花
江西省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江西撫州 344000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病情急驟,進展迅速,75%的存活患者急性期過后伴有偏癱后遺癥,影響其生活質量[1]。足內翻是腦卒中常見后遺癥,其主要由脛骨前外側肌群肌力低下、 踝關節異常運動控制等引起的動、靜態踝足形態改變所致,直接影響患者行走功能,易導致跌倒,進而對患者生活質量、自理能力造成極大的影響[2]?,F代康復理論認為,在腦卒中后足內翻患者中開展有效的康復訓練,能夠減輕肢體運動障礙,促進疾病恢復[3-4]。然而該病病情復雜多變,伴有多方面的病理改變,疾病恢復進程緩慢,康復訓練時間較長,易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中醫關于該病治療方法眾多,其中針刺是治療該病常見療法,具有疏通經絡之效; 穴位注射是在經絡學說指導下,融合穴位、針刺、藥理為一體的治療方法。鑒于此,本研究探討腦卒中后足內翻患者應用針刺聯合穴位注射治療的效果。
選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84 例腦卒中后足內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2 例)和觀察組(42 例)。對照組中,男25 例,女17 例;年齡22~70 歲,平均(53.45±4.16)歲;體重指數17~28 kg/m2,平均(22.74±1.05)kg/m2;病程1~6 個月,平均(3.12±0.54)個月。觀察組中,男24 例,女18 例;年齡23~69歲,平均(53.51±4.21)歲;體重 指數18~27 kg/m2,平均(22.69±1.07)kg/m2;病程2~5 個月,平均(3.09±0.51)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西醫符合《中國急性腦卒中臨床研究規范共識2018》[5]中腦卒中的診斷標準——急性起病,發病前常有誘因,多有先兆癥狀;發病后迅速出現偏癱、失語等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癥狀;經CT 或MRI證實腦組織存在損傷;②中醫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6]中氣虛血瘀證的診斷標準——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語蹇澀,口舌歪斜,氣短乏力,口角流涎,舌苔薄,舌質暗淡,脈沉細;③臨床病歷資料完整;④存在足內翻,患側表現為跖屈或足內翻。
排除標準:①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者;②合并嚴重骨關節病者;③伴有精神、意識、智力障礙者;④肌營養不良、周圍神經麻痹等其他原因造成足內翻者;⑤暈針者。
所有患者予以常規內科藥物治療,并予以運動療法、作業治療、任務導向訓練等康復治療。
對照組給予針刺治療,取陰陵泉、血海、足三里、太溪、三陰交穴,常規消毒上述所選穴位,采用0.30 mm×60 mm 華佗牌針灸針,進針1.5~2.0 寸,采用平補平瀉法,以局部酸麻脹感為度,留針30 min,1次/d。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穴位注射治療,患者行坐位,足平放于地面,膝關節自然屈曲。取偏癱側下肢解溪、足三里、懸鐘、陽陵泉穴。常規消毒上述所選穴位處皮膚,將18 μg 鼠神經生長因子(武漢海特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60051,生產批號:20180516)加入2 ml 生理鹽水,迅速刺入皮膚后緩慢進針,以酸、麻、脹、重等得氣感后停止,每穴注射0.5 ml,拔針按壓后,于拔針處貼無菌輸液,1 次/d。
兩組均連續治療4 周。
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運動功能、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
①臨床療效:依據《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6]評估:感覺及運動功能恢復正常,足內翻體征消失為痊愈;感覺及運動功能明顯改善,足內翻體征基本消失為顯效;感覺及運動功能有所改善,足內翻體征減輕為有效; 未達上述標準為無效。②運動功能: 采用Fugl-Meyer 運動功能量表下肢部分 (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legs,FMA-L)[7]于治療前、治療4 周后評估下肢運動功能,分值0~34 分,評分越高,表示運動功能越好;采用改良阿什沃思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8]于治療前、治療4 周后評估踝關節周圍肌肉痙攣,分值0-4 分,評分越低,痙攣越輕,運動功能越好;采用Berg 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9]于治療前、治療4 周后評估平衡能力,包含14項,分值0-56 分,平衡能力與評分呈正相關。③生活能力。于治療前、 治療4 周后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數(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10]評分量表評價,包含洗漱、穿衣等10 個方面,評分越高,生活能力越好。④生活質量: 于治療前、 治療4 周后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hort from 36-item health survey,SF-36)[11]評估,包含軀體疼痛、軀體功能等8 個維度,共計36 個條目,滿分100 分,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n(%)]
