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先進性與人民性相統一:中國共產黨社會救助理念與實踐的百年發展

2021-11-30 00:52:47張浩淼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21年19期

張浩淼

【關鍵詞】社會救助理念與實踐? 貧困和弱勢群體? 反貧困

【中圖分類號】 D913?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19.007

社會救助作為最古老的社會保障措施,因面向貧困者和不幸者組成的社會弱勢群體,被稱為“最后的安全網”。目前,我國社會救助已發展成為綜合型的救助體系,是社會保障體系中具有基礎地位的子系統,在保障城鄉弱勢和困難群體基本生活方面績效突出。在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貧困治理的目標轉向相對貧困治理的背景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要“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這說明社會救助成為我國應對相對貧困問題的重要長效機制之一。鑒于弱勢群體和相對貧困問題的長期性,社會救助制度的地位自不待言,這決定了研究社會救助理念和實踐的重要性。

我國當前的社會救助體系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斷與經濟、政治、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并更好保障困難群體的生存權而發展變遷的結果。我國社會救助實踐成就的取得,與中國共產黨社會救助理念的發展密不可分。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梳理研究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社會救助工作的理念演變和實踐發展,總結其發展演變的經驗和特點,既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和人民性,也有助于為我國社會救助理念和實踐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啟示。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社會救助理念與實踐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中國共產黨通過革命尋求拯救中國根本出路的時期。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就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革命的理論指導,并把自身使命與國家命運、人民利益緊密相連。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認識到近代中國積貧積弱是由舊社會制度造成的,因此必須推翻舊制度才能救中國。在面對貧困和弱勢群體問題時,中國共產黨主要遵循通過革命“一攬子解決”的思路,即把破舊立新的革命視為解決社會救助問題的根本出路,[1]同時也認識到需適當輔之以急賑、生產自救、防災救災等方式來幫助貧困和弱勢群體。

在對貧困和弱勢群體成因的認識方面,中國共產黨把貧困和弱勢群體的形成歸因于舊社會制度。例如,1922年《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大會宣言》指出,“加給中國人民(無論是資產階級、工人或農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資本帝國主義和軍閥官僚的封建勢力,因此反對那兩種勢力的民主主義革命運動是極有意義的”。[2]1939年,毛澤東同志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表達了同樣的思想,“中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地位,造成了中國農村中和城市中的廣大的失業人群”。[3]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普遍認為“中國無產階級遭受最殘酷、最嚴重的剝削和壓迫”,“貧苦農民幾千年來就遭受著封建地主的最殘酷的壓榨和搶奪”,原因在于“舊的社會制度”。[4]可以說,這一歸因是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對中國社會貧困落后問題根源的客觀認識,無疑是深刻的。

在對貧困和弱勢群體救助途徑的認識方面,中國共產黨把通過革命推翻舊制度作為貧困和弱勢群體的根本救助途徑。[5]既然舊社會制度是導致貧困和弱勢群體問題的根源,那么通過社會革命最終幫助貧困和弱勢群體就順理成章了。正如毛澤東同志在1921年指出,對于社會問題的解決,“激烈方法的共產主義,即所謂勞農主義,用階級專政的方法,是可以預計效果的,故最宜采用”。[6]同時,中國共產黨也認識到了在通過革命從根本上救助弱勢群體之外,還需適當輔之以急賑、生產自救、防災救災等方式來提供幫助。1937年,毛澤東同志在《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斗爭》一文中,提出把救濟失業、賑濟災荒等社會救助措施作為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的主要內容。[7]1945年,毛澤東同志在《減租和生產是保衛解放區的兩件大事》一文中明確指出:“改善人民的生活,救濟饑民、難民,供給軍隊的需要,成為非常迫切的任務?!盵8]可以說,就當時中國社會的總體形勢而言,中國共產黨把破舊立新的革命作為社會救助的根本出路并輔之以必要的應急性救濟措施的理念是正確的選擇。

