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思然
摘要: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法具備了自己獨有的概念、邏輯和體系。在法學理論中,法的作用是指對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所產生的影響,是國家權力與意志的實現。本文主要對法的規范作用、法的社會作用以及法在社會中作用的局限性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法學理論;法的作用
馬克思說:“法的關系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于物質的生活關系。”“法律是肯定的、明確的、普遍的規范。”人類總期望社會能持久地處于良性發展狀況,法律能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
一、法學理論中法的規范作用
法的規范作用是指法作為行為規范,對人們的意志、行為發生的直接影響,對人的行為所起到的保障和約束作用。這是從法是一種調整人們行為的規范,即從法的特征角度來解釋法的作用。根據法的規范作用的不同對象,即不同的行為,規范作用可以大體上被概括為指引作用、評價作用、預測作用、教育作用和強制作用。
第一,法的指引作用,法在人們的社會關系中,對人們的行為起到導向、引路的作用。法律規范通過配置人們在法律上的權利義務以及規定違反法律規定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設定人們的行為模式,引導人們在法所許可的范圍內開展活動,從而把社會主體的活動引入可調控的、有利于社會穩定的社會秩序之中。法的指引作用是一種規范指引,指引對象是每一個個體。
第二,法的評價作用,即法作為人們對他人行為的評價標準而起的作用。其作用對象是他人的行為。法為我們評價他人的行為提供了一種規范的準則,這種準則是明確的、具體的。法的評價作用的特點在于,它是用法的規范性、統一性、普遍性、強制性和綜合性的標準來評判人們的行為的,其標準和核心是合法與否。法的評價作用的形式主要有專門評價和社會評價。
第三,法的預測作用。法的預測作用是指人們根據法可以預先估計人們相互間將怎樣行為以及行為的后果等,從而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合理的安排。預測作用的對象是人們的相互行為,比如合同雙方當事人根據合同法分別進行的預測,同樣可以預測國家機關、社會輿論將對社會及他人產生的影響。
第四,教育作用。法的教育作用是指通過法的實施,使法對一般人的行為產生影響。這種作用的對象是一般人的行為。法的教育作用是通過正反兩個方面來實現的。一方面,通過對違法行為人實施制裁,對包括違法者本人在內的一般人均起到警示和警戒的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對合法行為加以保護、贊許或獎勵,對一般人的行為起到表率、示范作用。
第五,法的強制作用,即法可以用來制裁、強制、約束違法犯罪行為。這種作用的對象是違法犯罪者的行為。法的強制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種重要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證。如果沒有強制作用,法的指引作用就會降低、評價作用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意義,預測作用就會產生疑問,教育作用的實效就會受到影響。強制作用的目的在于實現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確保法的應有權威和尊嚴,維護正義,建立、維護和發展良性的社會秩序。
二、法學理論中法的社會作用
法的社會作用是指法的社會、政治功能,即法作為社會關系的調整器,服務于一定的社會政治目的、目標,承擔著一定的社會政治使命,形成、維護、實現一定的社會秩序。這是從法是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是為維護經濟基礎和發展生產力服務的,即從法的本質和目的這一角度來解釋法的作用。
首先,維護階級統治的作用。依照法的階級分析觀點,調整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關系,是法的社會作用的重要表現。統治階級用法律在經濟上確認和維護自己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在政治上維護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政治統治,在思想意識形態上維護有利于統治階級的思想、道德和意識形態。法維護的是統治階級整體的長遠的利益,統治階級中個別成員違背統治階級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的行為,都會受到法的制裁。
其次,執行社會公共事務的作用。階級對立社會的法,除了維護階級統治這一核心作用外,還具有執行各種社會公共事務的作用。一些維護人類基本生活環境的法律,有關安全生產、推到科技法制的法律,對相關技術規范的法律以及一些關于文化事務的法律,維護的不僅僅是階級統治的利益,更大的維護著集體的利益,整個社會的利益。因此,法在執行社會公共事務上的作用表現在:維護人類社會的基本生活條件,包括維護最低限度的社會治安,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人身安全,保障食品衛生、生態平衡、交通安全,等等。
三、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在法制建設逐步完善,人們法律意識、法律觀念逐步提高的背景下,產生了法律萬能論。這種觀點將法律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應當認識到,法律萬能論是一種錯誤的觀點。馬克思主義的法學理論告訴人們,法律都不是萬能的,它只是調節社會的一種手段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法律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可以調節社會秩序,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可以維護統治階級的政治統治等等,這些都是法律值得充分肯定的作用。但在看到法律作用和效力的同時也必須看到法律作用的局限性,破除法律萬能論的迷信觀念。
法的制定和實施要受到人的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如龐德在論法律的局限性時,指出“:法律必須依靠某種外部手段來使其機器運轉,因為法律規則是不能自動執行的。”馬克思也曾經指出:“法律是普遍的,應當根據法律來確定的案件是單一的。要把單一的現象歸結為普遍的現象就需要判斷,判斷還不是最后肯定。要運用法律就需要法官。如果法律可以自動運用,那么法官也就是多余的了”。正是由于法律的制定和實施是由人來進行的,使得法律在社會中運行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如果沒有高素質的立法者,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法律。即使是制定得很好的法律,也需要有合適的人正確地執行和適用,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
可見,法總是十分依賴其外部條件,其作用總是容易受到社會因素的制約。主要因素有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執法機關的工作狀況、各級領導干部及普通公民的法律觀、傳統法律文化,等等。
參考文獻
[1]張文顯;法理學[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萬曉.法律萬能論芻議[J].法制與社會,2015(05):1-2.
[4]付燚.試論法律的作用[J].才智,2012(31):6.
西北政法大學 法律碩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