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侗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并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字,其傳承文化的方法主要是口傳心授,以侗歌這種獨特的方式記載侗族地區特有的人文精神和倫理觀念。本文主要從侗族大歌的歌詞中尋找和解讀侗族人民傳統的倫理教育方式。
關鍵詞:侗族;侗族大歌;倫理教育;功能
中圖分類號:J607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7-0-03
侗族由古代百越民族中的一個支系發展而來。侗族自稱Gaeml(更),“更”在侗語中是“隱藏、遮蔽”的意思。侗族人口有280多萬,主要分布在廣西、貴州、湖南三省毗連的山區。侗族本身沒有文字,文化的傳承主要通過口傳心授,許多優秀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社交禮儀等都憑借著歌聲傳承。侗族大歌更是打破了東方沒有復調式音樂的認知,在2009年成功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侗族大歌的保護和傳承,對侗族人民文化生活與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 侗族大歌的產生
侗族大歌源遠流長,侗族的祖先百越是一個善于歌唱的民族。西漢劉向所著的《說苑》中有一段描寫楚國令尹鄂君子在游船上贊賞越人唱歌的情景,與現今演唱侗族音樂的場景有些許相似之處。《越人歌》的音調和韻律與今天侗族音樂的一貫唱法有相似之處,南朝時期的《子夜歌》就是由這類民歌發展而成的。宋代詞人陸游在其所著的《老學魘筆記》中有關于“仡伶”(侗人自稱)集體做客唱歌的記載,這是現在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表明當時侗族大歌已經發展到了較為成熟的階段。明代鄺露在其所著的《赤雅》一書中,記載了“侗人善音樂,彈胡琴,吹六管”“長歌閉目,頓首搖足”,這與如今侗族人演唱侗族大歌的形象相當吻合,證明記載描述的場景就是在演唱侗族大歌。據兩千九款詞介紹,小黃村建寨已有600年歷史,小黃村被譽為“侗歌之鄉”,根據時間推算,表明侗族大歌在清朝時期的小黃村里已經發展得相對成熟并被族人認同。
侗族大歌是一種無指揮、無伴奏、多聲部、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音樂,歌詞多以人類起源、民族遷徙和習慣法等為題材,具有史料價值。大歌,侗語稱“嘎老”,“嘎”在侗語里面是“歌”的意思,“老”既有宏大的意思又有時間久遠的含義。侗族大歌主要在侗語南部方言第二土語區流傳,大致分布于黎平縣與從江縣中間地帶,從黎平縣的永從鎮向東南延伸到從江縣的谷坪、高增等地,這里是侗族文化的中心發展地帶,是侗族大歌傳唱度最高的地區,也是侗族音樂保存最完整的地方。
2 侗族大歌在勞動職業教育中的功能
在侗族人心中歌與飯是同等重要的,歌是侗族人的精神食糧,有助于調整心態,陶冶情操。如岜扒大歌《想不唱歌可惜歌》:
貨界多嘎又當美嘎,細界殺甲田地各拜向又占;
界殺田當又當忙嘗賽,工夫補素又當嘎補香;
工夫補素又當嘎補多,打了加化西干當向又占;
打了化西干當問又吃,花發加郎娘興補種興念;
想不唱歌又可惜歌,想不種田又沒有什么來吃。不
廣種田地就要挨餓,不唱歌來心里就會覺得難受;田地要種歌也要唱,肚也飽來心也樂……“飯養身,歌養心”是流傳在侗族地區的口頭禪,是侗族對音樂重要性的高度概括。侗族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字,他們用歌唱的方式傳承本民族文化,侗族人從兒時就開始學歌,學習大歌和在鼓樓演唱的過程也是學習各種鄉間禮儀的過程,通過歌唱完成一個人社會化的學習和人格的塑造。
侗族人唱歌不用特定場合,想唱就唱,張口就來。歌與侗族人的生活密切相關,上山干活要唱勞動歌,如《十二月勞動歌》:
正月得定高今幾
你月覺頂的地鳥確秋
……
習一月端洞弄索領啊
習你月問替問窘拜開放
開了當務唷當的嘛
歲習芽莽為定蕩
一月去山上砍柴,二月在菜地挖地填坑,三月挑肥料到田里,四月趕牛去犁田,五月到了插秧的季節,六月要將田地旁邊的雜草除干凈,七月把鐮刀磨鋒利了去割青草喂牛,八月稻谷成熟了忙收獲,九月將谷物收拾好放進家里來,十月農忙完了就稍作休息,過節吃新米,十一月山上都結冰了,大家要做好過冬的準備;十二月扛鋤頭扛鋼釬去開荒,開了這山又那山,來年好來種莊稼。音樂有一種特殊的魅力,它能將枯燥的事物變得生動起來。在侗族的勞動歌中,從一月到十二月,哪個季節該做什么,都有細致描寫,像教小孩認字一樣,口口相傳;加上特有模仿勞動場景的配音,更顯生動形象,讓侗家兒女不忘記怎么勞動,勞動才能使生活更加美好。又如龍圖大歌《啊嗬頂》:
