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然 賈文婷


摘要:電影《少年的你》一上映便在社會中引起了廣泛討論,并接連在第39屆金像獎、第33屆金雞獎等頒獎典禮上斬獲最佳影片獎、最佳攝影獎等獎項。本文以電影的拍攝手法為切入點,分析電影拍攝的獨到之處。
關鍵詞:拍攝手法;構圖;光影;色彩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7-00-03
0 引言
《少年的你》涉及校園霸凌、高考、家庭教育等話題。陳念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高三學生,因為同學胡小蝶跳樓,她成了新的校園霸凌受害者。這時,一個名叫小北的不良少年闖入了她的生活,從此以后,兩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一代電影導演曾國祥通過構圖、光影、色彩等要素和攝影風格,凸顯影片的內涵和主題,從而賦予數碼攝像不同的特質和屬性[1]。
1 利用構圖處理把控節奏與空間
黃土地式構圖法源于陳凱歌導演的電影《黃土地》,主要指將整個畫面3/4的位置全部留給地面,對主要人物進行邊緣化處理,而黃土地也象征著無法擺脫的悲劇。人們所處的現實環境與藝術環境是兩個不同形式的環境[2],就像電影中的兩位主人公一樣,無法擺脫社會不公帶來的壓迫感。
以欺凌人完成施暴之后離開的畫面為例,地面被置于主體位置,地面和周圍寬闊的空間環境凸顯了社會的壓迫(見圖1)。這樣的構圖顯然突破了傳統的規則,打破了人與物的對比均衡關系[3],讓觀眾直面滾燙而又疲憊的現實角落[4]。
2 利用拍攝手法引起共鳴
2.1 大特寫
影視藝術是一門視覺感知及思維不斷變化的藝術活動[5]。電影里的人物特寫主要用來捕捉人物的微小變化,強調一些異常的、值得人注意的細節。在電影中,當陳念“繼承”了同學胡小蝶被欺凌者的身份之后,她無疑成了校園暴力的受害者。在被欺凌且被拍攝裸照回家之后,她的目光是呆滯的、無望的。這時,導演運用大特寫的拍攝手法將這種情緒毫無保留地表現了出來。
大特寫景別經常用來拍攝重要的物件細節和人物瞬間的神態變化,表現人物的神態特征,捕捉細微的表情變化[6]。其利用人類的特殊心理,強制拉近了觀眾和角色之間的距離,給觀眾帶來了一種壓抑感。
當然,特寫也有動作的特寫。在影片中,主人公陳念的腳步經常出現在鏡頭面前。例如,平時回家略顯倉促的腳步、被欺凌的時候想要拼命逃走而奔跑的腳步……我們周圍的環境、我們的行為以及我們所接觸的事物,有助于我們更強烈地感知所處的場景[7]。
人物動作的特寫對影片而言,具有不同尋常的表達作用。總體而言,這種空間氛圍便是意境[8]。
2.2 上帝視角
上帝視角拍攝手法使敘述者處于全知全能的地位,敘述者了解任何一個人物,可以進入任何一個事件、任何一個場景[9]。
在拍攝胡小蝶跳樓的情節時,導演就用了這種冷靜視角的拍攝手法,體現出了對現實生活的諷刺。當前,藝術與現代科技結合得越來越緊密[10],影片利用這一拍攝手法將觀眾帶入主人公的情緒當中,從而激發觀眾的同情心,表現社會的壓迫和群眾的冷漠。
3 利用色彩、光影處理引起共鳴
3.1 冷暖色彩
在電影中,不同光源有不同的顏色,會產生不同的藝術美學效果[11],而不同顏色又會給人帶來不同的心理感受[12]。