在對社會救助重要性的認識上,我們黨認識到社會救助涉及革命動力。1925年,毛澤東同志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已對社會救助和中國革命的關系有了深入認識,他指出,“數量不小的游民無產者,為失了土地的農民和失了工作機會的手工業工人。他們是人類生活中最不安定者”,“如引導得法,可以變成一種革命力量”。[9]尤其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更是把社會救助工作看成奪取革命勝利的重要條件。[10]同時,中國共產黨認識到社會救助是踐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具體體現。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利益至上,1934年,毛澤東同志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要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要“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得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的問題,……解決群眾的一切問題”。[11]對貧困和弱勢群體而言,解決他們的生存問題,就是對其實施社會救助,這是黨代表人民利益、為人民服務的具體體現。

在上述理念的指導下,這一時期的社會救助實踐既表現為在革命根據地開始土地革命,踐行通過革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和弱勢群體問題的理念,也表現為實施應急性的、臨時性的救災、老弱孤寡殘疾群體救濟,強調生產自救和群眾互助。通過土地革命改造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改善了貧困農民的物質生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同時,對于災民和老弱孤寡殘疾等其他弱勢群體開展了臨時性的急賑或救急,通過節約、財政撥款、發動群眾捐獻等方式,為其發放糧款等生活用品,此外,還實施了生產度荒運動、墾荒自救、以工代賑、大力發展手工業和副業生產等生產自救運動,其中以工代賑主要從事興修水利、植樹造林等防災設施建設。[12]例如,1928年,《中共中央通告第三十七號》規定,對老弱殘廢孤兒寡婦,“由鄉蘇維埃維持其生活”,首先是分配土地,其次是蘇維埃政府實施救濟。[13]1939年,晉察冀邊區政府頒布的《關于救災治水安定民生的具體辦法》中提出,“籌款救濟,安插災民,撥款十萬辦理急賑;解決災民的糧食問題;廣泛開展生產事業,切實改善人民生活,徹底救災治水?!盵14]

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社會救助工作,并在社會救助方面進行了積極且富有成效的實踐探索,動員了廣大無產階級積極投身中國革命并形成了革命的有生力量,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社會救助理念與實踐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開啟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繼承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社會救助理念,認為社會結構和制度因素是造成貧困和弱勢群體的主要原因,同時還認識到社會的“新舊交替”也導致了貧困和弱勢群體問題,基于此,中國共產黨認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解決社會救助問題的根本途徑,[15]同時也認為需要相對制度化的救助措施來回應社會“新舊交替”帶來的貧困和弱勢群體問題。

在對貧困和弱勢群體成因的認識方面,中國共產黨認為社會結構和制度以及社會的“新舊交替”是導致問題的重要原因。1950年,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第三次中央會議的報告中,毛澤東同志指出,“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長期統治,造成了社會經濟的不正常狀態,造成了廣大的失業群”。[16]1950年,劉少奇同志在《國家的工業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文中提出,勞動人民陷入貧困的基本原因之一是“外國的帝國主義者和中國的封建地主、官僚、買辦階級在中國的長期統治”。[17]這反映出當時我們黨認為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三座大山”造成了中國社會的貧困和弱勢群體問題,即舊社會制度是主要因素。同時,中國共產黨還認識到新舊社會交替和過渡中的社會整體性劇烈變動也不可避免地帶來貧困和弱勢群體問題。例如,1950年,劉少奇同志在《在慶祝五一勞動節大會上的演說》中指出,導致“目前一部分工人的失業和工商業中的某些困難”的重要原因是“過去的這種舊的經濟秩序已被打破,新的經濟秩序還沒有來得及建立,在我們面前就出現了各個社會經濟事業中的嚴重的脫節與無政府狀態”。[18]以上這種社會變遷和“新舊交替”的歸因觀說明了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對貧困和弱勢群體的成因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在對貧困和弱勢群體救助途徑的認識方面,中國共產黨把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視為解決社會救助問題的根本途徑,認為隨著新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相關問題會迎刃而解。正如劉少奇同志在《關于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中所指出的,“只有農業生產能夠大大發展,新中國的工業化能夠實現,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夠提高,并在最后走上社會主義的發展,農民的窮困問題才能最后解決。”[19]同時,為了應對社會“新舊交替”導致的貧困和弱勢群體問題,中國共產黨還認識到需要制度化的救助措施來幫助失業者、老弱孤寡殘疾者和災民等弱勢群體。比如,在對待失業工人問題時,1950年發布的《政務院關于救濟失業工人的指示》中指出:“已經失業的工人,生活異常困難,急需救援,無法等待,人民政府應予以極大的同情和關懷?!痹诿鎸先豕鹿褮埣舱邌栴}時,毛澤東同志以推進農業合作化為契機,于1956年提出,“一切合作社有責任幫助鰥寡孤獨缺乏勞動力的社員(應當吸收他們入社)和雖然有勞動力但是生活上十分困難的社員,解決他們的困難”,[20]通過互助合作解決其基本生活問題。