十月打探開天地,臘宜文巴麻虎虎。
開利田當嘗省你,開今開己勿田當。
寧老敵塝小正胖,娃許弟兩茍弟倉。
十月過了農忙的季節,我們相約去山上開荒,把荒廢著的土地開成田塘。年輕力壯的就去搬石塊,老人就砌田坎鑲田埂。多開田地才好養兒女,希望來年禾滿晾架谷滿倉。這首歌體現了侗族人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倫理道德觀。侗族祖先大多以農業為生,但由于生產力低下和地理條件不好,基本上都是廣種薄收,在歉收的年份往往還不能解決溫飽問題。因此,侗族人對子女勞動技能的培訓非常重視,因為他們知道只有勞動才能獲得生活所需,并且多勞多得,才能夠生存下來。在勞動閑暇時哼上兩首歌,既能緩解疲勞又能借歌詞教育后代,這也是勞動歌的功能和能流傳下來的魅力所在。
3 侗族大歌在家庭倫理教育中的功能
侗族是一個十分講究禮儀的民族,尊敬老人、孝敬雙親、鄰里互助、親密和睦是侗族人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在侗寨,老人是很有威望的群體,在一個家庭里老人一般居于核心位置,年輕夫妻是主要勞動力,他們的職責是賺錢養家,而一切文化活動都由老人主持,因此老人是維系家庭和諧相處的紐帶。因此,侗族人特別尊敬老人,如黎平洪州琵琶歌《晚輩要把老人敬》:
范范降卡勒堯多梅嘎,布道寧平板;
然脈考南先晚見,你寧學考老又見;
老脈年紀斗鳥然,高然歲堆休臘慣;
慣坤約見約鳥,要今老類范類;
九月打探見鄧奔勒,鄧奔賴見給務號;
嫩忙賴見娘又奧多老見慣,恩看辦眼娘要斗多到。
聽我唱支歌提醒各位兄弟朋友,家里有酒肉要拿來同老人一起分享,晚輩釀酒給老者喝,這是孝敬老人的表現。老人年紀大了總是得留在家,家里大小事宜都是老人管,老人閑在家中看孫子,孩子懂事知禮都是老人苦心教育才有的啊。九月到來吃野果,野果美味卻長在深山,討得野果先要給老人吃,啥樣美味的確應先讓老人嘗,苦咸澀辣確要給咱們。
侗族大歌中反映侗族青年男女愛情故事的也占相當大的比例,有合唱形式的,也有單獨對唱的,一般為琵琶彈唱,統稱為情歌。情歌中既有對自由戀愛的向往,或相互吐露愛慕之情,也有和情人想見不能見、相愛卻不能在一起的肝腸寸斷。如獨洞大歌《嘎辦乜》(男女歌):
勿辦滾,把梅去醒加吊娘去孟,把梅去醒加吊娘賴塞;
各乃是笑臘漢坤唉利條塞聽濃,吝乃是笑臘漢坤唉利條塞敏想;
角乃拜倫哈說十八蒙剛門想,勿衣刀補歹難西抖擋。
先結伴,我們好似樹葉發芽萌花蕾;樹葉發芽我們心歡喜,今晚和伴唱歌暖心扉;經常做伴常喜歡,以后男婚女嫁我們難得在一起[1]。以歌表意、用曲傳情是侗族人的特長。侗族歷史上盛行“姑舅表婚”,侗家青年男女,戀愛自由,結婚卻不自由。男女雙方經過“行歌坐月”相互認識、相互了解、相戀相愛,最終卻大多都抵抗不了父母之命,與自己不喜歡的人結婚。那些生生被拆散的情侶只好借助歌聲來表達自己的苦悶心情。
4 侗族大歌在價值觀形成過程中的功能
上文提到了在侗族老人是很重要的角色,他們除了在家庭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外,對于民族價值體系形成的教化貢獻也不小。大部分侗寨目前還是費孝通所說的“熟人社會”,還有一定傳統上所說的經驗社會存在。老人不僅僅是因為年齡高而受尊重,更重要的是老人通常都是知識淵博、無所不知的形象,一個小孩或許敢不聽父母的話,但他一定不敢不聽村寨里老人的教導。侗歌中,也常有老人所演唱的“勸世歌”,如《人來世上玩一趟》:
寧務悶光過當務蘭燦一船,短種嘿榮同打營路鄉啊。
囊界叮大仁條坤花繪水燦,水呵碑培近忙呃。
數坤平地孖欲碑拜,笑連忙列拜噸岑舉胖。
恰嶺今胖莽利坤平地,亞今亞舉介平洋。
恰兵告包加哈奴拜曠,可多大碑今舉曠奴項。
亞大今現撐波浪,打了月剛悶各當紹抗。
千般本賴該鳥坤營路,介當丁旭井奪培趕忙。
人來世間玩一趟,就像旅游來觀光。沿途一路好風景,慢慢欣賞別匆忙。遇到平川宜遠望,高山險阻在遠方。跋山涉水不平坦,路多坎坷也正常。唯有登高能遠望,眼底自有好風光。翻過高山涉險浪,闖過風雨迎朝陽。人生美景在路上,不在終點記周詳[2]。這首歌勸告世人,不能只為了生存而討生活,人生在世有很多樂趣,不該只為了某一目的而奮斗。成功不應只看結果,享受過程更重要。這是老人以身說法,將自己的一生經歷分享給后人,也正是這樣,形成了侗族獨特的生存價值觀。
