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家琛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新舊大氣環境影響評價技術,重點介紹了新舊導則對比,它不僅能夠確保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的可操作性和科學性,而且還可以對項目建設和規劃提供更好的指導。通過對新舊導則對比進行研究,以期為大氣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開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創造出最大化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關鍵詞:新舊大氣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對比
2018年7月31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HJ2.2-2018),并于2018年12月1日開始實施。與舊導則相比,新導則對其適用范圍進行了完善,細化了評價等級及評價范圍,同時在大氣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污染源調查和附錄等方面也發生了變化,下面將會對其進行一一介紹。
1.適用范圍
通過對新舊導則適用范圍進行分析得知,雖然兩者并未發生明顯改變,都可以應用于大氣環境影響評價,但是在評價因子篩選(如PM2.5和O3)、預測方法、評價范圍確定及和評價內容等方面新導則加入了規劃環評的技術要求。
2.評價等級及評價范圍
在新導則中,在評價標準中增加了地方環境質量標準及GB3095中未提及的污染物參照濃度限制附錄D,其對污染物濃度給予了明確的限定,與TJ36—79中所提及的關于居住區大氣中最高容許有害物質的濃度限值和室內空氣標準中所規定的TVOC濃度限值一致。同時在新導則中,評價等級中將D10%這個判斷參數取消了,而且與舊導則相比變得更加嚴格,當Pmax<1%時為三級評價,Pmax≥10%時為一級評價(如表1所示)。
在規定評價等級判定中,新增了如下內容:(1)超過1km隧道工程的主干路、城市快速路等城市道路項目;(2)樞紐及干線機場項目。同時,新導則中則對二次污染物評價因子(如表2)給予了綜合考慮,明確規定如果建設項目排放的SO2和NOx排放量超過了500t/a時,則需要將二次PM2.5增加至評價因子中。如果規劃項目每年排放的SO2、NOx及VOCs排放量滿足表2規定的量級時,則需要將二次PM2.5和O3增加至評價因子中。
3.大氣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
在大氣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中,與舊導則相比,新導則中對二級和三級評價未給予進一步預測與評價,而且其中的估算模式也僅給予了評價等級的判定,未給出評價結果。然而,在舊導則推薦模型基礎上,新導則又增加了一系列新的模型,如EDMS/AEDT、AUSTAL2000和區域光化學網格模型,且部分模型具備了對二次PM2.5和O3進行模擬的功能,其中區域光化學網格模型也能夠對復雜光化學反應給予模擬。由此可以發現,新導則可以提高污染物預測的精度,而且通過對復雜光化學反應、二次PM2.5和O3進行模擬也反映了國家環保部門對霧霾進行科學預測的重視和信心。在新導則中,也細化了預測和評價對象,將其分為區域規劃和建設項目預測與評價,其中又將建設項目預測與評價劃分成達標區和不達標區評價兩部分,同時在新導則中也細化了區域環境質量變化評價,反映了國家環保部門對環境空氣質量評價的重視。此外,在新導則中,對于未達標區新上建設項目的明文規定,要求其在確保環境質量濃度符合要求的同時才可以上新項目。
4.污染源調查
在大氣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污染源調查至關重要,其中一級評價項目將交通運輸移動源的調查納入到編制報告書中,并對城市主干路、快速路等新建道路污染排放量和交通流量給予了詳細調查,這些內容都是新導則中細化和完善的內容。同時,在新導則中也明確了污染源調查的數據要求與來源,增加了各污染源核算要求和按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要求從嚴確定污染物排放量,以確保項目可以順利的申領排污許可證。
5.附錄的變化
與舊導則相比,新導則附錄變得更加詳細,并對相關說明和表格要求給予了補充,其中附錄A推薦模型清單中從預測范圍、污染物性質、污染源的排放形式等方面對環境空氣質量模型給予了詳細描述。同時,在附錄B中,細化了推薦模型中參數的說明及選取,這樣不僅可以確保模型使用者準確把握參數選取要求,而且還可以確保預測結果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在新導則中,也增加了一些表格要求,如將區域空氣質量現狀評價表新增至對應空氣質量達標區判定要求中;將估算模型參數表示增加至對應估算模型選取參數中;將建設項目大氣環境影響評價自查表增添至對應建設項目大氣環境影響評價自查要求中。此外,在新導則中還進一步細化了附錄內容,以確保新導則更具實用性、準確性。
6.結束語
綜上所述,與舊導則相比,新導則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其不僅細化和完善預測模型和預測參數,而且還對大氣環境影響評價方法和內容進行了改善,從而確保大氣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結果更加嚴謹和科學,為后續相關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鄭燚.新舊大氣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對比分析[J].智能城市,2018, 5(24):64-65.
[2]溫新龍,沈競,姚琳.《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修訂內容與對比分析[J].氣象與減災研究,2019,11(3):138-139.
南京大學環境規劃設計研究院集團股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