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和智能算法的發展,推動了人工智能的出現和升級。在這一背景下,國際私法中被認為具有不確定性的最密切聯系原則,將變得具有高度的確定性。一方面,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數據劇增,人工智能的功能因而愈發強大,為法官適用該原則提供了充足的數據信息;另一方面,在智能算法的指導下該原則可操作性亦得到增強,從而提高確定性。不過,確定性的提高,不僅不會使法律適用變得僵化而有失實體正義,反而會幫助司法工作者借助大數據的統計和智能算法的衡量而找出與特定法律關系具有最密切聯系的法律,從而促進實體正義的實現。同時,這些變化將為法院法官、當事人、律師、學校等對最密切聯系原則的適用、預期和研究帶來更多便利
關鍵詞:人工智能;最密切聯系原則確定性可操作性
一、問題的提出
現如今,人們逐步進入人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可以分為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超級人工智能。其中,弱人工智能是指在特定領域內,通過數據收集與分析,在一定數字模型和算法下歸納結論并作出決策的計算機系統。它們通常只在一定范圍內完成特定的任務,例如文字識別、語音識別和圖像識別等,其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尚未達到人腦思維能力的高度。強人工智能則可以像人一樣獨立認知、思考并解決問題。根據“奇點”理論,當人工智能的思維能力超越人類思維能力的束縛時,可以創造出一個人類無法理解甚至無法控制的虛擬世界,并對現實世界造成無法預測的影響。這時候的人工智能被稱為超級人工智能。
目前的人工智能主要是弱人工智能,它只是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智能算法的基礎上,對原有計算機系統性能的進一步提升以及對原有算法的升級與創新。人工智能程序和算法的設定是人為的,所以其程序和算法的改變也必須依靠人來操作。因此,本文所討論內容限定在弱人工智能背景,即人工智能作為更為高效和智能的工具,對國際私法中最密切聯系原則適用產生的影響。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最密切聯系原則衡量因素的選擇和使用
最密切聯系原則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葉薩維尼的“法律關系本座說”,后來以此為基礎發展出不同的相關學說,如重力中心說等。這些學說都是在試圖找出與法律關系具有最密切聯系的地方及其法律,為此不同國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美國采用了合同要素分析法。該方法從“質”和“量”兩個方面對合同進行分析。大陸法系根據特征性履行來確認最密切聯系地。即要找出哪一國家或地區與合同履行具有最密切的聯系,應該根據該合同的特征來確定。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根據對合同各個要素的羅列與權衡比重中得出的。因此,不管是合同要素分析法還是特征性履行法,都離不開對法律關系的要素進行選擇和使用(或者說衡量)。
(一)衡量因素的選擇
如果說傳統法官由于人力和條件所限,無法盡可能多地羅列因素并進行綜合衡量的話,那么在人工智能時代,這個情況已經得到很大的改進。不管是計算機運算速度的提升,還是大數據的劇增,抑或是互聯網形成的世界互聯、萬物互聯的局面,都為法官或者人工智能把所有與特定法律關系有關的因素羅列出來提供了可能。因此,理論上對于人工智能的設計,我們應該選擇所有的因素,這也是不再使用“要素”而是“因素”的原因,“要素”意味著重要的因素,這已經不是“所有”的范疇了。這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大數據技術完備性的體現。但是實踐中,完備性是難以達到的,我們只能盡可能地羅列出更多的因素。盡管如此,相較于傳統的要素分析法,已經大大領先了。因為傳統的要素分析法只能在一些重要且關鍵的要素中進行綜合分析。當然,最重要的不是羅列要素的增加,而是人工智能對羅列要素的細化挖掘。
