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生態園林的不斷建設,城市園林綠化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城市生態環境隨之改善。而植物作為生態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居住區景觀的重要載體。本文從生態園林的概念、內涵出發,闡述生態園林植物配置的原則,對居住區植物景觀現狀進行深入分析,從生態園林的視角為居住區植物配置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策略,旨在提升居住區整體的景觀設計水平,改善人們的居住環境。
關鍵詞:生態園林;居住區;植物景觀
中圖分類號:TU984.12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7-0-03
居住區綠地作為城市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居住區綠地不僅是生態園林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一環。本文從生態園林的角度出發,為解決居住區植物配置存在的問題提出策略,從而營造舒適、衛生、安全、優美、可持續的居住區植物景觀。
1 生態園林概述
1.1 生態園林概念與內涵
生態園林主要有三方面的內涵:一是利用科學的手段配置植物,建立一個在時間、空間和營養結構上都較為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從而為人們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二是充分利用綠色植物特有的吸碳放氧功能,經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過程,吸收CO2釋放O2,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達到凈化空氣、調節小氣候、實現碳氧平衡、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三是美化景觀,植物因其獨特的枝葉、色彩、姿態而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在美化環境的同時還具有殺菌保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功能,不僅能夠滿足人們高層次的文化、游憩、娛樂需要,還能為人們提供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綠色生態空間。
1.2 生態園林植物配置的原則
1.2.1 因地制宜原則
因地制宜是生態園林植物配置的首要原則[1]。在配置植物時,要根據植物生態習性的差異和不同植物適應環境能力的強弱,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遵循其生長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借鑒當地優秀的植物配置形式,合理選擇植物種類,形成符合當地生態環境的植物群落。這不僅能避免植物因不適應環境而出現生長不良甚至死亡的狀況,還能減少植物間的不良競爭,使植物間互惠共生。
1.2.2 藝術性原則
第一,協調原則。協調性是要在尊重當地人生活習慣的基礎上,將生態與人文有機結合,使植物與植物、建筑和周圍環境相協調[2],如使植物與建筑的材質、外觀、顏色搭配等,通過對比調和,相互映襯,處處展示協調美,提升生態園林整體的美觀性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使自然美與藝術美融合,給人以美的感受[3]。
第二,統一原則。即使是同類苗木,在高度、形狀、大小、色彩上也不盡相同,在設計時要根據植物的種類、高度、形態、顏色進行合理配置,注意不同植物之間的搭配和銜接,保證景觀的相似性和連貫性,使其錯落有致,在統一中求變化,形成整體感和層次感,讓植物在統一的基礎上充分展示出各自的特色,將個性化和差異化完美融入植物景觀中[4]。
第三,均衡原則。均衡原則要求在配置植物時,保證植物在質地、體量、姿態、色彩方面的均衡[5],如質地較厚、體量較大、顏色較深、枝繁葉茂的植物,容易讓人感到沉悶、壓抑;反之,質地柔軟、體量較小、顏色淡雅、枝葉稀疏的植物給人輕松、愉悅之感,能夠營造出舒適的氛圍[6]。
第四,韻律與節奏。在生態園林的植物配置中,要善于挖掘植物的內在語言,根據周圍環境配置出富有韻律與節奏感的植物景觀,充分展示各種植物的獨特之處,創造出良好的景觀效果[7],如用于道路綠化時,即可在行列式、等距栽植的大喬木之間點綴一些小喬木、灌木等,高低錯落,充分體現韻律感與節奏感。