侗族還是一個熱愛國家、關心時政的民族。紅軍在長征過程中途經侗族地區,撒下了革命的種子,與侗族人民產生了深厚的情感,也產生了大量的“紅軍歌”。如《你好比十五的月亮》:
月亮走哪方?星星跟著轉。
紅軍啊!你好比十五的月亮。
我們一群星星跟著你,才能發出光芒。
新中國成立后,歌頌共產黨、贊美新生活的歌曲如雨后春筍,一些為了教育后人,以反映舊社會苦難為題材的“憶苦歌”應運而生,配合各個歷史時期政治運動的“時令歌”“建設歌”也破土而出,如《今天來了共產黨》《毛主席大救星》《十謝共產黨》等[3]。
5 結語
侗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適合本民族的價值取向標準和行為規范要求的道德習俗和倫理觀念,這種傳統道德倫理觀念使該民族在歷史長河中能夠得以生存和發展。被譽為“天籟之音”的侗族大歌,不僅是音樂藝術上的奇跡,而且體現出了民族的倫理道德觀念,它在一定程度上記載了民族的歷史,是了解民族歷史、社會觀念、教育體系、婚戀觀念等的重要研究路徑。侗族大歌雖然在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侗族地區會唱侗歌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年輕人雖以自己是侗族人為傲但并沒有很好地學習和傳承侗族文化。隨著社會的變遷,傳統的生活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人的生活了,侗族大歌賴以生存的土壤也在遭到越來越嚴重的破壞,傳統侗歌中演唱的很多生活場景在現實社會已經找不到了,正因為如此,現在的侗族年輕人更多因對侗族大歌在音樂界的美譽感到自豪而學習侗族大歌,但也只是學習其唱腔和節奏,并不理解其內在的意義。在日常生產生活中,侗歌的功能正在消減,以侗族婚戀方式為例,侗族傳統講究以歌為媒,音樂的掌握程度與受同伴喜愛程度成正比,一個不會唱歌的男生是找不到媳婦的。而如今能在適婚青年中找到一個會唱侗歌的人已十分不容易,更別提用音樂交流了。雖然這與社會發展也有很大關系,如今人們的交往方式變得豐富多樣,音樂已經不足以衡量對方是否適合自己,但作為婚姻媒介的侗歌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變成了老一輩人的記憶。
如今,侗歌傳承陷入了一種表面傳承熱的局面,侗族地區政府大力扶持民族文化發展,很多單位、學校都有侗歌培訓班,但這些培訓班大多停留在教歌的層面。一屆學員能完整地將幾首大歌演唱出來就算培訓完成,并沒有人去深究大歌背后蘊含的人文精神和倫理觀念,有的甚至連歌詞大意都沒搞清楚,這顯然是一種病態的傳承。不僅是業余的學習者有這樣的情況,就連現在以唱侗歌為職業的文藝工作者都很少有能理解侗歌的深層含義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侗歌賴以生存的土壤和精神家園,近幾年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侗族大歌的知名度逐漸提高,甚至深受國外友人的喜愛。但是侗語的普及率卻沒有那么高,再加上推廣侗族大歌的文藝工作者只是傳播侗族的旋律、推廣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和重視現場氣氛,每次演出更注重演唱歌曲的節奏有力和人數的增多,如前人同唱一首歌、萬人侗族大歌團等。侗歌雖然得到了推廣,更多的人知曉了侗族這個善于做音樂的民族,但是侗族還是一個善于生活的民族,善于將生活唱進歌里。希望今后在借助旅游業的發展提高侗族大歌知名度時,不僅要把侗族大歌這種罕見的無伴奏、無指揮、多聲部的合唱形式傳播出去,還要傳揚歌詞里蘊含的深刻人文精神,重拾侗歌的教育功能,讓侗族大歌這道文化大餐滋養人們的內心,并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念。
參考文獻:
[1] 張貴華,鄧光華.侗族大歌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92.
[2] 梁維安.從江侗族大歌選集[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5:324.
[3] 張中笑,王立志,楊方剛.貴州民間音樂概論[M].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2010:195.
作者簡介:吳玉謙(1997—),女,貴州黎平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