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金格
摘要:起源于羅馬法的取得時效制度,被近現代民法廠泛繼受的根本原因在于取得時效制度的功能。維護占有和權利合一的秩序、彌補交易無效瑕疵、權利證明是不同時代共有的社會需求。對取得時效制度構成要件的加減是一國繼受取得時效時的自由,在這個增減的過程中,重要的不是技術因素,而是價值判斷。善意取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取得時效的功能,不過其程度還沒有達到廢棄取得時效的境地。取得時效制度是民事法律制度的一種,是現代西方大陸法系國家民法典的重要組成部分,英美法系國家也有類似的制度規定,本文主要論述西方大陸法系國家的取得時效制度,以及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羅馬法;取得時大陸法系
一、羅馬法中的取得時效
羅馬法不是某一個立法文獻的名稱,而是羅馬奴隸制國家整個歷史時期法律的總稱,其時間跨度是從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7世紀中葉。在這一千多年中,羅馬國家從共和國進人帝國,其法律規則也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變化而變化,這是羅馬法的一個特點。羅馬法是大陸法系的源頭,對英美法系也有很大的影響。與羅馬帝國的武力和基督教相比,羅馬法對世界的征服“最為持久”。
(一)羅馬法關于取得時效制度的具體規則
1.古代法時期這個時期,取得時效的特點是其構成要件不要求善意?!妒矸ā返?表第3條規定:“土地為2年時效,其他物件為1年時效。”其主要特點是取得時效僅適用于羅馬市民,并對可以適用取得時效的物進行限制,不要求占有人的善意和正當名義,時效完成的法律后果是占有人可以保留占有物,但是否就取得了占有物的所有權,存有爭議。周相先生主張在此階段,取得時效的完成僅僅使占有人取得實質上而非市民法士的所有權,這種所有權可以對抗所有人的追奪,在時效完成后可以對侵占其物者主張還所有物之訴。①
2.優帝時期整個帝國采用了統一的時效取得制度:動產的取得時效為3年;不動產的取得時效,當事人在同一行省的,為10年,不在同一行省的,為20年。占有人必須有合法原因和善意,法律效果是占有人均取得市民法上的所有權。②優帝于公元528年還規定了30年的最長時效,即使對于遺失物、失竊物,只要占有物的前手不是用暴力取得占有,善意占有人即使不具有正當原因也可以憑占有取得所有權。
(二)羅馬法取得時效制度的背后價值
取得時效允許通過持續、公開、和平的占有取得所有權。從表面上看,它表現為對在所有權上睡眠的權利人一種懲罰,與民法保護私有財產的宗旨相違。取得時效制度允許占有人無償地“剝奪”他人所有權,其背后肯定有一個比保護個人財產權更高的利益考量。占有人的取得也表現為有償取得,這一點在取得時效發揮“彌補交易形式主義的瑕疵”的功能時表現得尤為明顯。
從學者的論述看,支撐羅馬法取得時效制度的背后價值主要有:
1.調節所有人和需要人之間的矛盾,平衡有余與不足,鼓勵使用他人廢置之物,以使物盡其用。伴隨羅馬帝國擴張史的,是流血、動亂和不斷增長的物資需求。對物尤其是土地的充分利用,是經濟恢復的根本,是戰爭得以繼續的基礎,從某種程度上說,戰爭是取得時效的催生婆。另外,通過使占有人取得所有權,取得時效使“權利的缺陷不斷得到糾正,而暫時脫離的所有權又可以在盡可能短的阻礙之后重新迅速地結合起來”。
2.補救形式主義造成的所有權取得方面的缺陷。
羅馬法分為市民法和萬民法,市民法只適用于羅馬市民,按照市民法,要式物的移轉必須采取要式買賣或擬訴棄權的法定形式,萬民法則承認非要式契約也能引起物權的轉移。如果羅馬市民采取了萬民法的轉讓方式進行交易,交易無效,但是受讓人可以憑借取得時效制度取得羅馬市民法上的所有權。隨著3世紀的危機,要式買賣和擬訴棄權的形式主義買賣方式已被廢棄,“讓渡,這種特別簡單和容易的方式,在優士丁尼法中似乎變成了使用任何物品的一般轉讓方式”。形式主義買賣方式的衰落導致了取得時效活動范圍的縮減。
