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晶
遼寧省健康產業集團鐵煤總醫院中醫科,遼寧調兵山 112700
先天性肌性斜頸是新生兒及嬰幼兒時期較為多見的骨骼肌肉系統先天性疾病,該疾病多因孕婦妊娠期養護不當、胎兒頸項部受損等因素所致,臨床發病率較低,為0.4%~1.9%[1]。必須及時采取針對性治療,否則畸形隨著年齡增大越發明顯,進而出現左右臉不對稱、左右眼睛大小不對稱,并進一步出現代償性脊柱側彎等,對人體外形美觀造成嚴重影響[2]。西醫治療先天性肌性斜頸多以手術、超聲波、佩戴矯形器具等方法進行治療,存在風險高、見效慢等不足[3]。傳統推拿治療以手法作用于患兒患側肌肉,具有明顯的安全優勢[4]。本研究選取遼寧省健康產業集團鐵煤總醫院中醫科收治的66 例先天性肌性斜頸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對揉捏牽轉法聯合傳統推拿在小兒先天性肌性斜頸患兒中的應用效果及可行性進行分析。
選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遼寧省健康產業集團鐵煤總醫院中醫科收治的66 例先天性肌性斜頸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抽簽分組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3 例。對照組中,男15 例,女18 例;年齡1~10 個月,平均(5.05±0.55)個月;頭傾向方向:左側16 例,右側17 例;類型:腫塊型20 例,彌漫型13 例;腫塊厚度2~16 mm,平均(9.14±0.53)mm。觀察組中,男16 例,女17 例;年齡2~10 個月,平均(5.13±0.58)個月;頭傾向方向:左側17 例,右側16 例;類型:腫塊型22 例,彌漫型11 例;腫塊厚度3~17 mm,平均(9.23±0.59)mm。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遼寧省健康產業集團鐵煤總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及同意,患兒監護人均知曉本研究情況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患兒符合《實用小兒外科學》中小兒先天性肌性斜頸診斷標準[5];②患兒經CT、MRI 檢查確診;③患兒年齡≤1 周歲。排除標準:①患兒的頸部皮膚破潰、膿腫;②患兒合并傳染疾??;③患兒頸部發育不良、眼肌異常等情況引發的斜頸;④患兒入組期間接受其他方法治療。
對照組患兒采用傳統推拿療法,患兒取仰臥位,醫師坐于患兒頭頂處,輕按患兒額頭使其向健側偏斜,使患側暴露,涂爽身粉,用指腹揉肌腱附著處及胸鎖乳突肌,拇指、示指指腹揉捏胸鎖乳突肌腫塊,示指、中指指腹揉推雙側胸鎖乳突肌,向健側牽拉患兒頭部,擦法放松脊柱兩旁肌肉。每次推拿時間為20 min,1 次/d。
觀察組患兒采用傳統推拿聯合揉捏牽轉療法,推拿方法同對照組,揉捏牽轉法:①揉推法?;純喝⊙雠P位,輔助患兒將頭部轉向健側,充分暴露患側肌肉,涂抹嬰兒油,醫師使用示指、中指、無名指沿著胸鎖乳突肌起止段揉推,起止點及腫塊硬度明顯處加大推揉力度,頻率為120 次/min,時間為5 min。②捏拿法。患兒保持仰臥位,醫師使用拇指、示指、中指指腹對患側胸鎖乳突肌進行捏拿、彈撥,加強對腫塊部位的力度,頻率為120 次/min,時間為5 min。③牽拉法。患兒保持仰臥位,醫師一手扶住患兒患側肩部,一手扶住健側頭部,兩手同時施加反方向作用力,持續10 s,反復20 次。④旋轉法。患兒保持仰臥位,指導患兒家屬按壓患兒雙側肩膀,固定好患兒軀體,醫師雙手虎口張開,一手扣壓健側顳部,一手捧住患側下頜骨,使患兒頭部向患側旋轉,反復60 次。1 次/d。
兩組均持續治療1 個月。
