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麗娜
(湖北開放大學 經濟貿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進入新時代以來,習總書記反復強調“立德樹人”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性。2016年12月,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各類課程要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新時代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課程思政”。2020年5月,教育部頒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明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
由此,課程思政正式成為高校育人任務中的重要角色。課程思政不是思政課的簡單泛化,而是一種全新的育人觀與課程觀,是思政教育對專業課程的滲透,是思政教育借助專業課程顯現,從而實現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專業課程承載思政教育。概言之,課程思政其實就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理念輻射到各專業課程中,在育人問題上促使全部課程同心同力同向同行。思政在育人過程中的“輻射效應”,即習總書記說的將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它既在理論上支撐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更在實踐層面為高等教育課程思政的研究與實施提供了行動指南。[1]
學術界圍繞“課程思政”的內涵、價值和實現路徑多有探討。關于課程思政的內涵,余江濤認為要以育人維度來觀照課程價值,實現思政寓課程,課程融思政[2];肖香龍提出構建“大思政”格局,發揮課程思政在德行、人文素養以及價值引領層面的魅力[3];裴晨晨主張運用學科滲透的方式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目的[4]。對于課程思政的價值,王立新論述有益于聚焦育人的價值本源,體現符合目的性、規律性及必然性的要求[5]。至于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邱偉光強調需頂層設計,加大理論探討與教材建設[6];李雪萍指出“課程思政”體系構建需要突出教師的關鍵角色,重視制度建設[7]。在課程思政的實施環節,李國娟認為基礎在課程,重點在思政,關鍵在教師,重心在院系,成效在學生。[8]
相關財會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也有一定研究積淀。周曉慧探討從“教育會計做人”“教育會計做事”“啟迪會計思想”“弘揚會計文化”和“激發會計創新”五個維度挖掘會計專業課程所蘊含的隱形教育資源,并將“課程思政”理念貫穿到人才培養方案之中[9]。蔡飛君多角度分析會計專業課和思政課割裂、師生思政素養以及思政教育方式單一化等問題,探析師生素質培養、課程體系構建以及思政平臺拓展等解決路徑[10]。郭橙提出做好教學規劃、挖掘教學資源、加強專業課教師隊伍思政教學能力培訓和建立綜合性評價體系等。[1]
財會類專業課程教學中課程思政的具體實施方面,何芳玲[11]、黃玲[12]、張曉磊[13]、滕麗娜[14]以及李雙雙[15]等都有不同層面和角度的探索與實踐。
可以看出,學術界對財會類專業課程思政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整體上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但是還存在不少缺憾。一是理論研究成果不夠豐碩,二是財會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樣本數量較少且覆蓋面窄,總體還欠深入,遠未形成全國范圍群起而動的局面。故而一方面需要更多高校、更多教師積極參與探索適合自身特色的課程思政有效實施路徑;另一方面亟須全面深入的理論總結,為新時代涵蓋財會類專業的課程思政創新改革提供智力支持。
高等教育需要牢記“對國家負責”的使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叭嫱七M課程思政建設,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這一戰略舉措,有力推進課程思政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已然成為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必要之途。
近些年來,財務造假、失德事件頻發,給投資者帶來無法彌補的經濟損失,對全社會資源配置、規范交易的正常運行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使得財會從業者面臨著職業誠信質疑和職業信任危機。財會專業特殊性使社會對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等綜合素質要求更高,財會人員面對利益誘惑和職業道德規范兩者的抉擇時,助其擺脫誘惑,將其推往正確方向的力量就是從業人員內心業已形成的價值觀念。做遵紀守法的從業者、誠實守信職業人的價值觀念在他們接受高等教育時期逐步奠定。高校是培育財會從業人員的主陣地,財會類專業課程思政是“對國家負責”的具體化行動。有效實施路徑的研究是打開財會專業育人全新生態之門的鑰匙,有效實施路徑的實踐能夠造就“對國家負責”財會專業價值教育的基本范式,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財會類專業課程思政有效實施路徑探索的核心,在于將豐富的思政要素融入財會專業課程教學中,促使教師處理好知識講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導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思政元素的教學成效,使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教育更全面、更立體,以實現“全員、全課程、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
