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露 劉經飄 馮麗輝 陳美君 梁進錦
廣東省陽江市婦幼保健院產前門診,廣東陽江 529500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二孩”政策的開放與落實,飲食結構改變,體育運動量下降及勞動強度降低,近些年來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期糖耐量受損的發生率不斷上升,對孕婦及胎兒預后都造成嚴重影響[1-2]。早在2006年,美國糖尿病協會就指出,所有妊娠期糖代謝異常孕婦都應該盡可能的接受營養師的相關建議,對生活方式、飲食攝入、代謝狀態進行評估與干預[3]。但由于我國營養師的缺乏,營養治療干預仍然是大多數醫院的薄弱環節,很多妊娠期糖代謝異常孕婦都是在產科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如少食、 多運動等,缺乏具體可行的執行方案[4-6]。因此,本研究選取陽江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24~28 周確診為妊娠期糖代謝異常的200 例孕婦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開展強化健康教育聯合個體化營養干預,探討該干預手段對妊娠期糖代謝異常患者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影響。
選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陽江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24~28 周確診為妊娠期糖代謝異常的200 例孕婦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信封法將其分為常規組(n=100)與干預組(n=100)。常規組孕婦,年齡18~31 歲,平均(26.74±5.25)歲;初產婦77 例,經產婦23例。干預組孕婦,年齡18~34 歲,平均(27.22±5.48)歲;初產婦75 例,經產婦25 例。兩組孕婦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陽江市婦幼保健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及同意,患者均知曉本研究情況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年齡18~35 歲者;②孕齡為24~28周者;③口服葡萄糖耐量實驗結果中任何一點血糖值達到或超過標準者。排除標準:①孕前已確診為糖尿病者;②孕前有心、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者;③孕早期發生糖代謝異常者;④正接受降糖藥物治療者。
1.2.1 常規組 常規組開展門診常規飲食管理,包括測量孕婦身高、體重,計算體質量指數,根據體質量指數、孕周、胎兒情況、糖代謝情況計算熱能與三大營養素比例,為孕婦推薦飲食結構、運動處方等,總計而言:總量控制、少食、合理搭配、營養豐富、適量運動。
1.2.2 干預組 干預組采用強化健康教育聯合個體化營養干預。強化健康教育:①首次門診,發放妊娠期糖代謝異常宣傳手冊,內容包括原因、表現、對母體及胎兒影響等,提升孕婦對妊娠期糖代謝異常的重視程度,讓其回家后仔細閱讀宣傳手冊并定時復診。②二次門診,對首次門診發放的健康宣傳手冊內容進行問答,如妊娠期糖代謝異常原因大概包括哪些? 對胎兒有什么不利的影響? 對母體有什么不利的影響? 在孕婦回答后根據回答情況進行糾正與引導,強化孕婦記憶。③三次及以上門診,除重復二次門診問詢之外,采用面對面交流方式擴展妊娠期糖代謝異常的相關知識,如治療方法、飲食結構調整、運動療法等,注意循序漸進,不可一次擴展太多內容,防止知識沖突與記憶紊亂。在每次復診時都要先重復二次門診問詢,對孕婦回答錯誤或模棱兩可的問題進行重點強化。個體化營養干預:①根據孕前體質量指數與孕期增重情況,將孕婦每日所需能量(kcal/d)供給額外再加300 kcal/d 以滿足胎兒生長發育所需,注意理想體重=身高(cm)-105;②主食選擇粗糧米、粗糧面食作為主要糖類食物;③蛋白質首選魚、瘦肉、家禽、蛋類、低脂奶及豆制品,以每天(1.3~1.4)/(kg·理想體重)進食;④脂肪以肉類與烹調用油提供,應小于總能量的30%;⑤每日瓜果蔬菜不低于500 g,以綠色與黃色瓜果蔬菜為主,少吃糖分太多水果如甘蔗、葡萄、鮮棗、桂圓等; ⑥每日總熱量餐食分配為早餐15%,午餐30%,晚餐25%,早、午、晚各加餐10%。⑦教孕婦控糖操。⑧帶醫院血糖儀和飲食表回家監測血糖4 次,分別測空腹、三餐后2 h 的血糖和對應餐食份量記錄并填在手機APP,營養師可以及時看到并及時糾正。
兩組均干預至孕38 周。
于孕32、38 周,檢測兩組孕婦的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孕38 周采用問卷調查兩組的妊娠期糖代謝異常知識評分。①血糖測定:去靜脈血檢測兩組孕婦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 血糖水平,采用上海華氏亞太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葡萄糖氧化酶試劑盒進行測定。②糖化血紅蛋白: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兩組孕婦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③妊娠期糖代謝異常知識評分:采用李麗等[7]參考文獻所制定的妊娠期糖代謝異常知識評分問卷進行調查,包括基礎知識、飲食結構、運動療法、藥物治療、糖代謝監測5 個部分,滿分100 分,分值越高代表知曉度越高。問卷內容效度與信度分別為0.89 與0.93。問卷發放200 份,回收200 份,回收率為100%。