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摘要】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物質保障。而我國幅員遼闊,具有豐富的資源,為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提供了資源保障。但在我國傳統經濟模式下,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資源利用率不足、自然資源破壞嚴重等問題威脅我國生態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應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機制和實行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并建立專門執法部門來公布共享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情況,以此提高我國自然資源利用率,為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協調、持續發展提供支持。鑒于此,本文通過研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國土空間規劃工作優化的重要性,進一步研究基于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的優化路徑,旨在提高我國自然資源利用,實現自然生態環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國土空間規劃;重要性;優化路徑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3.031
眾所周知,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是人們生產生活得以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而自然資源作為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背景下,已經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使得生態環境日漸惡化,且讓經濟發展喪失了持續發展的動力。在此背景下,我國應在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推進中,加強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而自然資源管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時,需要充分考慮國土空間規劃需求;國土空間規劃工作則要以空間自然資源開發程度和承載力為基礎,綜合考慮多項因素來進行分類管理,才能在優化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同時,實現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目標,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發展夯實基礎。
1、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國土空間規劃工作優化的重要性分析
1.1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我國幅員遼闊,蘊藏了大量且類型豐富的自然資源,廣泛分布在農村地區。但由于農村居民保護思想意識薄弱,使得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中存在力度不足的問題,難以發揮自然資源最大利用價值的同時,還容易造成我國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因此,在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加強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并預防其被破壞,是當前維護廣大農民根本利益的基本需求。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現有自然資源的可開采深度、廣度都大幅提升,自然資源的經濟價值隨之提高,與廣大人民的基本利益關系更加密切,各種利益體交織在一起,需要對自然資源資產進行確權登記,根據資產登記確權憑證進行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并從中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1]。另外,自然資源的獲得需要完善的制度提供支持,自然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既要落實全程監督工作,又要做到各項操作公開透明,才能防止腐敗現象的出現,繼而才能保護廣大民眾的基本權益,并大幅度提升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對自然生態環境和經濟的協調、持續發展極為有利[2]。
1.2國土空間規劃工作優化的重要性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人口密度存在顯著差異,資源種類多且儲量大,但地區資源分布不均,國土空間規劃工作是解決資源分布不均勻、資源過度開采的有效舉措。因此,在國土空間規劃工作中,往往要考慮地區資源的實際情況,合理地進行國土空間布局,繼而才能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過程中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規劃出一個高質量的空間規劃體系,為實現我國國土空間和自然資源的協調持續發展夯實基礎[3]。由此可見,優化國土空間規劃工作,可以更好地開發利用地區資源,使得國土空間規劃布局更加合理和科學,最終有利于自然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國土空間規劃工作優化下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措施分析
如前所述,無論是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還是國土空間規劃工作優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關系密不可分。因此,為實現國土空間規劃和自然資源的協調持續發展目標,應積極探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工作優化方法,具體如下:
2.1農業空間自然資源資產管理
農業空間管理對象以耕地為主,且以農業自然資源資產的增值保量為主要目標,在實踐中,具體通過如下三種方式來實現此目標,具體如下:
(1)加強農用地改造升級,實現農用地綜合生產力高標準提升。在實踐中,相關部門需要加快推進農用地高質量改造工作,加強土地整治力度的同時,需要結合現代農業發展需求,不斷完善農用基礎設施,以此全面提升農田抗災能力,從而達到改善農耕地質量的目標,為提高農產物產量夯實基礎[4]。
(2)推廣“桑基魚塘”等中國傳統復合型農業生產模式,構建生態可循環、集約化生產系統,不斷提升農業空間自然資源在生態系統發展中的服務價值,并持續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進而為農業經濟和農業生態系統的協調、持續發展提供支持。
