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志芳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有時語文教師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精心設計作文教學,效果卻并不明顯。教師可嘗試設計出一套寫作指導和文本教學融通方案,在目標達成的路徑和方式上進行優化,適時將寫作技巧點撥和修辭鑒賞與仿寫等融入文本教學,讓寫作指導與文本教學無縫對接,這有效解決寫作課堂教學時間不足,訓練不充分的問題。
一、積累素材,學以致用
讓學生主動去發掘、積累寫作素材。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文本教學的作用,在知識點的講解過程中經常性地作一些寫作點撥,頻繁而又不經意地撥動學生的文學思維,久而久之,學生受到教師的感染,也會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主動去挖掘寫作素材并用文學的眼光審視,甚至在讀書、看報、做習題時也會潛意識涌動著文學的思維。
積累素材是文本教學指向作文訓練的重要方式,是夯實學生寫作基礎的重要手段,最重要的是將教材展示的美的形式和豐富內涵呈現出來,語文的工具性和文學性和諧融合投映到學生的心靈空間,并留下越來越深的心靈印記。這種印記就是最好的積累,也是情感深度參與的積累。
二、學習手法,舉一反三
1. 仿寫句子。文章有許多優美的句子,生動形象的景物描寫、活靈活現的動詞運用、氣勢磅礴的排比、情感化的擬人等。如朱自清的《春》:“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風輕悄悄的,草綿軟軟的。”又如《濟南的冬天》描寫小山的雪景:“山間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仔細品味,再慢慢仿寫,在這持續的訓練下,我發現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慢慢進步了。
2. 仿寫手法。手法的恰當運用,使文章增色不少。例如《背影》中描寫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情景,表現了高超的技巧:“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完全用白描的手法,把當時的情景如實寫出來,給讀者以身臨其境之感,達到再現實景的藝術效果。學完后,我讓學生模仿此手法仿寫一個印象深刻的慈母的場景,學生因為深有感觸,有“法”可依,寫作效果很好。
無論是仿寫句子還是手法,其特點是寫作訓練目的性極強,字數少,有例子可參考,學生容易接受,且對寫作技巧的理解和運用效果非常明顯。對比進行完整的作文寫作訓練,學生落入想到什么寫什么的困境,看似洋洋灑灑寫了長篇大論,其實許多學生并沒有真正用心去運用技巧和素材,訓練效果不理想。而且經常要求學生寫完整的作文,會增加學生的負擔,甚至導致學生對作文產生焦慮感。在這種情形下,學生很難寫出真情實感的好文章,更別說享受寫作的過程了。
三、巧借結構,布局謀篇
寫文章猶如建造房子,下筆前先進行整體構思,這樣才能一蹴而就。教材就是個例子,只有在課文講解中讓學生了解作者的思路,弄清段落間是如何銜接,如何揭示中心,才能進一步讓學生把這種方法運用到寫作中,才能更好地布局謀篇。教材中很多課文的結構學生在寫作文時可以借鑒。如《紫藤蘿瀑布》的“總分總結構”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先敘后議”結構等,學生寫作文時就可以借鑒。教師在語文課堂上也可以設置題目,讓學生擬寫作文提綱,并鼓勵學生嘗試用不同的謀篇布局技巧來突出不同的主題。
除此外,當堂訓練并及時評價,多給指導,更能讓學生提高寫作及表達能力,從而不斷地提升語文素養。我的做法是用好課前5分鐘,讓學生輪流上臺展示,主要是根據文本拓展,可講一個精彩細節、一個經典人物、一種寫作技巧、一種獨特感受等。一位學生分享仿《背影》寫《媽媽的嘮叨》中說:“媽媽的嘮叨猶如那彩虹,剎那閃亮了我的眼。媽媽的嘮叨就如一次次珍貴的談心,拉近了母親與我的距離,一切的誤會由此打開,我的淚不禁流下來了?!闭Z畢,全班掌聲雷動,引起了學生的共鳴。
實踐證明,加強寫作指導與文本教學的融合,既可提升學生選材的能力,激發學生寫作的熱情,又可廣泛地模仿運用文本所包含的豐富素材、精妙的思想、各類修辭和謀篇布局技巧,提高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從而整體提高作文教學質量。
責任編輯? ?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