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
摘要:在現代社會,合同解除制度已成為合同法的一項基本制度。合同解除是指合同有效成立以后,當具備法定或約定的解除條件時,因一方當事人行使解除權而使合同關系溯及地或僅向將來消滅的單方法律行為。買賣雙方間訂立的合同由于訂約雙方之間緣于法定的、當事人約定的原因,或者意外情況的出現,繼續履行徒勞無益,解除合同使合同權利義務得以終止,但合同解除往往同時衍生合同當事人實際權利義務的失衡的問題,合同解除制度便是平復這種失衡狀態的法律制度。本文就合同解除的相關概念及合同解除的成立條件、等方面進行一個較為明確和詳細的闡述。
關鍵字:合同解除;合同撤銷;成立要件;法律效力
一、合同解除的概念
合同解除,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后,由于法定事由的出現或因當事人的意志而終止合同效力的行為。[1]
從不同的角度對合同解除概念的解釋也有差異,從作為一種合同法律制度角度講,合同解除是提前終止合同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的一種情形。從作為當事人享有的權利角度講,合同解除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以后,當解除的條件具備時,因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的意思表示,使合同關系自始或僅向將來消滅的行為。而從法院和仲裁機構享有合同解除權的角度來講,合同解除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以后,履行完畢以前,因發生重大情況變化,致使繼續履行合同很困難,若履行則顯失公平,根據一方當事人的請求,裁判機關裁判解除合同使其消滅的現象。
二、合同解除的類型
合同解除的情況比較復雜,所需條件、所經程序和所生效力不盡一致。為了便于掌握和研究,也為了進一步完善我國合同法上的解除制度,有必要將合同解除類型化。
1.單方解除,是指解除權人行使解除權將合同解除的行為。它不必經過對方當事人的同意,只要解除權人將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直接通知對方,或經過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向對方主張,即可發生合同解除的效果。
2.協商解除,指合同履行過程中,當事人經協商一致同意解除合同。根據合同自愿原則,當事人在法律規定范圍內享有自愿解除合同的權利。協商解除是雙方的法律行為,應當遵循合同訂立的程序,即雙方當事人應當對解除合同意思表示一致,協議未達成之前,原合同仍然有效。如果協商解除違反了法律規定的合同有效成立的條件,解除合同的協議不能發生法律效力,原有的合同仍要履行。
3.約定解除,指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合同履行過程中出現某種情況,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可以解除合同。我國《合同法》第93條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解除合同的條件,解除合同的條件成立時,解除權人可以解除合同。[2]”當事人可以在訂立合同中約定,也可以在履行合同的過程中約定,可以約定一方享有解除合同的權利,也可以約定雙方享有解除合同的權利,當解除合同的條件出現時,享有解除權的當事人可以行使解除權解除合同,而不必再與對方當事人協商。
4.法定解除,是指在履行合同過程中出現法定解除合同情形,當事人有權解除合同。合同法定解除根本上是非違約方的一種救濟措施,是法律賦予非違約方在對方違約的情況下保護自身利益的手段。我國《合同法》第94條規定了法定解除的條件,當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解除合同:(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2)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義務;(3)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的;(4)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5)法律規定的其它情形。[2]
三、合同解除的成立要件
1.因協議解除的合同是當事人雙方協商一致,是將原合同加以解除的協議一致,也就是在雙方之間又重新成立了一個合同,其內容主要是把原來的合同廢棄,使基于原合同發生的債權債務歸于消滅。
2.因約定解除的合同是當事人雙方在合同中約定的或在其后另定的合同中約定的解除權產生的條件。只要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任何會產生解除權的條件。