在對社會救助重要性的認識上,一是認識到社會救助事關新生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穩定。中國共產黨從執政黨的地位出發,認識到貧困和弱勢群體的社會救助與政權鞏固和社會穩定高度相關。弱勢群體的共性在于其生存困境,同時心理上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易產生相對剝奪感和受挫情緒,進而對生活失去信心并影響社會秩序。1950年,《中共中央關于舉行全國救濟失業工人運動和籌措救濟失業工人基金辦法的指示》描述了當時工人的狀況:“失業工人的生活極為困難,已連續發生因生活無出路而自殺的現象”,自然也“就發生了一些不滿的情緒”,而且“失望和不滿的情緒在一部分工人和城市貧民中迅速蔓延”。[21]同年,毛澤東同志在《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斗爭》一文中,明確把嚴重的失業現象看成“社會秩序還沒安定”的四大因素之一。[22]二是認識到社會救助有助于經濟恢復和發展。經濟發展離不開勞動力資源,貧困和弱勢群體是豐富勞動力資源的聚合體,對于經濟恢復和發展十分重要。社會救助可以幫助貧困和弱勢群體,有助于保有勞動力資源,進而促進經濟發展。1950年發表于《人民日報》的文章《認真救濟失業工人》就明確表達了上述認識:“由于中國工業還不發達,中國工人還不多,技術工人尤為缺乏。因此,為了救濟失業工人,不僅要幫助失業工人度過困難,更重要的是要為國家保存工人階級的力量?!盵23]三是認識到社會救助有助于實現人民利益。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服務的政黨,始終踐行人民利益至上,而社會救助是黨踐行人民利益至上價值觀的重要體現,這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優勢,即“在革命戰爭還未完全結束,國家財政還十分困難的情形下,只有工人階級領導的國家才有可能舉辦這樣的失業救濟工作”。[24]

在上述理念的指導下,一方面我國積極開展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實施“三大改造”并逐步建立了“國家—單位(集體)”保障制度,著力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和弱勢群體問題,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改善。在充分就業的基礎上,通過“國家—單位(集體)”保障制度的確立,城市居民可獲得包括就業、退休、工傷、生育、醫療、遺屬等職工勞動保險項目以及住房、困難補助等其他生活福利,這些保障使90%以上的居民直接受惠,[25]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城市社會成員從單位獲得較好的保障,不至于陷入貧困。在農村,隨著社隊集體的出現和發展,貧困對象進入社隊集體后,從事力所能及的農副業生產勞動,絕大多數農村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只有極少數不具備勞動能力和生活沒有依靠的孤老殘幼等需要社會救助的幫扶。

另一方面,針對社會“新舊交替”導致的貧困和弱勢群體問題以及少數未被“國家—單位(集體)”保障制度覆蓋的弱勢群體,實施了相對制度化的救助措施。[26]社會“新舊交替”的震蕩帶來了大規模的失業群體,1950年,勞動部制定了《救濟失業工人暫行辦法》,以法規的形式規定了有關失業救助的對象、辦法、組織領導機構以及資金來源,旨在確立救濟失業與促進就業相結合的積極救助制度[27]。1950年7月,第一次全國民政會議召開,其把救災救濟確定為內務部的重點工作之一,并設立了社會司來主管全國的社會救濟工作,[28]以上標志著社會救助從應急性政策轉變為制度化安排。1950年后,我國社會救助按制度化方向不斷建設發展。在農村,農業合作化后對孤老殘弱主要采取集體供養。1956年頒布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指出:“農業生產合作社對于缺乏勞動力或者完全喪失勞動力、生活沒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殘疾的社員,在生產上和生活上給以適當的安排和照顧,保證他們的吃、穿和柴火的供應,保證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們生養死葬都有依靠”,這標志著農村五保制度正式確立。在城市,針對“國家—單位(集體)”保障制度未能覆蓋的孤老病殘人員和特殊人員,采取的救助方式是定期定量救濟和臨時救濟。定期定量救濟方面,1953年內務部在第三次全國社會救濟工作會議上公布了城市社會救濟標準,1956年內務部提出應以能夠維持基本生活為原則,不再規定統一的救濟標準;臨時救濟主要針對遭遇臨時性、突發性變故致使生活出現暫時困難的居民家庭,是一種非定期、非定量救濟。[29]

