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運動訓練中或是健身領域中,超量恢復原理備受廣泛應用,同時超量恢復也被稱為超量代償。超量恢復是在運動過程中及運動以后,人體機能在休息過程中,機體能量物質損耗與恢復過程的一種恢復學說,它是由外國雅姆波斯卡婭提出來的,文章就運動訓練中的超量恢復現象與超量恢復原理的相關問題實施一定簡析。
關鍵詞:運動訓練;超量恢復簡介;超量恢復現象;超量恢復原理
超量恢復訓練原理是因超量恢復現象而提出的,鑒于它和大家的常識相宜,特別容易被接受,同時在各個學校競技體育運動訓練與體育教學層面產生了巨大影響。為了防止犯經驗主義錯誤,特別有必要對超量恢復現象做出細化分析,對超量恢復訓練原理做出詳盡審視。
一、有關超量恢復的簡介
在運動訓練中,超量恢復是運動訓練過后呈現的一種效應。當運動訓練人員通過較高強度的訓練刺激肌肉后,運動訓練人員機體的肌肉便會呈現一些疲勞狀況,這時機體的性能會隨之降低,但利用一定時間進行休息,運動訓練人員的肌肉在機能層面會逐步恢復到之前的狀態,同時會伴隨時間的流逝,運動訓練人員肌肉在機能強度層面還會超出之前水準。該現象便是超量恢復現象,但出現超量恢復現象過后,再利用一段時間休息,運動訓練人員肌肉強度又會逐漸降至之前機體水準。那么我們能夠直觀看出人體機能在運動時會分成四個階段。首要階段,運動訓練人員在運動訓練期間,運動訓練人員機體能力還是會降低;其次階段,在訓練人員休息過程中,他們體內的器官及肌肉等功能開始慢慢恢復,同時會達到之前水準;第三階段,當我們持續休息時會發覺,人體各個器官與肌肉功能會取得一定限度上的提高,超出原有水準;最后一個階段,當繼續休息時,人體機能水平又會下降,最終呈現至原有水準[1]。另外,在超量恢復過程中,每個階段出現的時間及恢復程度均是不固定的,這需取決于運動訓練人員的運動量,這便是對超量恢復的簡介。
二、超量恢復現象與超量恢復原理
(一)超量恢復現象及特點
超量恢復現象是能源物質恢復與消耗有機融合的過程,它分為三個階段,首要階段,消耗大于恢復,能源物質降低,人體機能下降;其次階段,消耗小于恢復,能源物質增強,人體機能提高到原來水準;最后階段,該階段也叫做超量恢復階段,能源物質繼續增強,人體機能繼續上升,超出原來水準,但持續一段時間后會恢復到原來水準。那么超量恢復現象的特點便是能源物質與運動負荷成正比,運動負荷大能源物質消耗的就越多,超量恢復效果也就越顯著,但出現時間較晚,反之則反。
(二)超量恢復訓練原理及內容
超量恢復訓練原理是經過直觀認識超量恢復現象提出來的,超量恢復訓練原理認為,倘若儲備的能源物質超出原來水準是可以提升人體機能的。所以,在超量恢復階段實施運動訓練就會讓人體機能獲取顯著提升,效果也會最好。而超量恢復訓練原理的內容,是在運動訓練課間的間歇時間既不能過長也不能過短,若過長會讓訓練產生的最佳效益消失,過短會致使疲勞積累,產生訓練過度。假如運動訓練課的開始正好處于超量恢復階段,則機能的提升效果最好[2]。縱使我們分析了對超量恢復訓練原理的認識和推斷,不管在經驗上還是理論上,看似理所應當、合乎常理,但我們應該注意的是,不管是在運動過程中還是人體系統層面上,它們均是繁瑣的,需要正確認識人體機能和運動訓練之間的關系,不要將直觀現象看成內在實質。
三、對運動訓練超量恢復原理的細化認識
人體在做綜合運動訓練期間,人體機能水平的逐步提升,是以人體承受某項運動負荷的增強刺激后所出現的適應過程為基礎單位,利用逐步增加運動負荷刺激和適應所形成的累加效果而呈現的。在人體承受某項運動負荷的增加刺激與適應期間,人體機能對物質的恢復與消耗流程所達到的平衡結果,決定運動訓練的持久性與運動水平的提升。所以,唯有深化理解人體機能承受某項運動負荷增加刺激的機體損耗和恢復復原理,方可認識人體在運動訓練期間的超量恢復特點。
(一)人體機能適應某項運動負荷刺激后的超量恢復原理
