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婷 張心怡 郭名臣
摘要:審計重要性和審計風險是現代審計理論中的兩個核心概念,對它們的判斷和運用貫穿于整個審計過程中。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審計重要性和審計風險,本文首先闡述了審計重要性和審計風險這兩個基本概念,然后對于審計重要性和審計風險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并接著說明了產生審計風險的主要因素以及方法措施。
關鍵詞:審計重要性;審計風險;影響因素;防范措施;兩者關系
緒論
在上個世紀60年代,中國社會發展遇到了快速發展的瓶頸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遭到了一定的限制。從而要求現代審計理論和審計職業界要求在審計工作既要注重提高審計質量和效率,同時也要注意規避審計風險。那么注冊會計師在審計工作中應當應用審計重要性,充分考慮審計風險并確定合理的重要性水平。
一、審計重要性及審計風險的基本概念
(一)審計重要性的概念及意義
審計重要性是指合理預期一項錯報單獨或者匯總起來可能影響財務報表使用者做出的經濟決策,重要性取決于在具體環境下對錯報金額和性質的判斷。因此,注冊會計師應從數量和性質兩方面考慮合理確定重要性水平。
審計重要性的意義表現在:①有利于防范審計風險。②有利于提高審計效率。③有利于降低審計成本。
(二)審計風險的概念及意義
所謂審計風險是指會計報表有在重大錯誤或漏報,而注冊會計師審計后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近年來,全球資本市場動蕩,國內外一些公司嚴重舞弊事件數不見鮮,提供審計服務的會計師事務所也牽連其內,所以提高注冊會計師職業判斷能力,對提高審計質量的意義重大。
二、影響審計重要性的因素
(一)主體因素
主體因素主要是指由審計人員擁有的并帶到工作中去的影響重要性判斷的個人特征,通常包括審計人員的心理特征、思維方式、審計經驗和職業道德。
心理特征:在重要性判斷研究中所說的性格主要指審計人員對待風險的態度。
思維方式:歷史經驗的暗示、類比思維傾向、受主觀預期引導都會審計人員在做判斷時,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陷入種種思維定式,導致重要性水平的確定發生嚴重偏差。
經驗:審計重要性判斷是一項專業性比較強的工作,審計人員從事此項工作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這種專業知識主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通過教育方式獲取的一般知識;一類是審計人員直接通過審計實踐形成的具體知識。
職業道德:在很多審計失敗案例中,失敗的原因并不是因為審計人員能力不足,而是由于審計人員喪失職業道德。
(二)客體因素
客體因素又稱任務因素,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被審計單位總體具有的影響重要性判斷的特點,如行業特點、企業會計報表主要使用者等等;另一方面是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具有的在進行重要性判斷時必須要考慮的財務特征。
(三)環境因素
重要性的環境因素是指與審計重要性判斷有關的審計判斷主體、審計判斷客體之外的所有因素,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會計師事務所的影響因素,稱之為內部環境因素,包括會計師事務所的文化;另一類是整個審計行業所處的宏觀環境因素,稱之為外部環境因素。
三、形成審計風險的主要因素
(一)審計人員的精力和能力的局限性
近幾年以來大眾對于審計意見依賴的程度變得愈來愈高,然而在審計的過程當中,許多方面是一定要由審計工作人員做出專業性的判斷,由于審計工作人員審計的經驗與能力缺乏,導致審計很難達到社會的所有期望,這就難以避免地會在審計的過程當中表達出并不恰當的具體審計意見,進而產生審計的風險。
(二)審計人員沒能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
審計準則強調審計工作人員在審計的過程當中定要保持必須具備的職業謹慎心理,開展比較合理的專業性判斷。但是每個審計工作人員的綜合性素質存在著差別,這將會帶來一定的審計風險。
(三)審計人員的工作失誤
審計工作人員的經驗存在著高低之分,審計方法駕馭的能力也有強弱的區別,審計工作人員的差錯與失誤有的時候難以避免。
(四)審計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現代審計理論是建立于企業內部的控制機制健全的基礎上的抽樣化審計,依據的是成本效益緊密結合的基本原則,然而這兩者就是允許審計風險少量存在的。
四、審計風險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健全審計法律環境
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審計工作也面臨著諸多新的課題和新的任務。鑒于這一點,不僅要具備健全而有效的審計準則與法律制度,還要繼續制定與不斷完善我國的審計法律、規范。使得審計工作切實做到有法可依和有章可循。
(二)進一步轉變觀念、強化風險意識
審計工作人員必須要從思想觀念上全面了解審計的風險并且要重視審計的風險,沖破傳統審計思想的約束,在設計業務實際執行的過程中:積極尋求有效的方法與措施來控制審計的風險。
(三)提高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應對審計風險的實際能力
我國各級審計部門都應該建立起責任過錯的追究制度,旨在不斷強化審計機關和審計工作人員的責任心,盡全力將審計的風險降到希望值以內。定期對審計工作人員予以培訓,教育他們要嚴格地遵守我國審計法,培養審計人員對知識加以不斷的更新,提高判斷、分析和預測經濟活動的基本能力。
(四)建立良好的內部運行機制,完善內部質量控制制度
我國各級審計部門與相關的審計主體都一定要在嚴謹,獨立、公正、客觀、廉潔和保密的原則之下建立起自律性的基本運行制度,與此同時還一定要按照成本效益的基本原則建立起質量控制機制,以期能夠為遵循專業化標準給予合理的保證。
五、審計重要性和審計風險的關系分析
(一)審計風險與審計重要性之間是反向關系,即評估審計風險越高,所確定的重要性水平就越低,這樣才能保證終極審計風險在一定水平內。反之,評估審計風險越低,重要性水平越高,這樣可以節約審計成本。
(二)兩者之間關系的指導意義
注冊會計師一定要能夠站在會計報表的使審計重要性的實際水平,與此同時還必須兼顧到成本效益的實務性操作,借助于審計實施的程序增加,正確修訂出實質性測試的性質、時間和基本范圍,進而逐漸降低檢查的風險和審計的風險。
六、結論
重要性和審計風險是審計領域都十分重要的概念,重要性判斷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審計的效率和效果。重要性水平與審計風險的關系更是注冊會計師進行審計的關鍵。因此,注冊會計師在評價審計結果時,應注意將計劃重要性水平調整為合理的評價重要性水平。
參考文獻
[1]謝盛紋.關于審計重要性的一點思考[J].四川會計,2005,08:6-7.
[2]楊榮美.對審計重要性的再認識[J].財會研究,2002,09:10-11.
[3]段興民主編.審計重要性水平[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40-41.
[4]劉金雪.審計重要性與審計風險的關系研究[J].當代經濟,2012,06:144-145.
[5]胡春元.審計風險研究[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23-24.
[6]趙全文.審計風險的成因分析及防范措施[N].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5.
臨沂大學商學院 27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