治療前,兩組FMA-L、BBS、M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FMA-L、BBS 評分高于本組治療前,MAS 評分低于本組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FMA-L、BBS評分高于對照組,M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運動功能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運動功能的比較(分,±s)
與本組組治療前比較,aP<0.05
FMA-L MAS BBS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42)觀察組(n=42)t 值P 值16.26±1.84 16.35±1.79 0.227 0.821 20.54±2.61a 24.29±2.11a 7.241 0.000 2.55±0.36 2.57±0.32 0.269 0.789 2.03±0.21a 1.78±0.23a 5.202 0.000 30.52±5.79 30.75±5.81 0.182 0.856 36.41±7.28a 41.26±6.59a 3.201 0.002
治療前,兩組MBI、SF-36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MBI、SF-36 評分高于本組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MBI、SF-36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的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的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 MBI治療前 治療后SF-36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42)觀察組(n=42)t 值P 值59.78±6.21 59.86±6.19 0.059 0.953 72.15±8.02a 79.64±9.16a 3.987 0.000 60.55±8.75 60.36±8.48 0.101 0.920 72.16±9.54a 80.33±9.12a 4.012 0.000
隨著近年來生活方式及老齡化進程加劇,腦卒中發病率呈持續上升趨勢,腦卒中后足內翻發病率亦呈上升趨勢。現代醫學表明,腦卒中后足內翻與軟組織改變有關,是足外翻肌群、踝背伸激活不足,引起膠原沉積、肌肉內水量減少、粘滯性增高所致[12]。該病還與皮質脊髓傳導通路受損有關,傳導通路受損則使神經細胞膜上鈣、鈉離子通道長期開放,延長去極化時間,使肌肉持續性收縮而誘發痙攣,故而出現足內翻[13]。另外,腦卒中后會出現周圍運動神經異常,會導致肌肉出現失神經支配表現,進一步加重足內翻癥狀。該病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糾正而強行步行,會抑制下肢功能恢復,致使步態模式異常,最終會導致局部軟組織及踝關節永久性損傷。
中醫根據腦卒中后足內翻癥狀及表現,認為其屬于十二經筋病證,由于氣血運行不暢,致筋失濡養,經脈瘀阻,故治療應予以活血祛瘀、舒筋通絡之法。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FMA-L、BBS、MBI、SF-36 評分高于對照組,M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腦卒中后足內翻患者應用針刺聯合穴位注射治療效果顯著,能促進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改善患者日常生活和生活質量。朱宗俊等[14]采用穴位注射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腦卒中后足下垂內翻患者,在改善患者下肢運動和步行功能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效果,與本研究相似,證實了穴位注射治療腦卒中后足內翻的重要意義。針刺是傳統醫學治療腦血管后遺癥的常用方法,本研究選取陰陵泉、血海、足三里、太溪、三陰交穴進行治療,其中陰陵泉穴是足太陰經的合穴,針刺之具有通利三焦、健脾理氣之效;血海為足太陰腧穴,有疏血利脈之效;太溪是足少陰腎經原穴,有補腎益氣之效;依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理論,選取足三里和三陰交,可起到通經活絡、補中益氣、濡養經脈之效?,F代研究表明,針刺可調節神經遞質和神經信號傳導,改善血液循環,改善腦部功能[15]。神經生長因子(neural growth factor,NGF)是生物活動蛋白,能夠維持外周神經及中樞系統正常功能,并能夠修復受損神經。鼠神經生長因子是從小鼠頜下腺中提取純化的生物蛋白,與人類NGF 有90%同源性,通過穴位注射將其注射于相應穴位處,可增強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使藥物直達病灶,發揮顯著的治療效果。針刺與穴位注射聯合治療,可通過不同作用機制協同增效,更好地改善患者運動功能,減輕疾病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綜上所述,針刺聯合穴位注射治療腦卒中后足內翻效果顯著,能夠促進患者運動功能恢復,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是一種理想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