例如,在一個合同法律關系中,傳統的要素分析法,只能在以下要素中進行綜合分析:主體、客體、標的、數量、價格、履行方式(包括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合同成立地、合同生效地等。如果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法官還能羅列出,履行整個過程中的天氣和環境狀況、相同主體間以往訂立的同類合同及履行情況、同類標的物在保存和運送過程中的變化情況等因素。盡管這些因素和確定最密切聯系地的關系看起來并沒有很大的關聯,但也有一定的影響。例如,天氣對人們行為的影響是值得研究的,相關的文章有《空氣質量是否影響信用卡消費?》①《上證綜合指數天氣效應研究》②等。具體到國際私法中,合同實際履行地就可能受到天氣的實質性影響。在人工智能時代,這種精細化的研究將成為可能。面對紛繁復雜的案件和快速變化的社會,這些細節可以使法官的思路不至于局限在固化的范圍里。更為重要的是,在傳統的因素中,人工智能可以挖掘出更細化的信息。例如主體這一要素,就可以進一步提供消費記錄、受教育記錄、醫療記錄、交通路線等更為私密的信息。
(二)衡量因素的使用
盡管已經具備了大數據,但是法官或者人工智能對這些數據如何公正合理地使用還是一個問題,這有賴于法律界和科學界的跨領域合作探索。
筆者這里構思一個簡單的不成熟的算法以供參考。用字母A1,A2,A3,A4,A5,……分別表示與某個法律關系相關的所有因素,然后用不同的分值N1,N2,N3,N4,N5,……來表示不同要素所占的比重,用定量分析法,確認得到最多因素指向的前10個國家或者地區(不足10個就全部選取)。然后對不同的因素A,賦予不同的比重N,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基于其擁有的因素A獲得相應的M值,即M1,M2,M3,M4,M5,……所有M值之和最大的某個國家或地區就是與該法律關系具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這個算法最關鍵的部分,就是N值,也即對某個因素所賦予的比重。對不同的因素,賦予多大的比重,仍然是需要立法者或者設計者來衡量的。可以在設計人工智能的時候就預先設定好,就像特征履行法的預設一樣,也可以在一定限度內賦予法官自由裁量權,使其有權對N值做決定。對于法官自由裁量權的限制,英美法系的國家可以要求其遵循先例,大陸法系的國家如果要賦予法官對N值的決定權,則可以考慮把N值限定在一定區間內浮動。例如對合同履行地的N值,法官可以在X分到Y分之間賦值。
舉例而言,根據我國的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第四十一條的規定,當事人沒有選擇可以適用的法律時,法官適用履行義務最能體現該合同特征的一方當事人經常居所地法律或者其他與該合同有最密切聯系的法律。此時,一方當事人的“經常居所地”可以被人工智能系統從該方當事人的生活大數據中輕易計算出來,此時一級結果就足以確定準據法。另外,如果需要適用“其他與該合同有最密切聯系的法律”,人工智能系統也可以從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合同主體的經常居所地等因素的比重計算中得出“最密切聯系地”。
可以說,大數據技術和智能算法的結合,為最密切聯系原則提供了比較精細和具體的操作方案,提高了其可操作性。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傳統理論認為的該原則所擁有的“不具操作性的嚴重缺陷”。③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對最密切聯系原則適用的可預期性
最密切聯系原則是通過獲得靈活性、克服僵化的連接點,找到應該適用的與案件具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或地區的法律,從而實現實體正義的。因此如上所述,傳統理論認為最密切聯系原則的確定性過低,可操作性不強,因此其可預期性并不高,這會使得法律“對人的行為的指導功能喪失”。④關于可預測性的重要性,民國時期的著名法學家吳經熊在對霍姆斯大法官的法哲學做研究時,也曾說過:“從心理學的角度,法律是一門典型的關于預測的科學。它所關注的主要是人們未來的利益。人們孜孜研究案例,倒不是其中有多少樂趣,而是為了預測未來出現案件糾紛時法院會如何裁判”。⑤在人工智能時代下,最密切聯系原則的確定性和可操作性得以增強,不僅不會損害其靈活性,而是可以更準確高效地找出最應該適用的法律,促進實體正義的實現。換言之,這種確定性的增強并不是以僵化和犧牲個案實體正義為代價的。而且,由于確定性和可操作性的增強,法官、當事人和律師對于案件中最密切聯系原則適用的可預期性也得以提高。
(一)法官對最密切聯系原則適用的可預期性
在上述的大數據技術和智能算法支持下的人工智能出現后,法官將更高效、更準確地適用該原則。特別是隨著司法系統大數據庫(內部數據庫和外部數據庫)的建立與發展,杭州、北京、廣州互聯網法院的建立以及其延伸能力⑥的不斷增強,法官可進行的法律檢索將呈現出來源廣、樣本大和高精準的趨勢。由于不同法院之間的案例和判決上傳到大數據庫,法官有便利的條件進行研習。真實案例的大數據庫和智能算法可以提高法官對案件的預測能力。
