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明
一、課程開發的背景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明確把“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作為德育的重要目標,明確強調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如家國情懷、社會關愛、人格修養等主題;該指南也強調“課程育人”,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中小學德育內容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基于此,學校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挖掘課程思想內涵,基于傳統文化視角開發“琢玉班君子課程”。
二、課程開發的策略
“琢玉班君子課程”的開發,首先立足于學生的自身實際和環境實際,著力于傳統文化、傳統美德中的精髓的傳承,同時通過課程的立體式開發,讓學生不斷完善自身,提升自身素養。
(一)源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特點,課程設計系統化
班級主題君子課程設計應與初中生生理、心理特點相協調,具有新奇性、啟發性、趣味性和實踐性。初中生開始有自己的意識,渴望獨立,但比較叛逆,親子溝通容易產生問題。孝親敬長是中華傳統美德。教師應該定期與學生交流,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處理青春期的問題,在感恩與溝通課程的活動設計上圍繞“認同”“反思”“能力”“價值”等關鍵詞挖掘課程的文化內涵。
例如“反思”,在《背影》活動課程中要求:觀察父母的背影,并寫一段背影的寄語給父母,字數500字左右,要求富有真情實感,通過背影寄語,發現父母在日常勞作中的付出,激發自己對父母長輩的愛,進行一次心靈的反思。又如,在《父母與我制作教師節小禮物》活動課程中要求學生包裝、制作教師節小禮物,前提是要與父母一起。這是父母和孩子相互影響的親子活動,當孩子對情感有認同時,就有了維系情感的動力,家長和孩子同時扮演著教育者和受教者的角色,而他們表達的是對一種職業和一種人的敬意,也就是愛師敬師。
教育是一場心靈的對話。通過走心活動的設置,孩子更加立體地把握感恩的情感價值,從感恩父母開始,推及到老師、朋友、社會,也把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轉變為行動體驗,在活動中不斷體驗對普世道德的價值認同。
(二)基于傳統教育的校本特色,課程設計校本化
班級德育課程是學校校園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應集中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因此,班級德育課程內容的開發要立足于學校校園文化特色,反映學校的需要,反映學校的實際問題。在選擇主題時,要因地制宜,充分考慮學校的教育教學資源。例如,琢玉班的元宵節活動課程是這樣設計的:活動主要環節分為元宵紅包棒棒糖活動、元宵座談會、美食分享會等三個主要內容。首先是棒棒糖的活動,由一個家長給大家分棒棒糖紅包,紅包錢額不等,每一位同學依次領取,抽取到最高錢額的同學作為學生代表分享自己對未來的期許和自己當前的準備。其次是元宵座談會,這一部分是學生代表發言、家長代表發言和教師的發言。孩子參加中考,父母的心同樣也是緊張而焦急的,但琢玉班的家長們表現出了大人的沉穩,每一個家長在積極籌劃節日活動的同時,不忘在精神上給予孩子正能量的鼓勵。
課程開發從學校校本德育課程體系出發,可以最大效度挖掘校本資源,得到學校的支持,也可以讓學生在集體氣氛中得到傳統文化習俗的濡染。
(三)依托地區傳統文化資源,課程設計鄉土化
課程開發要善于挖掘廣府地方文化蘊涵的課程資源,使學生將自己成長的環境作為學習的場所,在不斷理解、關注社區、關注廣府文化的過程中健康成長,并使學校與所在社區形成良性的互動。琢玉班在廣府課程資源利用開發上主要是借助社會調查的形式開展,形成調查報告和主題匯報課件,并集中進行班會課展示。首先在主題設置上,選取廣東地區資源,琢玉班的鄉土調查課題主要有《探究粵劇傳承與發展》《廣府美食》《志愿服務:助學助困行動》《廣州古村落的調查研究》《裹蒸粽的制作工藝》等。其次,利用調查報告的形式,寫明調查對象的歷史背景、大致發展經過、現實狀況、主要成績、突出問題等基本情況,分析從廣府文化材料中調查研究所得的各種具體知識、觀點和基本結論,從而形成關于地方文化的系統認識。最后,利用集中展示讓更多的孩子分享到廣府文化的資源,更可以讓分享者得到能力的歷練。
三、課程框架建立與完善
班級主題德育課程要成為一個系統的體系,就要有一定的課程框架來支撐每一節具體的課。課程框架的建立是一個不斷進行的過程,具體的課需要根據不同的學情進行調整和增減。
首先是課程框架的建立,主要分為確立主題、確定形式、重構素材、落實目標和細分課程,通過課程開發方案來進一步規范課程的布局與落實,形成系列課程資源。課程要求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課程設計要有完整的主題,學生將形成什么能力、生成何種素養等都必須有明確的要求。在課程設計中,我們結合特定的事件、階段、主題等因素,按照課程要求整合文字、視頻、圖片和網頁等素材資源,形成系列課程資源。
具體的班會課程,則通過琢玉班的課程開發實施方案強化落實。課程開發實施方案主要分為開發背景、課程依據、課程目標、課時安排和參考資源,通過規范實施,琢玉主題課程的落實才能有章可循。我們通過每一次課程的實施與反思,進一步優化課程的組合,同時結合主題關鍵詞串聯課程體系,使之系統化、主題化,在不斷的課程實施中得到完善。
[本文系東莞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課題“基于健康生活素養的初中班本君子課程開發與實施”(課題編號:2019GH621)的成果]
責任編輯? ?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