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保敏 王曉紅 卜 淵 潘曉紅
江蘇省徐州市中醫院治未病科,江蘇徐州 221000
痛經是一種婦科常見疾病,一般發生在月經前后或月經期,以下腹疼痛、墜脹為主要臨床表現,常伴有腰酸或其他癥狀,嚴重者可導致惡心嘔吐甚至昏厥的發生,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降低其生活質量[1]。寒凝血瘀型痛經在臨床中較為常見,中醫理論認為寒凝血滯、氣血不暢是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與常規藥物治療相比,艾灸聯合自擬痛經貼的使用簡單方便,副作用較小,應用于寒凝血瘀型痛經患者的治療中效果較為顯著[2]。本研究通過對120 例患者進行治療,對其在疼痛程度、臨床癥狀及睡眠質量中的影響進行分析探討。
選取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在徐州市中醫院接受治療的120 例寒凝血瘀型痛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60 例。對照組患者年 齡19~32 歲,平均(27.62±1.58)歲;病程1~8年,平均(5.31±0.84)年;輕度疼痛23 例,中度疼痛28 例,重度疼痛9 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0~34 歲,平均(27.48±1.53)歲;病程2~8年,平均(5.34±0.76)年;輕度疼痛22 例,中度疼痛27 例,重度疼痛11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西醫診斷標準符合《婦產科學》[3]中原發性痛經的診斷標準,經期前后或者經期出現陣發性或持續性的下腹疼痛,常伴有惡心嘔吐、面色發白、腰骶疼痛、冷汗、腹瀉等癥狀,月經周期連續發作3 次以上,嚴重影響學習、工作與生活,B 超或婦科檢查發現生殖系統無明顯器質性病變;②中醫診斷標準符合《中醫婦科學》[4]中寒凝血瘀型痛經診斷標準,經期前后或經期以周期性下腹疼痛為主證,伴有其他癥狀,甚至疼痛難忍,影響學習、工作與生活;③年齡≥18周歲的未婚未育女性;④月經周期21~35 d,經期3~7 d;⑤入院前7 d 未接受過其他治療。排除標準:①繼發性痛經患者;②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患者;③精神異常、惡性腫瘤或其他傳染性疾病患者;④合并其他婦科疾病患者;⑤對本次研究所使用藥物或其他成分過敏者;⑥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藥物治療,在經期痛經發作時使用布洛芬緩釋膠囊(珠海潤都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00905)進行口服治療,藥物使用劑量為300 mg/次,使用頻率為2 次/d,待疼痛感消失后停止用藥。
觀察組患者進行艾灸聯合自擬痛經貼治療,操作如下:①將患者置于仰臥位,于月經前7 d 對關元穴進行艾灸,對患者進行隔姜灸,溫度根據患者個體差異進行調節,以溫熱感為宜,治療頻率為1 次/d,直至患者月經來潮。②將肉桂30 g、延胡索30 g、香附30 g、紅花20 g 倒入醫用粉碎機中進行粉碎,得到粉末狀藥物,將適量甘油加入藥粉中進行充分攪拌,將其攪拌成為能成型的膏狀,隔水蒸制,時間為20 min,取5 g蒸制后的藥膏,制成長、寬、厚各2 cm 的藥餅,將其放置在敷料貼上,于月經時將其敷在關元穴、三陰交穴上,使用時間為6 h/d,使用頻率為1 貼/d。
兩組均連續治療3 個月經周期。
比較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臨床癥狀及睡眠質量。①疼痛程度。分別于治療前、治療3 個月經周期后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5]對兩組疼痛程度進行評分,總分為10 分,其中0 分為無疼痛,評分低于3 分表示存在輕微疼痛,評分4~6 分表示疼痛對患者睡眠存在影響,7~10 分表示患者存在劇烈疼痛且難以忍受。②臨床癥狀。分別于治療前、治療3 個月經周期后使用COX 痛經癥狀評分量表(COX dysmenorrhea symptom scale,CMSS)[6]對兩組痛經癥狀持續時間與嚴重程度進行評分,量表采用5 級評分法,共有18 個條目,其中痛經癥狀持續時間0 分表示無疼痛,1 分表示疼痛持續時間低于3 h,2 分表示疼痛持續時間超過3 h 且低于7 h,3 分表示疼痛持續時間大于7 h 且低于24 h,4 分表示疼痛持續時間超過24 h; 嚴重程度0 分表示無不適,1 分表示存在輕度不適,2 分表示存在中度不適,3 分表示存在重度不適,4 分表示非常不適。③睡眠質量。分別于治療前、治療3 個月經周期后使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scale,PSQI)[7]從入睡時間、睡眠障礙、睡眠時間、催眠藥物、睡眠效率、日間功能、睡眠質量7 個維度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分,量表得分范圍為3~21 分,得分越高說明睡眠質量越差。
采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 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 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t 值 P 值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60 60 6.33±1.75 6.31±1.73 0.063 0.950 1.17±0.23 3.04±0.58 23.215 0.000 22.645 13.882 0.000 0.000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痛經癥狀持續時間、嚴重程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癥狀持續時間與嚴重程度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的癥狀持續時間與嚴重程度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MSS 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MSS 評分的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持續時間治療前 