(二)當事人和律師對案件的可預期性
目前,法律裁判文書網作為外部數據庫已經初具規模,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大真實案件的大數據庫并設計相關智能算法,將會使得當事人和律師對同類案件何如適用最密切聯系原則有一個較為準確的預期。目前,非官方建立和開發的法律數據庫也在不斷增加和完善,這些數據庫的檢索過程具有充分的便利性和法律資源的廣泛性,且能夠自動收集、分類并及時更新,其效用不亞于裁判法律文書網。當事人和律師可以通過購買或者免費獲得這一類人工智能服務,通過使用對比、統計和匹配等功能,提高其對特定案件的可預期性。
當事人和律師對案件的可預期性提高還源于人工智能可應用于對法官的監督。在司法系統內部,可以用人工智能對每一位法官的案件進行監督。在司法系統外部,裁判文書上網、審判過程公開等要求,可以使得公民對司法案件知情并進行監督。這類舉措可以對法官適用最密切聯系原則的自由裁量權形成限制,使其不敢恣意妄為、同案異判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當事人和律師對案件的可預期性。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來公眾對法律事件的關注度不斷上升,上述發展和要求恰恰有利于公眾對司法過程的認知度、參與度和接受度的提高。
除了給法官、當事人和律師帶來較高的可預期性之外,人工智能的發展還將為大眾生活、學術研究、市場活動等帶來最密切聯系原則適用較高的可預期性。
四、結語
社會發展的腳步不會為誰而停留片刻,人們已經逐漸步入人工智能時代,國際私法的領域也將迎來人工智能的助力。在大數據技術和智能算法的支持下,國際私法的最密切聯系原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同時實現確定性和實體正義(通常以靈活性為指標)的價值追求。換言之,該原則的不確定性和不具操作性將得以消減,其實體正義性亦將得以加強——司法正義得到確保的同時,司法效率也得到提高,這也是法律指引作用的體現。相比于西蒙尼德斯教授所主張的“20世紀的國際私法是從確定性向靈活性演變的過程”⑧,筆者認為,21世紀的國際私法,特別是最密切聯系原則,是從靈活性回歸確定性的過程。
參考文獻
[1]鄧然:《空氣質量是否影響信用卡消費?》,《金融論壇》2018年第11期,2018年4月1日.
[2]劉朋:《上證綜合指數天氣效應研究》,碩士學位論文,上海交通大學,2017年4月.
[3]姜明坤:《最密切聯系原則在我國的立法地位研究——從最密切聯系原則的特質角度切入》,碩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
[4]方杰:《“最密切聯系原則”考證》,《比較法研究》2013年第02期,2013年3月25日.
[5][美]本杰明·N.卡多佐:《法律的成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7月.
作者簡介
陳彥先(出生年月-1994年8月),性別:男,民族:漢族,籍貫:廣西貴港市,學歷:碩士單位:中央民族大學職稱:無,研究方向: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單位郵編:100081。
注釋
①鄧然:《空氣質量是否影響信用卡消費?》,《金融論壇》2018年第11期,2018年4月1日,第27頁。
②劉朋:《上證綜合指數天氣效應研究》,碩士學位論文,上海交通大學,2017年4月。
③方杰:《“最密切聯系原則”考證》,《比較法研究》2013年第02期,2013年3月25日,第1頁。
④[美]本杰明·N.卡多佐:《法律的成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7月,第15頁。
⑤同②,第56頁。
⑥此處“延伸能力”是指由于互聯網法院與銀行、網絡平臺關于大數據的合作,從而增加了其對當事人信息的獲取和掌控能力。此種能力貫穿于立案、審判、執行等一系列過程。
⑦與之對應的“同案同判”主要側重這樣一層意思:同一個案件在同一個法院的不同法官或者不同法院的不同法官審理之下,應該得出同樣的最密切聯系地法。
⑧姜明坤:《最密切聯系原則在我國的立法地位研究——從最密切聯系原則的特質角度切入》,碩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2017年5月。
中央民族大學 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