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旭
摘要:雷電防護裝置所有單位應高度重視此項工作,督促維護人員提高相關業務知識水平,切實做好本單位雷電防護裝置的日常維護工作,確保使用中雷電防護裝置的有效性。
關鍵詞:雷電防護裝置;日常維護;要求
1導言
近年來,隨著氣候異常變化愈演愈烈,各地區氣象災害發生頻率居高不下。其中,雷電作為自然界中最為常見的氣象災害之一,不僅會使民眾遭受一定的經濟財產損失,而且會危及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據統計,我國雷擊災害發生頻率較高,每年由此造成的經濟財產損失高達數十億元,年平均造成的人員傷亡數量達到1000多人。對雷擊災害事故進行分析可以發現,10%以下的雷擊災害事故發生在城鎮,而農村發生雷擊災害事故的概率則高達90%以上。簡單來說,這主要是因為隨著農村經濟水平的顯著提升,大量的通信、電器、配電等設備廣泛應用于農村住宅建筑物中,但是大多數農民防雷意識淡薄,導致農村雷電安全隱患明顯增加,使農村逐漸發展成為雷擊事故高發區。在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做好農村地區防雷減災工作,保證廣大農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至關重要。
2農村雷電災害多發的原因分析
2.1農民的防雷意識淡薄
通常情況下,農村經濟相對落后,農民接受的文化知識存在很大程度的局限性,知識層次比較低,難以科學、合理地認識雷電災害的形成與發生機理。大部分農民普遍認為雷電災害防與不防沒有差別,存在嚴重的僥幸與麻痹心理。當雷電災害發生時,部分農民往往會認為是上天的安排,即便采取一定的措施也無濟于事。雷電災害發生時,部分在田間勞作的農民往往會躲在大樹或瓜棚下避雨,還有農民扛著金屬農具快速向家奔,這些行為不僅不能有效防雷,反而極易引雷上身,最終引發人員傷亡事故。還有一部分農民傳統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不會采取科學的雷電防御措施。例如,在建房選址時只是聽從“風水”先生的建議,未能對所選區域的雷電災害風險進行綜合評估,將房屋建設在雷電災害高發區域。
2.2自然地理因素
大多數農村地區的地勢比較空曠,地廣人稀的地形條件導致雷擊頻率大大增加。此外,不同環境條件下的雷擊頻率也有所不同。相對比而言,建筑物與農田遭受雷擊的概率較高,而廠礦倉庫等地區遭受雷擊的概率較低;水陸交界處、湖泊、超市及土壤金屬含量較高等地區的雷擊概率較高。這主要是因為與城市相比,廣大農村地區山地、農田、水域等附近不會受到高大建筑物的遮擋,一旦有人在雷電災害發生時停留在樹下、窩棚等區域,極易遭受雷擊,最終引發雷擊安全事故。
2.3農村防雷設施不足,線路布設不合理
大多數農民為節省建設資金,往往未在建筑物上安裝防直擊雷裝置,即便部分農民安裝了防直擊雷裝置,卻未能嚴格按照相關規范進行規范安裝,進而導致防直擊雷裝置形同虛設。同時,當前農村大多數建筑物屋頂上均安裝有電視天線、太陽能熱水器等設施設備,若未能對其做好接地處理,將導致雷擊安全隱患顯著增加,對建筑物內部農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生活水平的明顯提升,大多數農戶家中均安裝有電視、冰箱、洗衣機、電腦、空調等用電設備,與這些電器相互連接的電源線或信號線往往都是以架空的方式接入室內。再加上農村部分用戶線路錯綜復雜,布設不合理,加之使用時間較長存在嚴重的老化現象,極易遭受雷電的襲擊。
2.4農村防雷減災管理工作不到位