1.2.3 景觀性原則
具有較強觀賞性的植物配置可以展示生態園林的藝術美[8]。所以,在配置植物時要熟知植物的功能、觀賞特性和價值,利用美學原理,根據具體需要,合理調整植物的配置,從而達到不同的景觀效果,給人帶來視覺上的享受,以滿足人們不斷提高的審美要求。同時,在設計之初要能夠預見植物生長的動態變化以及季相變化,以便在植物生長的過程中對其進行適當的調整,保證四季皆有景,豐富園林景致,增強整個生態園林的觀賞性。
2 居住區植物景觀現狀
2.1 植物配置缺乏地域特色
目前,一些景觀設計師為追求效率,直接模仿比較成功的居住區植物景觀設計,導致居住區出現模式化植物景觀,缺少豐富的組合和變化。居住區的植物在種類、規格以及栽植方式上千篇一律,忽視了不同地區在自然環境、地理特征和地域文化方面的差異,違背了植物的生長習性,缺乏運用鄉土植物體現地域文化的意識,只一味追求新穎,盲目引進大量外來樹種,導致栽種的植物與立地環境不相適應,成活率低,后期景觀效果差,甚至會影響生態系統的穩定,給其他物種帶來威脅和影響[9]。
2.2 植物種類單一,生態系統穩定性較差
居住區植物景觀的人工痕跡較重,為提高居住區的綠地率和綠化覆蓋率,過分堆砌植物,大面積的草坪和植物色塊、孤植樹較多,植物配置形式單一,缺乏辨識度和吸引力。植物種類單一,群落結構簡單,景觀效果差,生態系統穩定性差,容易產生各種問題,影響植物景觀的可持續性[10]。
2.3 植物功能單一,缺乏實用性
在配置植物時,草坪、花壇、綠籬等整齊的邊框式種植普遍存在,過分強調植物的觀賞功能,而忽略了植物的其他功能。植物的葉色、枝干、姿態具有較強的觀賞性,而且植物還具有滯塵、降噪、遮陰、保持水土、降溫增濕、吸收有害氣體、改善小氣候、凈化空氣等功能,所以在配置植物時不能僅考慮植物的觀賞功能,還要根據不同的綠地類型、不同的人群特點、不同的功能需求以及不同植物的特性,合理配置植物,充分發揮植物各自的功能,展現其各自的獨特美感[10]。
2.4 植物配置比例不合理
居住區植物普遍存在苗木栽植密度過大的問題,主要是因為設計師為了突出即時景觀效果,設計缺乏前瞻性,沒有考慮植物的季相變化和生長空間,導致居住區冬季的景觀比較單調;同時,植物經過多年的生長,原本寬敞的場地成了密不透風的樹林。一些郁閉度高的地方,光照不足、通風不良,為害蟲提供了優良的繁殖條件,影響了植物的健康生長,不僅浪費苗木資源,而且也達不到預想的景觀效果,不利于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2.5 后期養護管理缺失
居住區缺乏專業的養護管理人員,導致景觀持續的時間較短,景觀效果不長久。植物景觀的養護管理方式還停留在傳統觀念階段,沒有針對不同植物進行有針對性的養護,造成景觀效果欠佳,植物成活率下降[11]。
3 居住區植物景觀問題解決策略
3.1 因地制宜,適地適樹
居住區植物的選擇要從立地環境條件出發,遵循“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使用鄉土植物能夠很好地反映區域特色,凸顯地域文化內涵,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地域植被景觀。并且鄉土植物苗木來源廣泛、易于成活、生命力強,栽植后比其他樹種更容易恢復長勢,同時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較強。既可以降低綠化的費用,還方便日后的養護和管理。除此之外,在選擇鄉土植物的基礎上,要利用原有的立地條件,根據設計的需要培育、引種少量觀賞性強且有較強適應力的植物品種,從而豐富植物品種,增強植物的觀賞性。
3.2 充分挖掘地域特色
景觀設計師可以借鑒成功的居住區植物配置案例,但應考慮地域性的問題,綜合考慮氣候、地理、文化,不能生搬硬套。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在植物景觀設計中應充分挖掘地域文化,深入理解其文化內涵,尊重當地的文化特色,使用市花市樹,結合現代的植物配置手法使植物與場地其他景觀相協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居住區植物景觀[12]。
3.3 合理配置植物
應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植物種類的選擇上,依據植物相生相克的原理,選擇能夠相互依存、互不排斥的植物種類,使多種植物能夠長久地生存在一起,打造可持續的居住區植物景觀。
3.3.1 疏密有致
在土地資源緊張的大背景下,應當科學合理、規范地設置綠地,打造疏密有致的綠地空間。綠地過于集中可能導致建筑過于密集,樓間距減小,影響建筑的采光;如果太稀疏,空間利用率就會偏低,造成資源浪費。同時,植物的種植不能影響居民的生活,如靠窗的位置應選擇低矮的植物,而且種植應當稀疏,避免遮擋光線。而在一些景觀效果不太好的地方,可采用密植的方式,這樣既能增加綠化率,也能美化景觀。
