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布依族楓香染,是全體布依人民智慧的結晶和勞動創造的文化成果。在當代社會背景下,其因傳承人稀缺、法律法規不健全等因素而發展滯緩。本文對貴州省惠水縣布依族楓香染這一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印染技藝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旨在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產楓香染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希望人們對布依族楓香染有更深的認識,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投入更多的關注,保護文化的多樣性。
關鍵詞:布依族;楓香染;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TS193.2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7-0-03
0 引言
惠水縣布依族楓香染以雅水鎮播譚小巖腳楊氏家族最為著名,已知的六代傳承人前后大約經歷了200年。但其具體的起源眾口不一,根據國家級傳承人楊光成口述,該技藝在明代朱元璋調北征南時從中原一帶傳入,真實性有待考證。2008年,楓香染被遴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份榮耀為楓香染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與挑戰。筆者通過田野調查的方式了解到惠水縣布依族楓香染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對問題進行分析,進而提出惠水縣布依族楓香染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1 布依族楓香染的工藝流程
楓香染的工藝流程分為八個步驟。第一步:把從老楓香樹上采集來的樹脂與牛油按1︰1的比例混合,用文火熬制成固態的楓香油。第二步:用土碗盛裝楓香油小塊放在炭火上融化。第三步:當楓香油完全融化并且溫度升至60~70℃時,用毛筆蘸上融化的楓香油在提前準備好的白棉布或土布上繪制花、龍、魚、鳳等吉祥圖案。在整個繪制過程中,楓香油的溫度一定要控制好,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圖案的質量。第四步:用清水將繪制好的圖案浸濕,然后將其緩緩地放入藍靛染缸中浸染15分鐘左右,取出后用清水清洗,待氧化后晾干。第五步:畫布晾干以后,對圖案進行二次描繪,根據顏色深淺衡量浸染次數。第六步:將晾干的畫布放在加入堿性物質的沸水中,脫去附在畫布上的油脂。第七步:將畫布撈起放入溫水中,漂洗掉油脂殘渣。第八步:曬干畫布,碾壓平整,收藏備用。
成品整體表現為藍底白花的精美圖案,展現出對比強烈、色澤分明的裝飾效果,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由于布依族人民生活較為簡樸,因而楓香染的藝術風格也與之呼應,純樸而不失雅致,簡單而不乏趣味。較之國內其他印染制品,圖案精致、內涵細膩的楓香染散發出獨特的民族風情,充滿著濃烈的民族韻味,具有一定的美學效應,蘊藏著極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天染”“畫布上的青花瓷”“不需出土的文物”等稱號是對楓香染文化價值的認可與肯定。
2 布依族楓香染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傳承主體稀缺
傳承主體稀缺表現在傳承人老齡化和后繼少人兩個方面。自第一代傳承人楊再祥起,為了維護家族利益,一直秉承“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家族單一傳承模式。目前,楓香染技藝傳給了年逾半百的第六代傳承人楊鴻昌,而楊氏家族第四代傳承人兼國家級傳承人楊光成已入古稀之年。雖然楓香染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這一光榮稱號并沒有吸引很多人前來學習該技藝。通過實地考察,可以總結出幾個原因:第一,其工藝流程復雜,耗時長,效率產出低。在這個追求效率且社會生存壓力大的時代,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從事;第二,傳承人評選程序比較嚴格,評選失敗會讓人產生挫敗感,從而失去傳承興趣,甚至不愿再從事該行業;第三,楓香染的傳統價值被弱化,認可度低,主要表現為本該在楓香染文化傳播中擔任文化使者的文化主體缺乏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重視程度不夠;第四,在整個社會環境下,應用范圍窄,使用人群幾乎為本民族同胞,這歸因于“傳統與現代”“本體與他者”沒有有效借鑒和融合。
2.2 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