當前,我國農村地區防雷減災管理工作與城市相比依然存在著明顯差距。就城市而言,自防雷法律法規頒布之后,大多數建筑物都配置了完善的防雷設施。同時,城市社區與管理機構在防雷減災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小覷。但是,農村受到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防雷減災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存在較大困難。另外,由于農村地區地域比較特殊,很難建設雷電監測網絡,因此雷電預警系統無法在農村地區實現全面覆蓋,導致雷電災害預警信息在農村的發布與傳播渠道不夠通暢,部分民眾無法及時接收到雷電災害預警信息,因而無法提前做好雷電災害防御準備工作,進而導致雷電造成的影響及損失大大增加。
3雷電防護裝置日常維護的基本要求
3.1管理制度的要求
任何一項工作想要落實到位都離不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雷電防護裝置的日常維護工作也同樣如此。雷電防護裝置所有單位應建立相關的崗位責任制度,委派專業的技術人員負責維護工作,并明確維護人員的工作職責,確保維護人員的責任落實到位。維護工作需具有一定的技術性,這就要求維護人員必須掌握相關的雷電防護知識,雷電防護裝置所有單位應建立維護人員的培訓制度,確保維護人員的知識儲備和更新以便適應于崗位要求。
3.2人員的要求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信息化進程逐步加快,現階段的雷電防護已發展為一門科學性強、覆蓋面廣的綜合性學科。雷電防護裝置所有單位委派的維護人員往往本身不是防雷專業出身,并不具備豐富的防雷知識,這就要求雷電防護裝置所有單位組織維護人員接受防雷專業技術及相關的安全培訓,使其具備雷電防護裝置維護的基本知識,掌握所屬行業雷電防護相關標準和規范,熟悉雷電防護裝置的布設位置,對雷電防護裝置的作用、性能及操作方法有基本了解,這樣才能及時發現雷電防護裝置存在的安全隱患并采取相應的措施。
3.3設備的要求
由于維護人員的防雷專業知識水平有限,當發現雷電防護裝置由于某種原因已失去應有的防護作用時,應判斷自身是否可以利用配備的設備進行操作,使其恢復原有的保護作用。如該項操作過于專業,應及時上報單位的相關管理層,并咨詢專業的防雷機構進行處理。因此,維護工作配備的工具和儀器設備應從滿足日常維護基本要求的角度出發,如改錐、扳手、老虎鉗、銼刀、錘子、萬用表、驗電筆、鋼卷尺等,并不需要配備過于專業的儀器儀表,如等電位測試儀、SPD測試儀等。
3.4安全的要求
建筑物的直擊雷防護裝置安裝在天面、設備層等制高點,而電源電涌保護器也都安裝在建筑物的交流配電系統的進戶總配電柜和各分級配電柜中,在日常維護的過程中本身就存在登高作業以及可能觸電等安全隱患,因此維護工作應做到以人為本,充分考慮到工作過程中可能對人體帶來的傷害,維護人員應根據需要佩戴如安全帽、安全警示牌、絕緣手套、絕緣鞋、安全帶等相應的安全防護用具,這些必要的防護工具可以有效地保護維護人員的自身安全。
3.5檔案的要求
雷電防護裝置的維護應建立相應的工作檔案,一方面可以使雷電防護裝置的維護工作更加規范、職責明確、要求具體、應急及時;另一方面是在發生問題溯源時能夠便于查詢;再者,由于雷電防護裝置所有單位的人員通常流動頻繁,建立完整的工作檔案便于工作交接。依據《防雷裝置檢測文件歸檔整理規范》(QX/T319-2016)的規定,雷電防護裝置的日常維護工作檔案應保存至少2年,內容應包括雷電防護裝置的布設資料、日常維護記錄、定期檢測報告、事故和處理記錄和新建、改(擴)建記錄。
4雷電防護裝置日常維護的內容和要求
4.1一般規定
維護內容主要包括雷電防護裝置各部件工作狀態,包括對雷電防護裝置進行防腐處理,對連接點斷開或松動進行重新加固等,以保證雷電防護裝置的正常運行。在日常維護過程中,應填寫相關的日常巡查和維護保養記錄,填寫時應確保記錄數據真實性、準確性,作業工作完成后應簽字確認。
4.2具體內容和要求
