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摘要: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峻,為阻止疫情蔓延,部分外國政府開始限制或禁止中國航班、乘客與貨物的入境。針對疫情期間,本文擬對國際貿易中可能涉及的一系列法律問題進行分析。
關鍵詞:新型冠狀疫情;國際法;國際貿易
國際法作為國際貿易合作的法律基礎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國際法與國內法有密切的聯系,但是又有很大的區別。國內法調整國內生活的方方面面,國際貿易涉及的關系錯綜復雜,國際立法并非應有盡有,制度體系特別是實施機制也有很大局限。在國際上貿易出現糾紛時,尤其是在出現國際貿易戰時,國際法的意義就更加凸顯。
以本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以我國視角為例來看,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對于國際貿易涉及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新冠疫情對外貿行業造成的影響
(一)新冠貿易壁壘
新冠疫情爆發后,于2020年1月世界衛生組織將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盡管WHO不建議采取相應措施限制國際旅行和貿易流動,同時宣布了包括針對貨物、集裝箱、交通工具等在內的7條臨時建議,但鑒于多國事實上已經將中國列為“疫區”,且有全球多國航空公司暫停飛往中國航班。有多國對我國人員入境制定相關措施,多國升級旅游警告,旅游等服務業受到較大沖擊。
(二)出口訂單履約困難
由于新冠疫情的持續以及各地封鎖問題,勞動力流動速度下降,各地復工時間不一致,很多制造業企業開工不足,企業面臨用工難、備料難和物流難等問題,造成企業運行不暢、出口訂單履約困難,加工貿易和農產品等出口優勢產業將首當其沖。
(三)作為外貿出口主力的民營企業將受到重創
近年來,我國民營企業已超越外企成為我國出口的主力軍。2019年,我國總出口額為17.23萬億元,其中民營企業出口占49.7%,由于民營企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其在融資、競爭力等方面原本就處于劣勢,面對疫情的沖擊,民營企業更容易受到資金鏈斷裂的影響。
二、疫情下涉外投資貿易等合同履行中,我國企業是否可以依據“不可抗力”或者免責條款對遲延履行或者合同解除等進行抗辯。
在簽署國際貿易合同過程中,買賣雙方不僅關注重大商業條件和條款,也非常在意一般或者原則性法律條款的達成。當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形勢下,我國進出口企業面臨的履約困難或者障礙,即“不可抗力”等“免責”條款。但是,對于新型疫情形勢下國際貿易合同的履約問題更需要考慮到不同貿易背景下具體貿易合同的條款適用和解釋問題,因為在國際貿易和爭議解決中,不僅需要考慮到具體貿易合同可能涉及的國際條約和規則、各國國內法,同時也需要結合具體國際貿易的文本內容和具體條款,包括關于合同的終止和解除條件、“不可抗力”和“免責”條款的約定、法律適用,以及爭議解決條款等綜合考慮,因此并不能具體一概而論是否可以適用于“不可抗力”等免責條款,對于不可抗力及免責條款的國際法上的適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CISG關于“免責”(Exemptions)的規定
在國際貿易中,如果雙方簽署的合同中明確約定法律適用是CISG或者雖然沒有明確但簽約雙方都是CISG成員國且未明確排除適用CISG,那么,合同爭議發生后,除非當事方一致更改法律適用,那么,管轄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就需要根據CISG第79條免責條款的規則來審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及相關政府管制措施等對受影響一方履行主要合同義務是否構成“障礙”從而“免責”。
因此,在CISG中,對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一方當事人不履行主要合同義務的免責情形,一般需要滿足如下條件:1、受影響一方在訂立合同時不知曉,或者無法根據訂立合同時的客觀條件預期會發生新型冠疫情;2、發生疫情后,政府發布或采取的各種隔離管控措施,包括限制人員和車輛的通行、延遲或限制企業復工等,對于其繼續履行合同主要義務構成障礙;3、受疫情影響一方應當將疫情及導致可能無法履行合同的具體情況及時通知對方。
(二)普通法下的“不可抗力條款”
國際商事合同中一般都包含不可抗力條款。但是在普通法下,不可抗力條款不是法律概念而是合同概念,在普通法中并沒有不可抗力的概念,因此,對于什么是不可抗力以及不可抗力對合同的影響等,都需要由具體的合同條款來定義。因此,針對新型冠疫情中一方當事人主張以不可抗力的原因從而免責的情形,首先要看是否在合同中約定了不可抗力,以及是否符合合同中約定的情形。其次,需證明發生不可抗力事件的事實。如我國企業可以向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等申請開具《不可抗力事實證明》。再次,需證明疫情發生與履行不能之間的因果關系。為此,企業需提供證據,證明疫情對履約的實際影響和已盡力采取補救措施的情況,從而要求全部或部分免除違約責任。
三、新冠疫情期間,部分國家對我國貿易貨物等采取的禁止或限制入境的措施是否合法?