訓練人員在運動訓練過程中,人體機能承受超出原來運動負荷刺激,讓人體機能對物質的消耗必然超出原來承受運動負荷刺激的能力,增加人體運動疲勞程度,隨之人體系統機能與各器官機能的下降程度同時增加。運動過后到人體機能產生適應為止,身體機能對物質的恢復流程占優勢,讓身體機能先恢復至本來水準,而后持續恢復至承受超出原來運動負荷刺激的恢復能力,呈現出人體機能對超出原來運動負荷刺激的運動量與強度及神經特點的適應。當人體機能恢復至承受超出本來運動負荷的恢復水準后,人體機能現有恢復水準和原來水準之差為運動訓練的超量恢復。
鑒于運動者人體機能在承受超出原來運動負荷刺激的隔日恢復時間內,人體機能不能全面恢復至適應水準。故此,一定要通過調節訓練與休息相融合方式實施,讓恢復流程的累加效應占據優勢,在人體機能完全恢復后,方可實施下次超原運動負荷刺激訓練。所以,在運動訓練過程中,運動負荷增大的安排通常利用大、中、小的組合循環模式實施的。故此,運動訓練的超量負荷現象和超量恢復規律有實質性的差別[3]。此外,人體機能承受超原運動負荷刺激的程度是有定數的。倘若人體機能承受運動負荷刺激的強度或運動量達到引發人體機能出現保護性抑制程度時,人體機能承受此種超負荷刺激后是不能出現超量恢復的。
(二)周期性訓練期間超量恢復的主要特點
周期性訓練期間超量恢復原理,講的是人體機能適應逐步增加的運動負荷刺激后,所形成的逐步超出原來恢復水準的累加效果。人體機能在逐個周期訓練過程中,人體所承受的運動負荷特點包含:負荷量會從緩慢上漲變成緩慢降低;負荷強度會從緩慢遞增變成迅速遞增,在達到定點值時會呈快速下降趨勢。這就表明人體機能在周期訓練期間,人體機能所承受的運動負荷刺激時間是從長到短的變化流程;人體機能所承受的運動負荷刺激強度是從小至大的遞增流程。與此同時,由訓練人員在前后周期或年度周期訓練的同一時段所承受的運動負荷狀況得知,后一年度周期或后一周期的同一時段所承受運動負荷會比前一年度周期同類狀況較大。故此,機體在周期訓練過程中,人體機能所承受運動負荷刺激呈逐步增加的特點。所以,機體在周期訓練期間,為了有效確保人體機能所承受運動負荷刺激的逐步增加與人體機能的逐步提升,人體機能承受逐步增強的運動負荷刺激,務必要遵循加大到適應到再加大到再適應的循環節奏實施,讓人體機能對能源物質的最大消耗獲得超量恢復后,方可承受新的最大運動負荷刺激訓練,取得新的超量恢復與新的機能提升[4]。所以,機體在逐個周期訓練期間,人體機能水平的逐步提升是利用承受逐步增強的各項運動負荷刺激,讓人體機能逐步產生適應所形成的遞增超量恢復累加而實現的。
結束語
總之,超量恢復訓練原理依然用在引導訓練實踐過程中,這其中一定有它存在的緣故,有其在某些運動訓練中超量恢復訓練原理適應的范疇,我們唯有切實掌握并理解超量恢復訓練原理,方可較好的將其運用于各項運動實訓過程中。并且近年來,所提出某些恢復性訓練原理也是基于超量恢復訓練原理基礎上通過實訓運用后產生的新原理,同時也是超量恢復訓練原理的延伸與補充。所以,在運動訓練實踐過程中,唯有訓練人員、老師、教練等切實掌握超量恢復訓練原理相關認知,方可較好運用在實訓過程中,較好的為運動訓練人員所服務。
參考文獻
[1]李雪嬌,張憲亮.有關超量恢復理論的辯與疑[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 2019.33(3):74-78.
[2]李培源.運動訓練理論發展歷程審視[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18):74 -75.
[3]仇乃民.復雜性科學視角下運動訓練超量恢復原理的重新解讀[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8.34(4).
[4]閆升.青少年排球運動員技術訓練與提高方案[J].湖北體育科技,2019. 38(12):1099-1101.
作者簡介
王梓涵(1997-05),男,漢族,四川省德陽,碩士,國家一級運動員,研究方向:足球專項。
成都體育學院 6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