治療后嚴重程度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60 60 25.46±5.62 25.42±5.53 0.039 0.969 7.68±2.15a 15.64±2.87a 17.194 0.000 13.75±2.84 13.72±2.81 0.058 0.954 8.72±2.21a 11.07±2.64a 5.287 0.000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PSQ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PSQI 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的PSQI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SQI 評分的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SQI 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t 值 P 值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60 60 6.64±2.41 6.55±2.36 0.207 0.837 4.87±1.21 5.64±1.39 3.236 0.002 5.084 2.574 0.000 0.011
原發性痛經多發生于中青年女性,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主要與子宮血管痙攣、神經傳導紊亂等有關,也有研究表明,月經發生時患者機體內子宮內膜前列腺素水平增加是原發性痛經發生的主要原因[8]。目前原發性痛經在臨床上治療主要是通過對子宮收縮進行抑制、降低血管加壓素、催產素及前列腺素水平來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非甾體類藥物治療原發性痛經雖然見效較快,但是不良反應較多,具有一定局限性[9]。布洛芬緩釋膠囊在臨床上也比較常用,其本質是一種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在進入人體后能夠有效抑制前列腺素酶的分泌,使患者體內前列腺素水平下降,從而降低患者疼痛,但該藥物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若想達到預期治療效果,需進行長期用藥,一旦停藥容易造成病情的反復,效果不佳[10]。
痛經在中醫上屬于“經行腹痛”的范疇,以寒凝血瘀型較為常見,其病因與臟腑功能異常、情志失調、外邪侵襲有關,表現為因實“不通則痛”與因虛“不榮則痛”。寒凝血瘀型痛經的病機主要與“凝滯”有關,寒邪入侵、肝氣郁結以致氣血不暢、經血受阻,進而出現腹中冷痛、經色晦暗、畏寒肢冷等[11]。人體穴位錯綜復雜,是經絡線上的特殊部位,關元穴位于臍下三寸,是元陰元陽交匯所在,作為任脈穴位,具有集聚多經之功能,對該穴位進行艾灸可培元固本、補益下焦、溫經散寒;三陰交穴是肝、脾、腎人體三條陰經交匯之處,與小腹、胞宮密切相連,對該穴位進行艾灸可疏肝理氣、健脾利濕、活血調經[12-13]。在我國,艾灸與穴位貼敷治療在多種疾病的治療中廣泛應用,并取得較好效果。艾葉是艾灸的主要原材料,通過對穴位進行刺激能夠有效扶陽固本、溫經散寒。劉姍姍等[14]研究表明,艾灸對寒濕凝滯型原發性痛經患者可提高臨床療效,減輕患者疼痛,增加穴區血流量。黃群等[15]對222 例原發性痛經寒凝血瘀證患者進行研究,采用痛經貼合血府逐瘀顆粒進行治療,可顯著改善血清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前列腺素F2α(prostaglandin F2α,PGF2α)水平,治療3 個月經周期后臨床療效明顯提高。楊洋[16]研究表明,痛經貼穴位敷貼治療原發性痛經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可達95.83%,疼痛評分明顯下降。本研究中自擬痛經貼中肉桂可活血通經、散寒止痛;延胡索可活血行氣;香附可理氣調中、疏肝解郁;紅花可散瘀止痛、活血通經;諸藥合用有溫經、止痛、行氣之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紅花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局部血管微循環的作用[17];延胡索可減少子宮組織中的一氧化氮水平,增加內皮素-1 含量,從而改善子宮血流動力學指標[18]。
符雅惠等[19]研究表明,對58 例寒凝血瘀型痛經采用自擬痛經貼聯合艾灸治療,治療3 個月經周期后,治療總有效率為93.10%,停藥3 個月后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6.21%,而副作用發生率為3.45%,提示該方式治療具有較高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艾灸聯合自擬痛經貼的使用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疼痛。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痛經持續時間評分、 嚴重程度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的痛經持續時間評分、嚴重程度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艾灸聯合自擬痛經貼在患者臨床治療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癥狀,改善痛經時間與嚴重程度。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的PSQI 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的PSQI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寒凝血瘀型痛經患者的治療中使用艾灸聯合自擬痛經貼具有一定的優越性,其原因可能為患者在治療后痛經癥狀明顯改善,疼痛程度明顯降低,從而促進患者睡眠質量的提高。
綜上所述,在寒凝血瘀型痛經患者臨床治療中,艾灸聯合自擬痛經貼的使用能夠有效改善臨床癥狀,有利于降低疼痛,提高患者睡眠質量。但是本研究所使用量表均為主觀性量表,缺乏客觀數據支持,而且由于時間有限,采集的樣本數量不足,因而在今后的研究中將采用多中心、大樣本隨機雙盲試驗進行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