考慮雷電防護裝置的自然老化速度,日常維護的巡查頻次為每月一次(特指每年3~10月);考慮天氣情況,在雷雨過后,對易遭雷擊破壞的雷電防護裝置應進行檢查;當雷電防護裝置周圍有施工時,應在施工完成后對雷電防護裝置進行檢查,確認雷電防護裝置未因施工而被破壞,如做屋頂防水、外墻清洗后經常會造成樓頂雷電防護裝置的彎曲變形或者斷開;屋頂建造其他設施會超出雷電防護裝置原有的保護范圍或未與雷電防護裝置做等電位連接等。周圍施工是指可能影響到雷電防護裝置性能的施工,包括樓頂建筑物施工、線纜施工、新增(拆除)設備施工等。根據雷電防護裝置的構造、性能和定期檢測要求,依據國家標準《建筑物防雷裝置檢測技術規范》(GB/T21431-2015)的規定,確定各項雷電防護裝置的檢查內容和處理方式,維護人員不能處理的應及時聯系專業防雷機構進行處理。
5農村雷電災害防護技術研究
5.1加大農村防雷知識的宣傳力度
當地氣象部門應與政府部門相互聯合,綜合采用多種方式與手段大力宣傳防雷知識。例如,通過手機短信、廣播、微博、微信等手段強化防雷知識宣傳,通過分發防雷科普宣傳資料,將防雷科普知識傳遞到學校及農民手中,并定期組織廣大農民參加防雷科技下鄉活動,邀請專業的技術人員為其講解與普及防雷知識;還可以通過張貼防雷警示語、宣傳畫、公益圖片等方式增強農民的防雷安全意識,以實現農民避險常識與自救互救能力的顯著提升;還應將雷電與防雷減災相關知識納入中小學教育課程中,從小培養學生的防雷減災意識。
5.2強化雷電監測預警工作
氣象部門應強化各種氣象災害的監測與預警工作,尤其是農村地區雷電災害的監測預警工作更應引起高度重視,以實現農村雷電災害防御能力的顯著提升。但目前,受到資金和技術等因素的限制,我國農村地區的雷電監測工作依然處于起步階段,其技術與設備都不夠成熟,雷電監測的準確性不高。因此,當地氣象部門應積極引進雷電災害預警技術,并完善雷電減災預警設備,采取多樣化的信息傳播渠道,以確保雷電預警信息能第一時間傳遞到廣大民眾手中,使民眾能提前做好雷電災害的準備工作,盡可能減少雷電造成的影響及損失。
5.3農村房屋建設選址要求
農村在建設房屋時應盡可能避免選擇在雷擊易發與高發區。在選址之前,應以當地發布的雷電災害風險區劃為依據,盡量遠離地理位置較高、山川湖泊等雷電高發區。另外,應采取有效的現代防雷技術?!岸恪弊鳛楝F代七大防雷技術之一,其經濟適用性比較強,不僅能顯著減少雷電災害防御的難度與成本,還能使雷擊事故概率大大降低。
5.4農村房屋的防直擊雷措施
大多數農村的房屋均為低層建筑,往往包括1層尖頂的瓦房、平房或2~3層的樓房。就1層建筑物而言,由于其高度比較低,因而遭受雷擊的概率相對較小,可以不必安裝防直擊雷裝置。而對于2~3層的樓房而言,應在屋頂安裝多組避雷小針或接閃桿。若建筑物超過3層,則必須嚴格以《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2010)當中的設計要求為依據,安裝有效的雷電防護裝置,以保障農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6結語
在長期的防雷安全管理過程中發現,建筑物完成一次定期防雷檢測后,在進行下一次檢測時,往往還會發現雷擊隱患。這些隱患可能來自原有雷電防護裝置的自然老化、人為破壞、新電氣設備安裝不規范等原因,尤其是一些不規范設置的電氣線路以及未經許可的防雷裝置改造等,給雷電防護裝置的安全使用帶來了諸多隱患。
參考文獻
[1]汪佛池,楊磊,周若琪,張鵬,沈海濱,律方成.10kV配電變壓器雷電防護的研究[J].電瓷避雷器,2019(05):118-123+132.
[2]王巨豐,畢潔廷.輸電線路雷電防護措施研究綜述[J].高技術通訊,2019, 29(10):1025-1032.
[3]鄧滔.氣象信息系統雷電防護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法[J].南方農機,2019, 50(18):103.
鄂州市擎天雷電防護有限公司 湖北鄂州 4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