在我國,關于保護傳統手工技藝的法律法規相對欠缺,如《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等行政法規頒布至今已達20年之久。隨著時代的發展,法規中的相關條例已經不能滿足如今的發展需要。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等法律法規讓楓香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法可依,但多數還只是總體綱要和工作規劃,比較空洞,缺乏可操作性的實質內容。此外,2014年面世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條例(征求意見稿)》不僅條文不完善,而且至今還沒有正式施行。同時,“現有的知識產權制度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有著諸多局限。比如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的時間難以確定,缺乏文獻記錄,而權利主體不明確,保護期限要求長等問題都和知識產權的保護理念并不十分吻合”[1]。總之,法律法規的不健全讓楓香染在大環境下的保護與發展陷入僵局。
2.3 宣傳力度有待加大
當前,有相當一部分人對楓香染的認識不足,一些人甚至不知道楓香染是什么東西,有什么價值,更不用說使用和保護它。相比同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登上國際舞臺的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三都縣水族馬尾繡,楓香染的知名度著實需要提高。酒香也怕巷子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光榮的頭銜,亦是響當當的品牌,品牌的發展與強大少不了宣傳與推廣。
2.4 資金投入不夠
據傳承人口述,自2016年開始,政府每年以2萬元的標準撥款,這一款項主要應用于國家級傳承人開展技藝傳習活動,并不是生活補助。好花紅“楓香小院”正是開展傳習活動的場所。傳習活動是傳承人把技藝傳承給愛好者和接班人的活動,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學習傳承實踐。隨著物價的上漲,要想長期有計劃地組織開展傳習活動,2萬元的撥款捉襟見肘。另外,想要傳習活動開展起來有效果和有意義,相關的獎賞制度不可或缺,獎賞制度有利于吸納新學員和激發傳承人教授的熱情。如果相關部門投入更多的資金,除了參與傳習活動表現優異者能得到獎賞之外,其他參與者也能拿到一定的生活補貼。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這種酬勞制度不僅可以幫助人們減輕家庭負擔,滿足最低生活需求,而且能讓人們產生愉悅的心理和感受到自我價值,最終達到渴望保護和傳承楓香染文化的目的。
2.5 價值利用不充分
布依族楓香染作為一項不可或缺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民族文化瑰寶。它具備豐富的價值,如使用價值、歷史價值、美學價值、經濟價值等。但如今對惠水縣布依族楓香染的價值挖掘與利用還停留在使用價值層面,用途較單一,停留在傳統的頭帕、衣服、褲子、圍腰、蚊帳、床單、被罩、背包以及婚喪禮儀用品方面,其他價值均未被充分開發和利用,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資源浪費。
3 布依族楓香染可持續發展路徑
3.1 培育傳承人
“文化遺產保護的歷史傳承性強調,文化遺產的創造、發展和傳承是一個歷史過程。每一代人都既有分享文化遺產的權利,又要承擔保護文化遺產并傳于后世的歷史責任。”[2]培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保障。傳承人不僅是民族民間文化的創造者與承載者,更是建設發展與弘揚民族地區文化的關鍵群體。因而,我們不僅要對楓香染傳承人進行全面系統的保護,而且還要打造一支高素質、懂專業、會管理的人才隊伍輔助他們完成楓香染從制作到銷售的一系列工作。首先,政府要加強對傳統技藝的培訓,繼續倡導學校培養模式,鼓勵并支持貴州高校開設楓香染項目培訓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課程,尤其是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式,為進一步培養傳承人打好基礎;其次,表彰和獎勵優異的現有傳承人,激發他們的傳承熱情,主動吸納更多人從事這一事業,減少人才流失。
3.2 建立健全政策法規
為了順利且高效地開展楓香染的保護工作,完善國家層面的政策法規是當務之急。首先,制定并加強包括使用權限、銷售流通、知識產權方面的方針政策;其次,制定黔南州和惠水縣地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和保護方案;最后,將我國現存的法律法規與黔南州、惠水縣的地方性保護條例有機結合起來,讓雙重保護傳承機制雙管齊下、雙劍合璧,為楓香染非物質文化遺產營造一個適宜的傳承環境。
3.3 加大宣傳力度
隨著抖音等短視頻的興起與盛行,人們更能體會到網絡的力量,千萬流量級網紅成功的背后離不開強大的宣傳隊伍。千里馬還需伯樂來識。“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然過于絕對。縱觀一些品牌,無一不是大力推廣與宣傳的結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楓香染這一民族文化品牌已誕生13年之久,但其知名度并不是很高,一個原因是缺乏推廣與宣傳。保護楓香染以及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加大宣傳力度有利于集結更多的社會力量,增強全民的保護意識,讓大眾從知曉它、欣賞它到消費它、傳承它。有針對性地舉辦各種宣傳和弘揚楓香染文化的活動,如周年慶典、布依山歌聯歡會、專題展覽會、研討會、培訓班等,還可搭乘同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好花紅調”民族文化品牌的快車。要想輻射與覆蓋更多受眾群體,還可以利用各種線上線下新聞、電視、廣播、出版等媒體,尤其是如今流行的抖音、快手、火山視頻、西瓜視頻、微視等短視頻平臺。