人類利用色彩認識、感知世界[13]。劇中的色調主要是藍色,通常來說,人看到藍色時,會聯想到冷、靜謐等[14]。人們對色彩的感知能力是極強的[15]。在影片中,陳念只要一離開小北,周圍立馬變成了冷色調,與之前的氛圍形成了一種反差,色彩的對比度和表現力大大增強[16]。色彩本身并無冷暖之分,但是它們與人類的心理體驗相聯系,因此有了復雜的特質[17]。如果說構圖是一幅優秀作品的基礎,那么色彩語言就是作品的靈魂[18]。
3.2 明暗
不同的光能夠營造不同的畫面空間感[19]。光是空間的靈魂[20],學校的光線一般比較明亮,影片就通過這一環境色調表現出了角色在學校被欺凌而無法反抗的無奈感。光的運用是畫面中的重中之重[21],創作者試圖通過富有沖擊性的視覺效果表達更深層次的矛盾[22],而學校與家庭的光影對比也產生了強烈的反諷效果。
3.3 特殊光影
光在攝影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存在[23]。電影中的光影和色彩一樣,往往根據劇情的變化而變化,以表達導演想要表達的意義。光影是萬物成像的基礎[24]。
攝影強調光線對人視覺的主導作用[25]。例如,過度曝光會使鏡頭中的人物產生一種不自然和不真實的感覺,因此過度曝光通常用來表達死亡、夢境。電影開頭就采用了這一超強的曝光手法拍攝胡小蝶跳樓前的畫面(見圖2),過分明亮的光進一步凸顯了胡小蝶命運的悲劇性。光影能夠擴展畫面空間,讓空間具有思維,從而增強畫面的靈動性,使畫面更加鮮明、統一,更具有美感[26]。
要較好地完成這種表達,清晰的影像、準確無誤的曝光、和諧的畫面、光影的設計、鏡頭語言的調度以及情緒的表達都必不可少[27]。這樣的鏡頭雖然沒有明顯的情緒起伏,但沉默比激烈的情感輸出更讓人覺得無奈和心疼[28]。
人造光的出現使人們居住的室內環境更加豐富多彩,已經漸漸成為室內空間中存在的主要光源和最具表現力的光源[29]。魏萊在電影中以一個負面人物的形象出現,她理應出現在黑暗中,但是人工光的使用將魏萊置于光明之下,讓魏萊身上自帶的“暗”和人工的“明”形成理論上的強烈對比。情感是作品的靈魂,也是展現意境的最佳形式之一[30]。
影片中,魏萊這樣的學生表面上看起來積極向上,似乎處于光明之中,但背地里她卻是這場悲劇的源頭,因此環境和場所變得更有價值和互動性[31]。這種人格分裂般的虛偽在人工布光下被充分顯露出來。這種攝影的創作似是而非,不是直白的紀實,而是超現實的創作,是精神層面的創作[32]。攝影被用于體現潛在意識的穿插,有時是空間上的錯位視覺效果,有時是對常規透視的打亂,注重的是人們觀賞作品時體會到的思維情感表達和創作含義[33]。
4 結語
攝影是一門連接時空、記錄歷史的藝術。只有對生活有獨特的見解,對世界本質有透徹的理解,我們才能夠拍出優秀的作品,只有我們注重表達手法和意境,掌握更多的拍攝方法,中國才會出現更多優秀的電影作品。
參考文獻:
[1] 張丹,圣倩倩.中國古典美學思想在現代園林設計中的運用——以泰州梅蘭芳公園為例[J].設計,2018(22):96-97.
[2] 王奕,祝遵凌,朱仙美.地域振興:從浦口火車站到筑波科學城[J].藝海,2020(4):156-157.
[3] 林巖.《黃土地》形式美規律之一構圖造型的審美意蘊[J].電影評介,2006(23):41-42.
[4] 張寧,李君嫻.從《綠皮書》看當下美國黑人的處境[J].大眾文藝,2019(23):188-189.
[5] 周先琪,楊杰.淺析線裝書中的美學思想[J].美術教育研究,2018(13):30-31.
