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規范行為的養成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核心環節。專心聽講是《中小學日常行為規范》勤學守紀的重要標準。《朱子讀書法》作為影響最大的傳統讀書法,其以靜育德的理念對學生的習慣養成具有德育意義。以靜育德在內涵上涉及固守本心、靜坐兩個層面。以古鑒今,學校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開設經典誦讀早課與靜坐課程相結合的方式,促使學生專心聽講行為規范的養成。這不但有益于學校開展高質量課堂教學,而且有益于學生品性修養的養成。
關鍵詞:以靜育德;專心;固守本心;靜坐
中圖分類號:G41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7-0-03
《周易正義·乾》曰:“君子進德修業。”[1]《論語·述而》論:“德之不修……是吾憂也。”[2]先秦時代,德便是修身為人最重要的品質之一。德者,行之德也,此種重要的品質在當時便有了內外之分。《周禮注疏·地官·師氏》云:“以三德教國子。”鄭玄注:“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3]這里指人內心懷有品德,進而外化于言行舉止之中。
時至當代,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中國教育改造》一書中提出:“近世所倡的自動主義有三部分:智育注重自學,體育注重自強,德育注重自治。”[4]這里首次使用德育這一概念。至此,德這一修身為人之品質成了中國現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7年8月,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隨后又編印《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實施手冊》,其中在第八章第四節中專門將德育在中小學生日常行為中的執行作了規定和說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行為的規范化是學校管理育人在德育方面的根本體現。
《朱子讀書法》作為影響最大的傳統讀書法,其對讀書以修德之方法講得十分透徹。其開篇便言:“然圣人教人,須要讀這書時,蓋為自家雖有這道理,須是經歷過,方得。”[5]這里從內心的品德上講,人生道理是人本性所具備的;從外在德行上講,需要將這些道理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根據筆者從教經驗,中等職業學校課堂紀律不甚理想,有時維持課堂秩序成了阻礙教師按教學計劃教學的一大障礙,其中學生的不良課堂行為是導致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如何建立良好的課堂秩序,促進學生養成規范的課堂行為,進而促進學生的德行發展?這是筆者一直試圖解決的問題。立足文化復興的時代潮流,基于規范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課堂行為之責任,筆者借助《朱子讀書法》的德育智慧,從引導學生心理、規范學生行為出發,以期為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專心聽講行為規范的養成提供對策。
1 專心聽講之意涵
上課專心聽講作為勤學守紀的要求之一被我國教育部寫入《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指出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行為規范。此種行為是學生在課堂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基本條件之一,其涉及多個層面的行為指向。第一,專心聽講之專是學生課堂學習的一種狀態,作為一個定字修飾心。第二,專心聽講之聽是學生課堂學習的一個基本行為,通過耳發出。如果把專心作為狀字,那么聽就作為一個動字被其修飾,且專心是聽的前提條件。第三,講是教師授課的一個基本行為。基于這三個方面的解讀可知,就學生在課堂聽講而言,欲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關鍵就是做到專心。