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對社會救助給予了高度關注并開展了積極的實踐探索,推動了社會救助從應急措施向制度安排的轉變。社會救助實踐呈現出兩大重要特點:一是定性分類確定救助對象。社會救助對象主要通過定性分類方式確定。例如,農村的五保對象是“缺乏勞動能力或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生活沒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殘疾的社員”,城市救助對象主要是孤老殘幼和特殊對象。二是救助的城鄉分治。由于當時城鄉二元經濟政治結構的影響和整個城鄉分割分治的背景,社會救助的制度化過程區分了城鄉,呈現城鄉分治狀態。應該說,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的社會救助實踐是與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為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創造了良好環境。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社會救助理念與實踐

1978年,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認為僵化的體制和經濟社會的全面轉型是造成貧困和弱勢群體的重要原因。基于此,中國共產黨認為社會救助問題的解決需要經濟社會制度的改革、發展和創新,同時需要不斷健全社會救助制度體系來應對發展中和經濟社會轉型帶來的貧困和弱勢群體問題。

在對貧困和弱勢群體成因的認識方面,中國共產黨認為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和經濟社會的全面轉型導致了問題。1980年,直面中國的貧困問題,鄧小平同志提出,在所有制方面搞“一大二公”,在經濟體制上固守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使生產遭到很大破壞,人民生活很困難”。[30]同時,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社會的全面轉型也導致了貧困和弱勢群體問題。2002年,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貧困人口還為數不少”。[31]2007年,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轉型也帶了不少困難與問題,其中包括“部分低收入群眾生活比較困難”。[32]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的講話中明確指出,“由于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我們國家大、各地發展條件不同,我國還有為數不少的困難群眾”。[33]以上反映出中國共產黨關于經濟、社會轉型等諸多因素導致貧困的思想認識。

在對貧困和弱勢群體救助途徑的認識方面,中國共產黨認識到需要通過經濟社會制度的發展來從根本上應對問題。例如,1988年,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34]1992年,鄧小平同志再次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35]2002年,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36]2007年,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37]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揭示了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38]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39]正是以上這些通過宏觀的經濟社會制度改革促發展的理念和認識,使得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貧困和弱勢群體問題大大減少。同時,中國共產黨還認識到需要不斷健全完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來應對發展和經濟社會轉型帶來的貧困和弱勢群體問題。1978年,改革開放伊始鄧小平同志就指出:“在西北、西南和其他一些地區,那里生產和群眾生活還很困難,國家應當從各方面給以幫助,特別要從物質上給以有力的支持?!盵40]2002年,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農村養老、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盵41]2007年,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42]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并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調研時提出“低保政策兜底一批”的要求,[43]凸顯了社會救助在精準脫貧工作中的兜底保障作用。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健全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要把農村社會救助納入鄉村振興戰略統籌謀劃,健全農村社會救助制度,完善日常性幫扶措施。[44]可以說,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中國共產黨認識到需要通過經濟社會制度的改革發展和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的完善來解決貧困和弱勢群體問題,無疑是正確且深刻的。

在對社會救助重要性的認識上,一是認識到社會救助事關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社會全面轉型引發了巨大壓力和陣痛,國企改革造成了下崗失業和新貧困問題,社會救助可以幫助創造一個更有凝聚力和更加安全穩定的社會,有助于改革開放的推進和轉型的實施,因此,中國共產黨這一時期高度重視社會救助,把其視為改革發展的穩定器。例如,1996年,時任民政部副部長徐瑞新在關于城市低保的專題講話中指出,“城市低保是政府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權益的最后一道防線,事關我國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45]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中明確指出,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兜底性、基礎性制度安排。二是認識到社會救助事關社會公平正義。改革開放后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在推進發展的同時越來越重視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社會救助工作可以讓貧困和弱勢群體共享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被視為縮小貧富差距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措施。正如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中所提出的,社會救助是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制度安排。三是認識到社會救有助于保障公民權利,增進人民福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開始清晰且明確地認識到社會救助在保障社會成員生存權和增進民生福祉方面的重要作用。1982年憲法中明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1999年國務院頒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第二條明確規定:“持有非農業戶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低于當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均有從當地人民政府獲得基本生活物質幫助的權利”。社會救助除了有助于保障公民生存權,還對增進民生福祉有重要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要以不斷增進民生福祉為國家發展的根本目的,在此背景下,社會救助承擔著新使命,正如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實現“弱有所扶”。[46]