3.4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是亙古不變的原理。政府根據實際需求可以適當加大對楓香染保護與傳承方面的資金投入力度。只有不受物質條件所累,才會有更多人參與其中。無論是宣傳也好,人才培養也罷,各個環節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當然,各個環節也是緊密聯系的,很好的宣傳效果也會帶來社會各界的投融資。
3.5 深入挖掘與利用價值
長期以來,人們從影視人類學和影視文化產業的專業知識出發,傾向于將系統性搜集、科學化整理、專業性拍攝等傳媒手段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首選靜態保護方式。但不同的文化項目需要有差異的保護方式。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看作歷經時代演變記錄人類印記的活化石,無形性、活態性、傳承性是其典型的文化特征,所以對楓香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行動態的生產性保護符合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文化部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方式是指在具有生產性質的實踐過程中,以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以有效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為前提,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的保護方式。”[3]
當前,“生產性保護”模式在馬尾繡、扎染、蠟染中已經得到實踐認可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在開發過程中不斷挖掘楓香染新的價值,利用挖掘到的價值開發新的文化產品,雙向驅動,相互促進,而不應局限于傳統的使用價值。運用文化產業的新概念新理論重新定義與發展楓香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深入挖掘與利用楓香染文化價值的新途徑。文化創新與創意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充滿生機與活力,文化公司可根據楓香染的文化特性和客戶的需求,開發出既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又富含市場潛力的文化創意產品和文化服務,挖掘和依托楓香染的諸多價值,創新設計多領域文化用品,形成產業鏈,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發展,形成創新性傳承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讓楓香染從一種簡單的象征性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為支柱性的民族文化資本。
4 結語
惠水縣布依族楓香染作為一項十分重要且珍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布依族歷代先輩艱苦奮斗創下的歷史實錄,是一份深入骨髓的文化積淀,是整個布依族人民的文化記憶與文化精神的現實物質載體。永久保護、傳承和發展楓香染有利于布依同胞獲得民族心理認同,激發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凝聚力、自豪感、獲得感和幸福感;有利于維護文化主權,在國內國際文化競爭中彰顯本民族的文化軟實力與文化競爭力;再者,布依族楓香染的失傳與滅絕不利于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有損文化生態的塑造與發展,不利于中華民族文化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因此,為了維護中華民族的多元文化、實現各族文化“百花齊放”和構建“美美與共”的和諧社會,保護布依族楓香染是我們必須直面的問題與必須承擔的歷史責任。
參考文獻:
[1] 齊愛民.論知識產權框架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其模式[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53-58.
[2] 韋云彪.惠水縣布依族楓香染的保護與傳承[J].黑龍江史志,2009(22):79.
[3] 文化部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N].中國文化報,2012-02-27(001).
作者簡介:秦源鳳(1995—),女,貴州惠水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