何謂專心?《周易正義·系辭上》云:“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王弼注:“專,專一也。”[1]這里以一釋專。《說文解字》云:“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6]此處將一與天地相對言之,天與地是兩個不同的對象,也可以抽象地用二進行概括性表征。由此在意義層面上,亦可抽象概括成一分出為二。二指代分的內涵,即指通常所言一分為二。反之,可進一步理解為一指代與分相對的合,其具體指某事物與另一事物合二為一。《孟子·告子上》云:“心之官則思。”心指一種思維器官[7]。
綜上所述,專心指作為一種思維器官的心要與所思的對象合二為一。《朱子讀書法》有言:“須是存心與讀書一事,方得。”[8]如果以筆者所講專心聽講而言,那么此處合二為一指學生在課堂聽老師所講內容要與其所思達成一致。
2 《朱子讀書法》對專心之義理闡釋
《朱子讀書法》選自《朱子語類》,分上下兩篇。元代程端禮在其《五種遺規》中將《朱子讀書法》之義理概括為六個方面,分別是循序漸進、熟讀靜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前兩個方面歸納了《朱子讀書法》上篇之要旨,后四個方面則歸納了《朱子讀書法》下篇之要旨。根據《朱子讀書法》之文理,虛心涵泳是對“人之為學故是欲得之于心”至“以書觀書,以物觀物,不可先立己見”[8]的總結。
從文義觀之,《朱子讀書法》此段文字集中講讀書之心,其涉及專心、虛心兩個層面。前者自“人之為學”至“更無別法”,后者自“學者讀書,需要斂身正坐”至“以書觀書,以物觀物,不可先立己見”。書中講“讀書須將心貼在書冊上,逐句逐字,各有著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學者須是收拾此心,令專靜純一,日用動靜間都無馳走散亂,方始看得文字精審”[8],講的是需要把心專用于讀書這一件事情上,具體指不但在讀書時要逐句逐字循序漸進,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隨時隨地思索書中所講的道理,不得產生紛擾雜亂之二心。
這里講的專心指要將其心與讀書這件事合二為一。如果以專心讀書而言,那么此處合二為一指讀者之心不但要與書中所講道理達成一致,而且要與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達成一致。由此可見,此書講專心的意涵與筆者的理解一致。
3 以靜育德——《朱子讀書法》對專心之習慣養成的闡釋
以靜育德指通過靜這種心境和情境來培養自身德性。與讀圣賢之書言之,《朱子讀書法》云:“大凡學者須是收拾此心,令專靜純一……故學者且于靜處收拾教意思在里,然后虛心去看。”靜在這里是一個核心概念,此處涉及專靜純一和靜處兩種讀書情境。前者之靜指的是內心的精神專一,即是專心,后者指讀書時,讀者外在行為和所處環境的安靜狀態。書中講讀書時必須要專心而讀,其云:“圣人言語本自分曉,只略略加意,自見得。若是專心,豈有不見!”[8]通過專心,圣人所講道理自然明白。可是如何做到專心?
第一,固守本心。《朱子語類·讀書法上》云:“讀書已是第二義。蓋人生道理合下完具,所以要讀書者,蓋是未曾經歷見許多。……而今讀書,只是要見得許多道理。及理會得了,又皆是自家合下元有底,不是外面旋添得來。”[5]大意是人生道理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之所以要讀書是因為經歷不足。此處不僅講及讀書的原因,同時也描述了本心的意涵,即人與生俱來的天性。
隨后便涉及固守本心,其云:“本心陷溺之久,義理浸灌未透,且宜讀書窮理。常不間斷,則物欲之心自不能勝,而本心之義理自安且固矣。”[8]讀書能洗滌物欲之心而固守本心。此處本心相對于物欲之心而言,指人的純凈天性與生俱來。
《朱子讀書法》又云:“讀書窮理,當體之于身。凡平日所講貫窮究者,不知逐日常見得在心目間否。……人常讀書,庶幾可以管攝此心,使之長存。”[8]由此觀之,讀書便要將其中道理日常放于心上。這是通過讀書而固守本心的方法。讀書就是通過書中道理啟迪心智,明心見性,進而不被物欲紛擾,使之堅守與生俱來的純凈天性。就讀書而言,這是從人的內在心性上說固守本心的方法,那么人于外在表現上應該如何做才能固守本心呢?