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 檢驗,組內不同時間整體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內不同時間兩兩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孕婦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孕32、38 周,兩組孕婦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均低于干預前,且干預組孕婦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孕婦干預前后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比較(±s)
表1 兩組孕婦干預前后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比較(±s)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空腹血糖(mmol/L)干預前 孕32 周 孕38 周 F 值 P 值餐后2 h 血糖(mmol/L)干預前 孕32 周 孕38 周 F 值 P 值糖化血紅蛋白(%)干預前 孕32 周 孕38 周 F 值 P 值常規組干預組t 值P 值100 100 6.33±0.96 6.29±1.01 0.287 0.774 6.02±0.84a 4.96±0.68a 9.808 0.000 5.91±0.70a 4.37±0.51a 6.472 0.000 6.723 166.527 0.001 0.000 9.55±1.72 9.18±2.05 0.314 0.869 8.85±1.63a 7.62±1.17a 6.130 0.000 7.27±1.82a 5.59±1.56a 9.117 0.000 45.841 121.443 0.000 0.000 6.53±0.53 6.61±0.65 0.954 0.342 6.11±0.67a 5.32±0.51a 5.472 0.000 5.94±0.52a 5.15±0.27a 13.483 0.000 27.663 253.121 0.000 0.000
干預組孕婦的妊娠期糖代謝異常知識評分為(91.47±3.86)分,高于常規組的(79.55±6.76)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5.313,P=0.000)。
當前針對糖尿病最根本的治療措施為合理營養治療,在妊娠期糖代謝異常的孕婦中有80%的患者可僅依靠合理飲食治療即可讓其血糖水平維持正常[8];但當前尚未有規范、統一的妊娠期糖代謝異常孕婦營養治療方案。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孕婦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孕32、38 周,兩組孕婦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均低于干預前,且干預組孕婦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強化健康教育聯合個體化營養干預在妊娠期糖代謝異常孕婦中應用效果顯著,可改善孕婦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李紅[9]的研究結果顯示,對妊娠期糖尿病孕婦開展模塊化營養干預可提升孕婦血糖控制達標率;杜志梅等[10]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早期開展醫學營養治療的研究發現,該干預手段可更好地提升婦女遵醫行為,控制孕期增重,有利于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本研究中,對干預組開展個體化營養干預,包括根據孕前體質量指數與孕期增重情況,將孕婦每日所需能量進行數據化,便于患者清除自身能量需求;對每日攝食種類、數量、次數等進行個體化指導,讓孕婦在日常生活中嚴格按照要求進行攝入;最后教會孕婦控糖操及自我監測血糖方法,讓孕婦在科學攝食的同時可明確自身血糖指標。但本研究認為,孕婦在日常生活中的遵醫行為與其健康保健意識相關,故本研究在個體化營養干預的基礎上聯合強化健康教育。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的妊娠期糖代謝異常知識評分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強化健康教育聯合個體化營養干預在妊娠期糖代謝異常孕婦中應用可提升妊娠期糖代謝異常知識評分,值得應用與推廣。王建霞等[11]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開展運動干預聯合健康教育的研究發現,患者疾病知識掌握度得到明顯提升,有助于改善妊娠結局;楊慧等[12]比較了醫生整體化健康教育方式與傳統的護士宣教方式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效果,結果發現,醫生整體化健康教育方式效果優于傳統健康教育方式,可更好地幫助患者控制血糖。本研究中通過分次開展健康教育,讓健康教育具有層次化,能夠在多次健康教育過程中起到強化記憶的效果。聯合個體化營養干預可讓孕婦清楚應該怎么做,為什么這樣做,從而提升血糖管理效果。既往研究[13-15]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強化健康教育聯合個體化營養干預在妊娠期糖代謝異常孕婦中應用效果顯著,可改善孕婦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提升妊娠期糖代謝異常知識評分,值得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