(3)高質量改良不同產量的耕地,修復被污染的土壤,提高耕地面積和質量。針對低產田,在高質量改良中應重點恢復基礎地力,而高質量農田在培育中,則要考慮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要積極采取合理措施保護好農田質量。同時,對被污染的耕地,應同步實施有效的生態修復措施,以此提高耕地面積的同時,持續提高生態文明建設質量。除此之外,針對質量較差的耕地,可以考慮建設現代化農業設施,通過大棚、溫室等農業設施,并輔以現代無土栽培、計算機全自動監控等技術,以此解決傳統農業模式對自然氣候和用地條件等依賴性大的問題,從而全面提高農業產量和農業空間利用價值[5]。
2.2生態空間自然資源資產管理
生態空間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對象以山水林草等自然資源為主,且以自然資源資產增值保量為管理指導思想,在實踐中,具體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來實現此目標,具體如下:
(1)生態空間修復措施。在社會經濟發展中,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力度和廣度不斷增加,使得自然資源受到嚴重的破壞,若不及時予以生態修復措施,則會影響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但在生態空間修復過程中,也要充分考慮生態系統的破壞程度,據此選擇合適的生態修復措施,如針對人工干預程度較低的生態系統,可以采取自然恢復式修復措施;而針對人工干預程度較高的生態系統,應采取人工生態措施來降低生態環境污染水平,充分發揮工程修復技術在生態污染治理中的積極作用,以此恢復生態系統的平衡[6]。
(2)科學合理地改造不同類型的生態空間,不斷提升生態空間價值。在生態空間自然資源資產管理中,可以結合不同類型的生態空間特點,進行針對性改造,使得生態空間環境修復的同時,可以進一步提升生態空間的價值功能,為生態環境和經濟的協調、持續發展夯實基礎。
(3)注重生態空間的融合發展。生態空間的融合發展可以促進不同生態空間功能作用的充分發揮,繼而可以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如農業生產和生態保護的融合發展,可以在提供農業作物的同時,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質量,并持續提升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最終可以實現地區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健康持續發展。
2.3自然資源資產確權登記管理
國土空間規劃用途管制與編制工作的優化,需要正確處理好自然資產所有權和使用權的關系,將自然資源資產產權登記工作與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相結合,才能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降低對自然資源的破壞程度,為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價值最大化夯實基礎。首先,制定統一的自然資源分類標準的基礎上,調查國土空間規范編制范圍內的土地、森林等各類自然資源,并建立空間數據庫錄入這些自然資源數據信息,為后續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國土空間規劃工作優化提供信息支持。其次,加大宣傳并號召自然資源資產權利主體進行產權登記,明確自然資源資產的界址點、產權主體及客體,這要求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中開展相應的調查工作,著力劃清“四個邊界”和權利主體。在此過程中,需要仔細核查各類自然資源的類型、數量、以及權屬等,做到自然資源資產產權有其主。再者,通過規范產權主體的活動行為方式,限制其對自然資源進行違法占用和破壞,合理地開發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并積極加強自然資源修復治理工作,才能落實持續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最后,加強自然資源資產動態監督。自然資源在開發利用過程中,應加強動態監管,并建立國家到地方的自然資源發展變化監管制度。在實踐中,既要明確中央和地方的監管職責,建立上下聯動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機制,為更好地落實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工作提供支持;又要充分注重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和自然資源資產監管的相結合,充分利用現代先進技術手段的優勢,對自然資源資產進行全方位的動態監管,及時禁止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中不合規行為,確保自然資源和經濟建設協調、持續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國土空間規劃工作與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相協調是實現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而在當前經濟環境中,兩者的協調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因此,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中,有必要以國土空間為載體,充分考慮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保護等要素的同時,將其融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這要求考慮自然資源承載力和空間開發力度等要素的基礎上,對國土空間規劃進行優化,才能持續提高自然資源利用率的同時,保護好我國自然資源,從而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及經濟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自然資源部、國家文物局聯合發文要求在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中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管理[J].小城鎮建設,2021,39(04):120.
[2]寧晶.將分類指南貫穿自然資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國土空間調查、規劃、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指南(試行)》解讀[J]. 資源與人居環境,2020,(12):14-17.
[3]自然資源部:加強國土空間規劃監督管理 對新增違法違規建設“零容忍”[J].中國食品,2020,(Z2):88.
[4]龔健,李靖業,韋兆榮,王向東.面向自然資源統一管理的國土空間規劃用地分類體系及用途管制探索[J].規劃師,2020,36(10):42-49.
[5]王璐.基于自然資源管理與監督實施的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研究——以《煙臺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20,27(03):6-12.
[6]劉昌昊,向丹.關于自然資源資產管理與國土空間規劃的思考[J].中國標準化,2019,(18):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