第二,靜坐以收放心。靜坐指平靜地端坐[9],收指收斂,放心指放縱之心,指通過平靜端坐收斂放縱之心。《朱子讀書法》云:“今人看文字……故學者且于靜處收拾教意思在里,然后虛心去看……昔陳烈先生苦無記性……閉門靜坐,不讀書百余日,以收放心,卻去讀書,遂一覽無遺。”[8]文意表示,靜坐在古人讀書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狀態。靜坐之靜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指內心的平靜,二指端坐的外在狀態要平靜,且二者相輔相成。通過內心的平靜能夠獲得靜坐的外在表現,反之通過靜坐能夠達到心靜的內在境界。此便是通過讀書的外在狀態做到固守本心的方法。
《朱子讀書法》講讀圣賢之書以修德,指出讀者在讀書時應具備的條件:一是安靜的外在環境;二是靜坐;三是心靜的內在狀態。這三個條件由外而內,層層推進,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條件。
4 專心聽講行為規范養成之對策
行為與道德緊密聯系,每一種行為都由潛在的道德價值判斷推動。不以規矩,不成方圓。課程育人是學校德育落實在課堂教學中,進而促使學生養成良好行為規范的首要途徑。學生課堂行為規范的養成也是德育在課程育人方面的直觀反映。基于《朱子讀書法》以靜育德的內涵,筆者對學生課堂專心聽講行為規范的養成提供對策。此處所講的對策指筆者受《朱子讀書法》對專心之義理闡釋和習慣養成方法的啟發,以其為它山之石,為如何使學生在課堂上專心聽講提供解決對策。上課專心聽講是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之一,其是中小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式。養成專心的習慣對學生品格的形成、人文素養的培養、道德情操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根據《朱子讀書法》,筆者為課堂教學中學生專心聽講行為規范的養成提出以下對策。
第一,根據《朱子讀書法》對固守本心的義理闡釋,以學校實際教學目標、教學要求、課時安排為依據,計劃早課誦讀圣賢之書,且僅讀一部。此處圣賢之書指十三經(儒家的十三部經書,包括《易》《書》《詩》《周禮》《儀禮》等),如學校可根據自身條件,安排學生整個學段的早讀課程皆誦讀《論語》。剛開始誦讀時,學生不必理解《論語》文字的含義,僅通過誦讀培養學生的心性。隨著誦讀的時間漸長,學校可安排有關《論語》解讀方面的課程,讓同學們逐字逐句地了解文章的義理。課程開設時間可以為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或者數個學年,皆取決于學校自身情況。以此在學校中營造一種學習《論語》的文化氛圍,在此種氛圍下,學生能夠通過《論語》所講的道理檢視自身言行。
第二,根據《朱子讀書法》對靜坐的義理闡釋,以學校教育條件為基礎,立足學生實際情況,安排靜坐課程,每周可設置三至四節靜坐晚課,課時可以設置為10分鐘、15分鐘、20分鐘、25分鐘,根據學生情況可適當延時或縮時。課程可以設置為一個學段或者數個學年。靜坐即平靜地端坐,應注意不可言語、不可嬉笑、不可動作、不可左顧右盼、不可側目而視、不可目光呆滯。學校可根據自身條件開展校園靜坐比賽,通過校園靜坐文化活動,規訓學生不良心理和課堂行為,進而使學生在課堂上專心聽講,同時養成靜思的習慣。
《朱子讀書法》以靜育德有益于當下的德育,對規范學生課堂行為,形成良好的課堂秩序具有重要作用。以上對策,不僅有利于學生良好課堂行為規范的養成,提高學習效率,同時能夠規訓其心性,錘煉其品格,助推其提升人文素養,培養良好道德情操。
5 結語
筆者對專心聽講行為規范養成的詳細論述旨在為當下課堂教學和德育提供一個傳統視角,這個視角是值得借鑒的。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發展,微博、抖音、微信等新媒體平臺不斷出現,其提供的信息量大,且強調快速瀏覽,對學生思維的良好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學校應對如何引導學生行為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這是課堂教學中學生專心聽講的義理指向,同時也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實踐指向。
參考文獻:
[1] 周易正義[M].[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5,273.
[2] 論語注疏[M].[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84.
[3] 周禮注疏[M].[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348.
[4] 陶行知,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所.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8.
[5][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十)[M].北京:中華書局,1986:161.
[6][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7.
[7] 孟子注疏[M].[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314.
[8][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十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6:176-181.
[9]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第八卷)[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394.
作者簡介:張梼(1991—),男,重慶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中國音樂史與文獻研究、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