3.3.2 比例合適
配置植物時應將喬木、灌木、草本和藤本相結合,打造相對穩定的復層植物群落,注意速生與慢生,常綠、落葉以及彩葉樹種的比例,同時點綴時令花卉和草坪,豐富植物的層次,增強景觀效果。如在一些需要短時間內形成景觀的地方適當栽植速生樹種,可以快速達到良好的景觀效果。同時,要根據不同的功能需求和植物習性適當調整不同植物的比例,營造不同的景觀效果,從而滿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
3.3.3 四季皆景
居住區的植物配置應盡量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增加植物種類,保持生物的多樣性,通過不同的植物創造出豐富的季相景觀,使靜態的空間能呈現動態的變化,增強居住區綠地景觀的藝術性[12]。植物是一個三維實體,借助光、聲、影對植物的影響,使不同的植物搭配構成更加豐富多變的空間,從而帶來不同的景觀體驗。豐富的植物不僅能使居民通過形、聲、觸、味、聞全方位感受四季的更替,還能起到科普的作用,感受大自然神奇的力量。
3.3.4 彩化和香化結合
彩化與香化是配置植物的重要方式,兩者結合可以增強居住區整體景觀的藝術美感。植物擁有獨特的香味和色彩,不同植物的枝干、葉片都有其獨特的氣味和色彩,能夠為人們帶來視覺與嗅覺方面的融合體驗。此外,芳香類植物也是殺菌保健植物中的一類,品種多樣,其散發的揮發性植物精油具有殺菌作用,能夠增強人體的免疫力。
3.4 注重以人為本
居住區植物景觀設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體現植物景觀設計的人文關懷。首先,要充分了解并適當采納居民的意見,打造舒適、美觀、實用的居住區植物景觀;其次,要充分考慮植物種類對居民的影響,注意植物的種植位置、生長特性、外觀是否會給居民的生活帶來影響。
3.5 注重立體綠化
當前城市建筑用地緊張,從資源節約的角度考慮,墻體綠化、屋頂綠化、垂直綠化等立體綠化不僅能夠美化環境,還能夠有效地利用立體空間,增加居住區的綠化覆蓋面積,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居住區綠地面積不達標的問題,如在廊架、建筑小品上種植藤本或攀緣植物,不僅能夠增強美感,還能使冰冷的材料富有生機與活力。
3.6 合理的養護管理
植物的養護管理是景觀設計的關鍵。首先,在配置植物的初期就要考慮養護管理的問題,多選用易于管理的鄉土樹種;其次,要豐富養護管理人員的專業知識,更新養護管理的理念,應用現代的設備、技術和手段科學合理地維護植物景觀。
4 結語
生態園林植物配置原則對居住區植物景觀的塑造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在居住區植物配置中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將地域文化融入居住區植物景觀設計中,充分展示植物的特色、發揮植物各自的功能,運用多種植物和不同的配置手法,并通過后期科學的養護管理,創造生態、優美、安全的居住區植物景觀。
參考文獻:
[1] 陳雪梅.探究生態園林設計中的植物配置[J].花卉,2019(2):131.
[2] 李曉艷.生態園林設計中植物的配置探討[J].花卉,2017(8):84-85.
[3] 付向飛,劉智紹.生態園林設計中的植物配置[J].現代園藝,2017(10):128.
[4] 張倍倍,章玨.基于生態園林設計中植物的配置分析[J].現代園藝,2019(2):63-64.
[5] 謝健全.生態園林設計中的植物配置探析[J].南方農業,2018,12(36):54-55.
[6] 趙衍宇.淺談生態園林設計中的植物配置[J].花卉,2017(24):130.
[7] 雷偉銘.淺析生態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植物配置[J].南方農業,2020,14(3):62-63.
[8] 孟猛.生態園林設計中的植物配置探析[J].現代園藝,2019(24):145-146.
[9] 陳接元.居住區景觀設計中常見的問題及對策[J].花卉,2016(16):35-36.
[10] 薛明.試述生態園林景觀植物配置的現狀分析與對策[J].現代園藝,2017(9):118-119.
[11] 張亞娟,王一煒.居住區景觀植物配置設計的研究[J].風景名勝,2019(3):141.
[12] 沈苗苗,侯尊瑋.淺談居住區景觀綠化中的植物配置設計[J].低碳世界,2019,9(6):132-133.
作者簡介:王晗(1998—),女,山東菏澤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