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飛虎
整體思維又稱系統思維,它認為整體是由各個局部按照一定的秩序組織起來的,要求以整體和全面的視角把握對象。具體到初中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就是要從文化傳承和理解的角度認識古詩詞教學,層層深入挖掘詩詞中的文化基因,指導學生在群詩閱讀中發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核,將初中古詩詞教學引向深入。
一、設定議題,發掘文化內核
議題設定的過程應當具備“廣泛展開,義理兼顧,具體探微”的特點。
首先要關注詩歌的社會價值。《賣炭翁》這首詩有個小注,“苦宮市也。”所謂宮市就是指宦官到市場上為皇室采買物質。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這個時候宦官專權,橫行霸道,把持著為皇室采買物資的權力,宮市實際上已經變成了一種公開的掠奪,百姓深受其苦。白居易對此極為痛恨,于是就寫下了這首詩。這首詩在當時就有相當的影響力,也給后人留下了研究中唐社會的資料,這是作品社會價值的體現。
其次要看到這首詩所體現的民生思想。這首詩是白居易所作組詩《新樂府》中的第32首。這一組詩歌是詩人反映社會現實的經典之作,體現著他對百姓生活的關切,是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語出白居易《與元九書》)詩歌理念的具體表現,也是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思想的具體表達。同時,這也是白居易作為統治階級的一員,對腐敗的朝政所發出的嚴厲警告。
二、勾連課內課外,浸潤生命
閱讀為先。初中古詩詞群文閱讀相比散文和小說的閱讀,還要增加詩詞內容理解的工作。這里可以采用“X+1”的材料構成方式。“X”是組群的文本數量,按照一篇古詩文一篇解讀性文章的數量提供;“1”是教師精選的有關議題的閱讀材料,盡量選擇相關的較為淺顯的論文,為學生的探究學習增加一點厚度。本節課教師向同學們推薦了三首古詩詞的解讀文章,并向大家推薦了湯亦佳老師的《〈賣炭翁〉近二十年研究述評》這篇論文(以紙質形式下發),體現了材料選擇的精準性,也充分考慮了學情。
思考先行。思考先行是群文閱讀課的一個顯著特點。課前必須讓學生先行思考,連結課堂教學的要點,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如本節課教師設計的問題有三個,一個是“宮市是什么?”“漢代兵役制的特點是什么?”“抓壯丁是什么意思?”這三個問題是本節課的文化背景,要先行思考。
三、構建系統,體現課堂價值
第一層級:解讀文本,以讀為先。這里的“讀”指解讀文本,理解內容,要重視學生的作用,應當讓學生將自己的閱讀成果進行扎實展示。教師的引導則應重在將詩歌的“核”抓住,如這三首詩一言以概之,惟“苦”而已。學生的初步理解能達到這個程度,就代表課前的“讀”是到位的。
第二層級:品析內容,問題為導。本節課教師設計了四個問題:1.“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個議題的意思是什么?這三首詩是否體現了議題的要求?2.《賣炭翁》中最讓你覺得老人“苦”的詩句是哪句?他“苦”在哪里?請找出原句,并作出品析。3.《十五從軍行》老軍“苦”在何處?請找出原句并簡要說明。4.《石壕吏》中“苦”的人有幾個?請說說他們“苦”的原因。這四個問題直指詩歌內核,充分關注了對內容的理解,對主題的理解,課堂得以精煉。
第三層級:比較閱讀,義理兼顧。教師設計了“請在這三首詩中分別找到最打動你的詩句,并說說它們的異同。”這個問題,將賞析放在比較閱讀的視野中進行,并充分進行了語文訓練。
第四層級:歸納小結,議題明晰。這是課堂的小結環節。教師應用首尾呼應的手法,在這個層級再次回到議題,將之明確。教師設計了“這三首詩歌寫作目的是什么?這三首詩歌的意義是什么?”這個問題討論環節。這個問題的解答過程就是明確詩歌體現的民生思想,明確作者“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總之,初中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有其自身規律,教師要深入研究把握其真核,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內課外的每一個學習活動中,真正得到古詩詞的涵養,并真正走向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責任編輯? ?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