新冠肺炎疫情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性公共衛生危機。出于從審慎角度防控疫情之目的,爆發疫情的國家有權自行制定國內法或采取相關措施,但這并不意味著各國可以隨意采取限制措施。限制措施受到國際衛生、國際貿易、國際人權保護等國際法規則的約束,因而過度的限制措施不具有合法性和正當性。
首先,超出世界衛生組織建議范圍的衛生措施必須滿足基于科學原則和最低程度貿易限制要求。根據《國際衛生條例(2005)》,締約國對人員、行李、貨物、集裝箱、交通工具、物品和(或)郵包等采取的限制措施如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范圍之內,則推定具有合法性。如果締約國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范圍之外采取“額外衛生措施”則需要滿足一些條件,包括采取額外衛生措施的決定基于科學原則、已知證據和信息以及世界衛生組織的特定指導和建議。締約國采取顯著干擾國際交通的額外衛生措施時,需要在實施后四十八小時內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此類措施及其衛生依據。世界衛生組織隨后可以請求該締約國重新考慮此類措施的執行,并且任何受到此類措施影響的締約國可以請求與實施措施的締約國協商?,F在部分國家對我國旅客、貨物采取的禁止或限制入境措施超出了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范圍,未滿足采取“額外衛生措施”的法律條件,違反了《國際衛生條例(2005)》,不具有國際法上的合法性。
其次,對貨物的限制措施還需滿足《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定》的科學證據要求和必要性、非歧視性原則。部分國家采取的限制貨物進出口措施,諸如禁止從中國進口活體動物、水產品,要求提供產品無新型冠狀病毒污染的證明文件,與WTO體系下倡導的自由貿易理念相違背,同時還可能構成對《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定》下國際義務的違反。根據《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定》第二條的相關規定,各成員國對任何動植物檢疫措施的實施應不超過為保護人類、動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限度,并以科學原理為依據,如無充分的科學證據則不再維持。因此,部分國家對我國貨物等采取的禁止或限制入境的措施是不合法的。
四、面對新冠疫情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對策建議
隨著對疫情的有效控制和根本消除,疫情在短期內對中國外貿發展和外資引進必將形成較大沖擊。要消除長期影響和短期沖擊,首先在長期要做好對突發公共衛生危機事件的應急與危機管理,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營商環境。其次在危機事件發生之后,各部門能夠迅速反應,取得民眾信任和樹立民眾信心,及時調整策略和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切實消除疫情和疫情對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
(一)從長期來看,政府應規范應急管理和危機管理制度,切實消除疫情對中國經濟和外貿外資的長期影響。
第一,全面加強以“一案三制”為核心內容的應急管理體系建設。“非典”期間出臺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標志著中國衛生應急處理工作開始實現法制化。隨著“一案三制”體系建設,中國的應急管理工作逐漸進入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軌道。
第二,要建立一個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綜合性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網絡,應對類似新冠疫情等來自外部的突發公共衛生危機事件。橫向政府職能部門能通力合作,協同作戰,縱向各級公共衛生部門能高效協調,統一行動,同時重視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國際機構的交流與合作。
第三,對于重大危機突發事件,必須進行全過程和全方位的管理方略。一是事前增強風險意識。切實做到居安思危,加強各種風險及危機的分析、規避、防范與預備;二是事中快速反應和協調應對。既有統一指揮,又有責任分工,及時控制事態蔓延,減少負面影響;三是事后調查總結與反思。要認真進行調查總結,深入反思問題,善于變危機為機遇,實現共同發展與進步。
(二)面對新冠疫情帶來的短期外部沖擊,任何國家政府都應該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切實消除疫情和疫情對中國經濟和外貿帶來的負面影響和沖擊。
1、充分認識新冠疫情的復雜性,從根本上控制和消除疫情。
國內目前確診病例以輸入型為主,因此要根本控制并消除全國疫情,還取決于三個因素:一是控制傳染源,防止疫情反復。二是防范境外傳染源的輸入。目前國外疫情十分嚴峻,必須充分估計疫情的復雜性,清醒評價疫情防治工作的成果。三是尋求有效的治療方案和提高科學防疫手段。
2、采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降低出口企業特別是中小微型出口企業的融資成本和稅收負擔。
受新冠疫情影響,宏觀經濟短期內受到較大負面沖擊,央行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并相應引導利率下行,最近的一些操作包括LPR下調、利率下調就是給市場釋放一個信號。這些操作雖然降低了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但也要關注后續可能帶來的通脹壓力。政府應當適當擴大對出口企業特別是中小型出口企業給予補貼和降低稅負,保證他們順利復工復產并有一定的營收。
3、加強知識產權等領域的改革和制度創新,提升營商環境來增強吸引外資、促進外貿發展,實現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中國對外貿易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加快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完善涉外經貿法律法規,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堅持市場化原則,強化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模式和業態創新,切實改善營商環境,增強對外資的吸引力,促進貨物進口與出口、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貿易與雙向投資、貿易與產業全面均衡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偉,國外新館一槍限制措施中相關國際法律規則研究.法制與社會[A].2020.10
[2]劉曉紅.國際公共衛生安全全球治理的國家法之維.(2020-04-29). http://www.shupl.edu.cn/2020/0428/c1170a78185/page.htm
[3]柳華文.新冠肺炎疫情應對中的國際法問題.光明日報.[2020-04-29]
[4]劉勇.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兩個國際法問題.內政外交.[2020 -02-19].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219/05/33474261_893062707.shtml
法律碩士教育學院 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