在上述理念的指導下,一方面,我國著力改革與發展各層次的經濟社會制度,以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和弱勢群體問題。我國改變了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使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再到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經濟體制改革之外,我國還對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等進行了全面改革。這一系列改革創新措施使我國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貧困人口累計減少7.4億人,貧困發生率下降94.4個百分點。[47]2020年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譜寫了反貧困史上的輝煌篇章。另一方面,為了應對改革發展和社會轉型中產生的貧困和弱勢群體問題,我國不斷健全完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1978年改革開放后,城市救濟對象范圍進一步拓展,到1980年代中期,全國特殊救濟對象約有20種,國家的財政投入也大幅增加。[48]在農村,由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導致集體經濟的保障功能弱化,農村繼續完善五保供養制度,1994年,國務院頒布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規定所需經費從村提留或者鄉統籌列支,此外,農村開始探索定期定量救濟,旨在幫助常年生活困難的特困戶。伴隨著轉型的深入,1990年代中后期出現了大量下崗失業和新貧困群體,針對此,1999年,國務院頒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城市低保制度在全國正式確立。這之后,我國開始積極推動農村低保制度的建設和普及,并推進城鄉教育、醫療、住房等專項救助建設。2014年,國務院頒發并實施了《社會救助暫行辦法》,該辦法是我國第一部統籌和規范各項社會救助制度的行政法規,標志著我國開始統籌構建社會救助制度體系,這確保了社會救助在脫貧攻堅中能夠發揮重要的兜底保障作用。在絕對貧困問題已得到解決的背景下,提升未來社會救助目標,成為應對相對貧困問題的長效機制之一,農村社會救助還需納入鄉村振興戰略謀劃發展,開始新的實踐探索。

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對社會救助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并開展了積極且富有成效的實踐探索,推動了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的規范和統籌發展。社會救助實踐呈現出三大重要特點:一是定量劃線確定救助對象。區別于上一時期,這一時期確定救助對象的方式逐步由定性分類轉變為定量劃線,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即為實質上的貧困線。二是救助項目的統籌發展。社會救助項目的統籌銜接不斷加強,“碎片化”格局得到扭轉,逐步構建了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和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相互銜接的社會救助體系。三是城鄉的統籌發展。社會救助逐漸突破了城鄉分治的固有思維,著眼于從制度體系層面實現城鄉統籌,各救助項目、監督管理以及法律責任等內容不再區分城鄉,同時鼓勵各地縮小城鄉差異。應該說,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的社會救助實踐,保持了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和對弱勢群體需要的準確把握,為取得改革開放巨大成就奠定了基礎,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了有利條件。

結語

通過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社會救助理念與實踐的回顧與分析,可以發現以下主要特點。

第一,中國共產黨的社會救助理念與實踐具有時代性和開放性。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社會救助理念與實踐是與旨在破舊立新的革命緊密相關的,社會救助有效動員了廣大無產階級,形成了革命有生力量并為奪取革命勝利提供了保障。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社會救助理念與實踐和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緊密相關,并為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社會救助理念與實踐和經濟社會制度的發展創新緊密相關,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利條件。由上可見,中國共產黨的社會救助理念與實踐伴隨著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而不斷發展,折射出中國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歷程,[49]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特點和對不同時期主要任務的有效回應,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開放性。

第二,中國共產黨社會救助理念與實踐的發展是其現代轉型的過程。中國歷史上的傳統社會救濟,天然帶有恩惠的理念,是對災民及貧困群體進行幫扶以維護統治。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其社會救助理念和實踐就具有現代性,因為黨認識到社會救助是為了維護人民的利益,相應的社會救助實踐也初步體現了政府的責任意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后,黨的社會救助理念與實踐繼續其現代轉型之路,中國共產黨認識到了社會救助事關公平正義、公民權利和民生福祉,實踐中逐步采取了定量劃線確定救助對象、城鄉統籌實施、相互銜接、規范化運行等方式,進一步明確了政府責任,并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明確了社會成員的受助權利,基本完成了社會救助理念與實踐的現代轉型。因此可以說,中國共產黨社會救助思想與實踐的發展是其現代轉型不斷深化的過程。[50]

