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凱磊
一、“禮文化”傳承全覆蓋
1.開設“禮文化課堂”
每個學科都承擔著教育職責,科任教師有責任把“禮文化”種子播進每個學生的心田。課堂上收拾自己的書桌、做好下節課準備工作,舉手發言聲音洪亮、說話有禮貌等基本的課堂禮儀是各學科禮文化的最基本元素。學校還應該要求教師根據學科特點,結合教材內容不失時機地滲透“禮文化”教育。語文學科人文性和工具性極強,可以根據具體課文內容滲透不同的禮文化;數學學科可以給學生講授數學家的故事,激發愛國禮儀;英語學科通過口語交際培養學生說話禮儀;道德與法治可以結合教材引導學生熱愛祖國、遵守紀律、學會感恩;體育課上通過體育活動培養孩子堅強的意志;科學課教會學生文明合作、尊重他人;心理健康課引導學生文明調節個人的不良情緒……各學科教師在教學中遵循知識傳授與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則,從“禮、儀、孝、誠、行”五方面,尋找禮文化教育的結合點,對課程內容加以整合,通過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予以落實,讓學校課堂流淌著禮文化的芳香。
學校還可以每月開設一節“禮文化”課堂學習,在專用課堂上把禮的起源和發展、傳統禮儀習俗、現代小學生文明禮儀規范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系統地學習禮文化知識,接受禮文化的思想洗禮。學校也可以每學期進行一次“禮文化大講堂”,邀請社區禮文化宣講專員或相關方面的專家進行主講,對學生進行高層次邏輯性強的禮文化知識傳授,更好地落實禮文化行為。
2.探索“禮文化課堂”新模式
學校禮文化知識的傳授一定要注重實效性。為提高教育效果,微班會形式是最實在最便捷的手段。微禮班會課時間一般為10分鐘,時間短,針對性強,主題鮮明,就某一個微話題,一事一議,及時解決發現的問題。微班會課可以采用“明確認識,樹立規范——講述故事,案例育人——情境活動,落實行動——辨析判斷,強化認識”這樣的教學模式,滲透課堂禮儀、課間規范、親子相處等話題;還可以選擇關于感恩、關愛、勵志、習慣、修身 學習、心理、愛國、規劃等話題,選擇其中之一進行一兩周的研討。這樣的授課方式,有明確的主題,形式比較靈活,交流比較深入,效果也特別扎實。
“禮文化”學習還可以與思想引領性強的學科整合,每周一節課前五分鐘進行“禮文化”微課堂學習。遵循“身邊的禮文化小故事——我的感想——我的感悟”教學模式,立足學生生活小事,引發思考,進一步形成行為習慣。
二、豐富“禮文化”教育內容
1.實現全時段育人覆蓋
對禮文化尋根溯源,深入了解禮文化歷史,可以利用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學習的時間優勢,對學生采用無縫插入方式教育,在課間、課堂、活動、假日所有時間開展傳承,提高禮文化教育的實效性。課堂上,講述中國禮文化的動人故事,讓孩子心靈浸染禮文化精神;課間時,了解中國禮文化的內涵,讓孩子的言行舉止成為禮文化的典范;活動中,感受中國禮文化的規范禮儀,讓孩子內外散發禮文化氣息;假日里,熟悉中國禮文化的節日儀式。全時段育人的覆蓋,讓孩子時刻接受禮文化潤化,讓孩子感受中國禮文化的時代表現,讓孩子以禮立志立品立心。
為了更好地全時段育人,學校循序漸進,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制定了“禮文化教育”內容,形成了“禮文化教育”的不同內容,形成“禮文化教育”的整體環境和強大推動力。
2.構建三位一體育人空間
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相互溝通,相互支持,相互合作,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效果。家庭禮文化教育的實施,應該從家庭細小事情做起。學校把學生的家庭禮儀歸結為五大方面:學生個人禮儀、餐桌禮儀、待客禮儀、公共場合禮儀,利用家長沙龍、線上授課、專業指引等方式提升家長教育水平,指導家長在家庭中落實孩子的禮文化教育。學校還可以聘請熱心的家委會成員為校外教育輔導員,為學校的禮文化建設出謀劃策。對孩子的教育引導,則采用設置家校聯系卡,布置家庭禮儀作業,使學生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里都能受到正確的禮儀教育和輔導。家校網絡協同化一體化教育打破了時空的局限,更好地促進家校互動,家家互動,使學校禮文化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煥發出新的生機。