3.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的目的。所謂的不可抗力,是指是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不可抗力事件的發生,由于不是當事人的過失造成的,對履行合同的影響可能有大有小,對于完全可以通過延期履行合同從而實現合同的目的,不必行使法定解除權,因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目的完全不能實現時,當事人可根據情況行使法定解除權解除合同。
4.因預期違約行使解除權。預期違約將不履行主債務的,在大陸法系中稱為拒絕履行。預期違約構成了對債權人期待債權的侵害,同時構成了對合同紀律的破壞,而且還將影響交易的正常進行,因此,法律除規定毀約承擔責任外,還賦予了非違約方法律救濟的權利。從拒絕履行的形式來看,預期違約分兩種:明示毀約和默示毀約。明示毀約是指在合同履行期屆滿,一方當事人無正當理由明確表示將不履行其合同義務;默示毀約兩是指在履行期限屆滿前,一方當事人以自己的行為表明將不履行合同義務。從拒絕履行的時間來看,它又可分為兩種:一種為履行期限屆滿的履行拒絕,此時根據債權人的選擇,債務人須負強制履行責任或損害賠償責任;另一種為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的履行拒絕,即合同一方當事人在履行期屆滿以前明確表示或以自己行為表明不履行債務,此時合同另一方當事人不必坐等履行期限的屆滿,可以直接解除合同,經避免不必要的浪費。我國舊合同法并不承認履行期限屆滿以前的履行拒絕的解除權,新《合同法》第94條第2款對此作了規定,無疑是一種進步。
5.因履行遲延解除合同。它屬于時間不合格,它使合同債權不能及時得到滿足,造成對合同債權的消極侵害。履行遲延須滿足以下要件:⑴履行是可能的,否則不存在履行的問題;⑵在履行期限屆滿后,債務人沒有履行債務,這里的沒有履行債務不包括不適當履行,否則就構成不完全履行,而非履行遲延了;⑶遲延履行無正當理由。若當事人有正當理由發生履行遲延,對方當事人應給予債務人合理的寬期限,如果在寬期限內,債務人仍未履行其主債務時,就已表明債務人是有嚴重的過錯,因此法律賦予債權人于此情形下享有解除合同的權利。因履行遲延解除合同,以合同有無期限利益而有所不同。如出租婚紗的人于婚禮后交付新婚紗,此時合同債權人可解除合同。[3]
6.因不完全履行解除合同。它是指當事人一方雖為履行,但沒按合同債務的內容履行。當事人在履行期限屆滿前,實施補足或改正行為,使履行達到了合同要求的,應視為已完全履行合同,雖然經過補足或改正,但已超過履行期限的,應付履行遲延的責任,已超過履行期限,且補正不可能的,應付不履行責任。
7.因法律規定的其他解除情形解除合同。是指上述四種情況之外的其他原因,在法律規定的情形下可以作為合同解除的條件。之所以這樣是由于以上四項內容并沒有窮盡所有的法定解除情形,以起到補充作用。
無論哪種解除權的行使都必須以通知要件,對方當事人有提出異議的權利,對合同的解除有異議的,可請求法院或仲裁機構確認合同能否解除。此外,合同法還規定了解除權行使的特別程序,即批準和登記,凡是合同生效必須辦理特別手續的,合同解除也應辦理特別手續,常見的標的物比較特殊的合同,如房屋、土地使用權等,解除權人應到原辦理合同登記的批準的部門辦理解除手續,否則不發生解除效力。
四、合同解除與有關制度的區別
1.合同解除與合同終止的區分
合同解除與合同終止的區分,在各國立法上存在不同的看法。我國合涉外經濟合同法第31條規定了終止的概念,依據該規定合同終止等同于合同解除。但二者仍然有區別:
(1)法律效力不同。合同終止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不能產生恢復原狀的法律后果;而合同解除使合同關系發生既往消滅的效力,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因而對已履行的合同將產生恢復原狀的后果。
(2)權利專屬不同。合同終止權為非專屬權,可隨債權或債務一同移轉第三人;而解除權為專屬于債權人的權利,除可隨同債權債務概括移轉外,不得因單純的債權讓與或債務承擔而移轉給第三人。
(3)適用范圍不同。合同解除只適用于違約的場合,而合同終止主要適用于非違約情況。合同解除是對違約的一種補救措施,也是對違約方的一種制裁,是一種特殊的合同責任,因而合同解除只適用于違約的場合。
2.合同解除與合同撤銷
解除與撤銷雖然都是合同消滅的制度,但兩者并不相同:
(1)從適用范圍來看,撤銷的適用范圍比較廣泛,不僅適用于欠缺有效要見的合同領域,而且適用于有瑕疵的意思表示及民事行為場合;而解除僅僅適用于有效成立的合同提前消滅的情況
(2)從發生原因來看,撤銷的原因由法律直接規定;而解除的原因既有法律規定的,也有當事人約定的。
(3)從發生的效力看,撤銷都有溯及力,而解除往往無溯及力,只有在當事人有特別約定或法律有特別規定及違約解除非繼續性合同時,才有溯及力。
參考文獻
[1]尹田主編.《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266頁.
[2]陳小君著.《合同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55~160頁.
[3]徐學鹿.《合同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316頁.
西北政法大學 法律碩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