第三,中國共產黨社會救助理念與實踐的發展始終體現了黨的人民立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51]中國共產黨社會救助理念與實踐的發展充分詮釋了中國共產黨的人民立場。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就認識到了社會救助是踐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具體體現,實踐中通過革命并輔之以應急性的救災救濟措施,以切實改善困難群體的生活。在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認識到社會救助有助于實現人民利益和增進人民福祉,實踐中通過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各層次經濟社會制度的改革創新以及社會救助的制度化和體系完善來著力解決貧困和弱勢群體問題。以上反映出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民生兜底保障,充分體現了黨的人民性。

總之,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社會救助理念與實踐的發展表明了黨歷來對貧困和弱勢群體問題高度重視,充分顯示出黨的先進性和人民性,也顯示出社會救助作為重要國家治理工具的不可或缺性。在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將把社會救助工作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緊密聯系起來,在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道路上繼續進行富有成效的實踐探索。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前我國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研究”和四川大學青年杰出人才培育項目“新時代社會救助兜底保障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分別為:20ZDA068、SKSYL201808)

注釋

[1][5][15][49][50]高冬梅:《從制度創新視角看中國共產黨社會救助思想的發展》,《人文雜志》,2017年第1期。

[2]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第114頁。

[3][7]《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45~646、766頁。

[4]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黨史教研室編:《中共黨史參考資料》第2冊,1979年,第163頁。

[8]《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72頁。

[6][9][11]《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9、136~139頁。

[10][12][27]高冬梅:《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社會救助思想與實踐研究(1949~1956)》,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6、37、65頁。

[13]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中國現代經濟史組:《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土地斗爭史料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21頁。

[14]魏宏運:《華北抗日根據地紀事》,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3頁。

[16][20][2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9、465、70頁。

[17][18][1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劉少奇文稿》第2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第1~2頁,第95頁,第232頁。

[21]《中共中央關于舉行全國救濟失業工人運動和籌措救濟失業工人基金辦法的指示》,《黨的文獻》,2000年第4期。

[23][24]《認真救濟失業工人》,《人民日報》,1950年6月19日,第1版。

[25]鄭功成:《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變遷與評估》,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5~10頁。

[26][28][29][48]劉喜堂:《建國60年來我國社會救助發展歷程與制度變遷》,《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

[30][34][35]《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7、265、377頁。

[31][36][41]《江澤民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42~545頁。

[32][37][42]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求是》,2007年第21期。

[33]習近平:《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的講話》,《求是》,2021年第4期。

[38]胡鞍鋼、唐嘯:《新發展理念是當今中國發展之道》,《人民日報》,2017年2月8日,第7版。

[39][46]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社,2017年10月27日,http://www.gov.cn/xinwen/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40]《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2頁。

[43]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720頁。

[44]《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促進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新華網,2021年2月27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2/27/c_1127147247.htm。

[45]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文件資料匯編(一)》,1998年,第88~92頁。

[47]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社,2018年12月18日,http://www.xinhuanet.com/2018-12/18/c_1123872025.htm。

[51]《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7月2日,第2版。

責 編/張 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天堂伊人网|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2021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午夜精品区|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色婷婷视频在线| 毛片网站观看| 亚洲一区网站| 在线播放国产99re|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毛片| 91色爱欧美精品www|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 99国产在线视频| 日本道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一本综合久久| 人妻出轨无码中文一区二区|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 欧美 亚洲 日韩 国产|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好吊日免费视频| 亚洲成年人片|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欧美A级V片在线观看|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久久美女精品| 青青草综合网|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日韩免费成人|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久久黄色影院| 高清亚洲欧美在线看| 欧美精品色视频|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香蕉视频国产精品人|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 天堂成人在线| 青青草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2020亚洲精品无码|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精品啪啪| 91亚洲免费视频|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 中国黄色一级视频|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在线欧美国产|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 2020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66| 在线免费观看AV|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