禮文化的建設離不開外界的支持。學校應該拓寬自主性的校外實踐活動,組織學校禮儀志愿者自主參與,到社區進行文明禮儀知識宣傳;把學生帶到老人院為老人慶祝生日,體驗敬老之禮;和學生一起到紅色愛國基地,培養愛家愛國之禮。學校、家庭、社區教育保持一致,更好地形成教育合力,三方聯動讓禮文化場所擴大化、全面化。
三、構建“禮文化”課程體系
1.編寫“禮文化”校本課程
禮文化教育的滲透內容和方法形式多樣,但是比較零散,根據禮文化教育現實的必要性與客觀的前瞻性,學校要把禮文化教育作為校本課程主科目,確定以“家庭禮”“校園禮”“社會禮”“家國禮”為主要內容,集全校教師的力量,重點打造禮文化課程。從入學開始就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禮教育。學校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孩子適應社會應該具備的禮元素要求,以及學校養成教育對學生文明禮儀素養培養的目標和要求,將文明禮儀素養教育內容概括為三章九節,形成“三章九節”校本課程體系,三章即基本禮儀、生活禮儀和傳統禮儀;九節即儀容儀表、接人待物、尊師重道、課堂規范、交往禮節、文明集會、就餐禮儀、出入禮儀、拜謝之禮。課程內容利用“三全”方式,即:全程、全員、全科——全校教職工及全體家長全員參與、貫穿教學和生活的始終,覆蓋全學科,共同研究。
有了課程的指引,學生讀本的輔助也是必不可少的。讀本可以從禮的起源和發展、傳統禮儀習俗、小學生文明禮儀規范等方面進行規范性的介紹,讓學生從讀本了解更多的禮文化知識。校本教材富含經典韻味且內容排版清新有序,不乏童趣。
2.創編“禮文化”傳承形式
學校應該把傳承形式不斷創新。學生對于做過的、說過的特別容易記憶在心,學校可以把禮儀規范創編文明禮儀操、兒歌、詩歌等。為了使學生記住禮儀規范,可以編制禮儀操,在每天課間操表演展示,熟記于心;為了讓學生懂得珍惜糧食的道理,可以創編《惜糧歌》每天餐前吟唱,讓孩子懂得用餐禮;為了讓學生把文明禮貌用于日常,可以創編制定《三字禮儀詩》,每天課前邊做邊說,把說落實到行動上。學生通過唱和做,活潑生動地闡釋對禮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對學校建設來說,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禮文化教育離不開制度的約束。多媒體教學圖文聲像并茂,把抽象的事物具象化,它的這個獨有的“魅力”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提供了全新的途徑。學校可以把學生日常禮儀規范錄制成《禮行規范視頻教程》讓孩子有直觀的標準。把學生從進校門、上課、課間、午飯、午睡至放學一天的禮儀要求錄制成小視頻,配上解說,動態感強、信息量大,學生易于學習,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3.形成“禮文化”主題系列活動
形式多樣的實踐體驗活動是學校進行禮文化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徑。學校可以把禮文化活動形成系列課程,新學年一開始,開展“做人先學禮,以禮行天下”的禮活動啟動儀式,引起全校師生對文明禮儀的重視。在“做人先學禮,以禮行天下”活動中,學校向同學們提倡“只要人人學禮儀,事事懂禮儀,處處用禮儀,全校同學都能成為禮儀示范生”。隨后圍繞禮文化每個月開展不同的主題活動,開設 “文明禮儀活動月”。每月有禮文化主題教育內容:八月“開筆禮”、九月“開學禮”、十月“愛國禮”、十一月“用餐禮”、十二月“春節禮”、二月“尊師禮”、三月“誠信禮”、四月“敬賢禮”、五月“敬親禮”、六月“榮恥禮”。
根據地方特色,學校還應該開創有個性化印記的禮文化主題活動,學生在真真切切的活動中踐行文明行為,使寓教于樂的目的得以實現,深化“禮行天下”活動的效果。
責任編輯? ?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