[6] 張蘭.特寫鏡頭在影視藝術表現中的應用[J].西部廣播電視,2014(24):107-110.
[7] 呂舒婷,孫琦.視覺傳達中的可持續性設計[J].美術教育研究,2018(13):46-47,49.
[8] 張海怡,蔣暉.探究國畫留白藝術在黑川雅之設計中的延伸[J].美術教育研究,2020(23):82-83.
[9] 潘小樓.論受限視角在電影劇作中的運用[J].視聽,2019(10):77-78.
[10] 胡玥.人工智能背景下藝術學科的發展[J].美術教育研究,2020(8):51-52.
[11] 鄭琪,耿濤.光設計在建筑中應用的必要性與問題分析[J].設計,2019(15):92-94.
[12] 高睿彤,王夕倩.基于色彩景觀的兒童戶外活動空間設計研究——以東莞萬科中天城市花園兒童“活力谷”景觀設計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3):94-95.
[13] 高若瑤.環境空間中的陶瓷裝置藝術[J].藝海,2020(12):108-109.
[14] 胡雪歌,孔德金,劉雅迪.從視知覺角度分析公共藝術帶來的動態體驗[J].美術教育研究,2019(1):51-53.
[15] 徐靖雯,湛磊.莫蘭迪色系在室內家裝陳設中的運用[J].大眾文藝,2019(24):70-71
[16] 金詩怡,張如夢.淺析凡·高繪畫藝術中的色彩語言[J].美術教育研究,2020(9):16-17.
[17] 陳倩,賈文婷.淺析動畫短片《打,打個大西瓜》[J].藝術科技,2020(23):69-70.
[18] 周衛臣.孫獻華.淺析西方古典繪畫中的美學特征[J].美術教育研究,2020(9):22-23,27
[19] 黃瑞,楊杰.論光在黑白人像攝影創作中的質感表現[J].美術教育研究,2020(15):34-35.
[20] 楊文璐,房華.蒙古族剪紙紋樣在室內軟裝設計中的應用[J].藝海,2020(11):106-107.
[21] 魯雅俊.漁村題材紀錄片拍攝視角分析與實踐[J].大眾文藝,2019(23):189-190.
[22] 唐明,曹磊.賽博朋克美學的視覺表現形式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2):56-57.
[23] 戴雨萌,駱瑋.傳統攝影的不可替代性——淺析膠片攝影與數碼攝影的區別[J].大眾文藝,2019(14):161.
[24] 沈詩琪,駱瑋.淺談光影在攝影表現力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9(8):20-22.
[25] 盛家琛,張寧.淺析攝影對印象派繪畫的影響[J].美術教育研究,2020(12):52-53.
[26] 魏輝昱,孫獻華.對倫勃朗《夜巡》分析及光影研究[J].大眾文藝,2019(24):52-53.
[27] 張寧,陳佳惠.淺析Vlog作為新興短視頻的現狀及治理[J].大眾文藝,2019(23):190-191.
[28] 胡單靜,蔣暉.包豪斯與中國傳統造物技藝之間的碰撞與融合[J].藝術科技,2020(17):74-77.
[29] 孟美雪,蔣暉.淺談光影在室內裝飾中的設計表達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7):114-115.
[30] 徐恬甜,駱瑋.小品攝影的意境表現——探索攝影創作的角度與觀念[J].美術教育研究,2019(14):28-30.
[31] 湛磊,高靜怡.涂鴉藝術在當代城市環境中的視覺表現[J].美術教育研究,2020(24):100-101.
[32] 張寧,顏瑩露.解讀現代攝影的人文關懷[J].大眾文藝,2019(22):180-181.
[33] 暴千旗,賈文婷.從“達達主義攝影”到“超現實主義攝影”的視覺與觀念變化[J].大眾文藝,2019(18):179-180.
作者簡介:劉然(2000—),女,江蘇宿遷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
賈文婷(1989—),女,江蘇南京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