(1)治療總有效率。治愈:患兒頭部可長時間自主保持中立位,頸部可自由旋轉,患側旋轉角度在正常范圍,畸形消失。顯效:患兒頭部豎立時傾斜角度明顯減小但仍有傾斜,患側可旋轉角度增大,肌肉硬結縮小。無效:癥狀基本無改善[6]。治療總有效率=(治愈+顯效)例數/總例數×100%。(2)治療前后腫塊厚度。采用HD11 型彩超診斷儀(飛利浦Philips)測定。腫塊厚度越小,提示治療效果越明顯。(3)治療前后病變組織彈性。使用HD11 型彩超診斷儀(飛利浦Philips),啟動實時彈性成像功能,根據樣框ROI 顯示的不同顏色進行分級,1 級:病灶及周邊組織呈均勻的綠色;2 級:病灶區藍綠相間,綠色為主;3 級:病灶區藍綠相間,藍色為主;4 級:病灶區完全藍色覆蓋;5 分:病灶區完全為藍色覆蓋,周圍少部分組織為藍色。1~2 級為正常,3~5 級為肌性斜頸陽性。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n(%)]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腫塊厚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腫塊厚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治療后的腫塊厚度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腫塊厚度的比較(mm,±s)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腫塊厚度的比較(mm,±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t 值 P 值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33 33 9.14±0.53 9.23±0.59 0.652 0.571 4.00±0.32 6.04±0.38 23.589<0.05 47.693 26.112<0.001<0.001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病變組織彈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的病變組織彈性分級均優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兒的病變組織彈性分級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病變組織彈性分級的比較[n(%)]
先天性肌性斜頸的典型癥狀主要表現為患兒頭部向患側傾斜、胸鎖乳突肌,或伴有攣縮性腫塊[7]。如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不僅加重面部畸形,同時可累及胸椎,甚至出現代償性脊柱畸形[8]。祖國醫學將先天性肌性斜頸歸為“筋傷”范疇,認為該疾病病機為氣血瘀滯,氣血運行不通暢,導致瘀血阻滯、經絡不通,胎兒頸項部經筋聚集[9]。病因復雜,與胎兒宮內胎位傾斜、局部軟組織缺血、遺傳等多種因素相關[10]。必要時可通過手術操作將胸鎖乳突肌切斷,但手術風險較高,因此臨床多建議保守治療,以往保守治療方法包含推拿、按摩等不同類型[11]。隨著中醫對其認識的加深,于推拿基礎上,聯合揉捏牽轉法可給予更加科學、系統的治療,以促進患兒早日恢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腫塊厚度低于對照組,病變組織彈性分級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傳統推拿基礎上聯合揉捏牽轉法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促進腫塊消退。分析原因,傳統推拿可一定程度減小胸鎖乳突肌痙攣所致的硬結腫塊,但其以消除肌肉攣縮所致的腫塊為目的[12]。于患兒頸部伸屈及旋轉活動方面未實施有效干預,即便腫塊硬結消失,患兒頭偏向患側、臉朝向健側的癥狀未得到有效改善,部分患兒癥狀有所改善,但后期再次復發,臨床效果不佳[13]。揉捏牽轉法于傳統推拿基礎上發展而來,安全性更高。其主要是通過推揉、拿捏、牽拉、旋轉等操作,一方面促進患側胸鎖乳突肌上的腫塊吸收及受累肌群正常發育,另一方面可緩解肌肉攣縮,改善肌肉萎縮情況,修復損傷組織[14]。在傳統推拿基礎上,配合牽拉旋轉的被動活動手法,除改善患側胸鎖乳突肌攣縮外,可加大患兒頸椎活動度,達到治愈的目的[15]。
綜上所述,揉捏牽轉法聯合傳統推拿在先天性肌性斜頸患兒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明顯縮小腫塊厚度,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