3.一種便利證明所有權之不可缺少的手段。
在登記缺乏的時代,所有權的證明是一個十分困難的事情,于是占有尤其是一定時間持續的占有便成為所有權當然的證明手段,而且這種公設也和實際情況基本符合?!昂苊黠@,在人間找不到任何歷史記載,證明對一種(占有)資格的探究,必須要追溯到最先的占有者和他的獲得行動。如果要維持一個到現在尚不為人們所知的人作為所有者,而且它的占有行為至少已經被中斷了(不論這是否處于他自己的過錯),他仍然能夠在任何時候重新獲得該物,這便與法律上的實踐理性的公設相矛盾,因為這樣一來,就使得一切所有權都成為不肯定的了”。不過,證明權利的功能似乎是取得時效制度的反射功能,不是取得時效制度的直接功能。
二、法德兩國的取得時效制度
(一)法國《民法典》關于取得時效的具體規則
法國《民法典》是在拿破侖關注和支持下完成的一部民法典,這部法典被拿破侖稱之為“我的法典”,“不會被任何東西摧毀”,“永遠存在”,它是一部解放人而不是束縛人、奴役人的法典。這部法典針對的社會現實是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的初級階段,它的制定現了社會現實與以社會現實形態為基礎的法律完全重合。法國《民法典》繼受了羅馬法中的取得時效制度,并做出了一定程度的修改:
(1)取得時效的適用客體僅限于不動產。
(2)在期間計算上,視所有人的居住情形而定。所涉不動產的所有人居住在該不動產所在地的王國法院(上訴法院)管轄區內,經過10年;居住在上述管轄區之外的,經過20年;占有人在管轄區內外分別居住的,分別計算,即以區內居住的時間為標準,區內居住的時間按實際發生的計算,區外居住的時間2年折合1年。
(3)強調善意占有,惡意不適用取得時效。善意的確定在立法技術上繼受了羅馬法采取推定主義,即主張占有人之占有系惡意者負舉證責任。占有人善意的時間點,以取得財產之時為界定點。對于時效制度,在訴訟中采取當事人申請主義,法官不得在審判中依職權援引時效。
(4)取得時效的構成要件中強調“正當權利證書”的作用。正當權利證書是指轉讓不動產所有權的法律行為,如買賣、贈與、特定財產的遺贈、互易、股東投資等。這個證書必須客觀存在,且除了出讓人缺乏所有權之外,不具有任何無效原因。證書本身因形式瑕疵、偽造等原因無效的,不適用取得時效。因缺乏行為能力導致的行為無效,則不影響證書本身的正當性。
(二)德國《民法典》中的取得時效
1900年生效的德國《民法典》的問世比法國《民法典》晚了幾乎整整一個世紀。資本主義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向壟斷階段過渡。不過,《德國民法典》并不是一部革命性的法典,“其目的不在于消滅舊法而代之以新的法律制度,相反,在于按那些從德國法律制度的歷史研究中所得出的德國法原則加以編纂。德國人努力通過對德國法材料的科學研究來尋找德國法的基本原則”。在具體內容方面,也體現出了自己的特點。
(1)在客體上,主要限于動產,不動產唯認登記取得時效。
(2)動產占有人的善意。惡意的占有人不能憑借取得時效制度獲取所有權只取“曲線救國”,借助30年消滅時效,消滅所有人的返還請求權,來保有對物的占有,從實質上享有所有權。不過,消滅時效完成產生的抗辯權只能阻斷所有人的請求,維持物的占有,其本身不是取得所有權的原因。對于不動產所有權的登記時效取得,則不要求占有人的善意,在此,法律的要求僅僅是:占有人被作為土地所有人登記且存在了30年;自主占有土地。善意被忽略。
(3)10年期間經過。
(4)在權利對象上,不限于所有權,占有型他物權也可以時效取得。
(5)盜贓物和遺失物均可以通過時效取得。
注釋
①周相:《羅馬法原理》,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第347頁。
②[意]彼得羅·彭梵得:《羅馬法教科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221頁。
西北政法大學 法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