當前財會類專業積極通過課程思政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經過數年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諸多問題,其中最為明顯的是專業課程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度不高。由于實施者對課程思政的理解與認識偏差,導致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兩張皮”“平行線”的現象比較普遍。具體說來有以下幾點:
其一,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簡單拼接。有人把課程思政片面理解為“40+5”,40分鐘財會專業課程內容傳授,而余下5分鐘用于思政教育。如此簡化、拼接化操作,不僅會顧“思政”之此失“專業”之彼,而且會因生硬嵌入課堂教學,以及與思政課程內容重復,引發學生抗拒,難以達到課程思政效果。
其二,課程思政目標模糊。課程思政是個新生事物,各層級目標定位仍在逐步探索之中,財會類專業課程思政總目標、專業課程思政目標、課堂思政教學目標等課程思政目標體系尚未確立。
其三,課程思政實施主體單薄。課程思政實施主體主要是專業課程教師,專業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水平越高,學生獲得感越強,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越好。但是,現階段不論是專業教師個人素質,還是專業教師團隊力量,都難以滿足思政輻射課程、課程承載思政、思政隱于課程的高要求。主因是課程思政全面推行時間較短,部分專業課教師個人素養還囿于原有的認知與教學能力層面,同時課程思政教師團隊力量單薄,從而造成實施主體現狀制約課程思政發展的局面。
其四,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割裂。有些專業課教師沒有真正認識課程思政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簡單認為崗位職責是財會知識傳授與實操技能培養,思政教育是思政課程教師的工作任務,對課程思政消極觀望被動參與,如此片面的認知直接導致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及方法陳舊單一。
其五,課程思政考評不到位。采用量化指標進行教學效果測評是教師課堂教學中采用的主流考評方式。盡管諸多高校財會專業不同程度進行了課堂教學考評方式改革,但是課程思政考評指標體系的構建與實施還在路上,難免落入課程思政缺乏成效檢驗的尷尬境地。
為了規避上述誤區,盡快實現各類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促進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協同效應,開創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現階段財會類專業課程教學亟須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展開深入探索與實踐。財會類專業課程思政的有效實施倚重教師隊伍、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的“主力軍”“主戰場”及“主渠道”的關鍵作用。以“大思政”課程思政觀為主旨,明晰課程思政層級目標體系,以實施主體的多元與突破為推手,以創立課程思政素材庫為平臺,建立課程思政的科學評價標準,構建財會類專業課程思政實施體系,進而構建有效融合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財會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新路徑。
首先,樹立全新的財會類專業課程思政理念。教師有著“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美譽,在智能科技當道的時代,對未來財會從業人員挺拔靈魂的塑造和理性精神的培養尤為重要。財會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會被智能機器人替代,而作為合格的財會從業人員,其承載著正確價值觀和理想信念的靈魂是無法被替代的。專業課程教學需要把挺拔靈魂的塑造和理性精神的培養放在重要位置,把財會專業知識傳授與專業能力培養融為一體,形成“大思政”財會專業課程思政觀。
其次,財會類專業課思政目標的制定與實現維度。由財會從業人員綜合素質目標確立財會專業課程思政總目標,進一步延展為層層遞進的課程思政目標體系——制訂專業思政大目標、分解不同課程思政子目標以及課堂思政教學實施小目標,財會類專業課程思政目標實現依賴于專業課程的集知識、能力與思政三位一體教學目標,而思政目標是學生情感、態度、行為等方面的多重顯效[16]。財會類專業課程思政目標的制定,既要支撐“大思政”課程思政觀的實現,還要引領專業思政大目標、課程思政子目標以及課堂思政教學實施小目標逐一達成。
第三,財會類專業課程與思政內容相互契合。財會專業教育需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體的思想政治知識與理論,創建豐富的思政素材庫,匯聚家國情懷、民族自豪、法制意識、責任意識、文化意識、人文精神等特別是與財會專業緊密關聯的思政要素,使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教育更全面、更立體,有力支撐教師妥善處理知識講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導三者的關系,發揮思政元素的教學成效,所有專業課程、各個教學環節充分融入思政元素,踐行全過程育人。財會類專業教師要準確把握思政內容切入的節點與頻率、途徑與技巧。高超的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設計是將思政內容自然、平滑地嵌入專業內容之中;課程思政實施設計注意切入節點和切入頻率,采用潛伏式的隱蔽傳播途徑,做到財會專業內容與思政要素自然銜接、順滑過渡,促使學生“三觀”理念的自然契合,課程思政效果“水到渠成”。通過思政元素無聲滲透專業課程教學的設計與實施,加速課程思政內容與財會專業課程的有機融合與無縫對接,促使專業課程教學由“平面教學”向“立體教育”轉變。
第四,以財會類專業課程思政實施主體的突破為推手,激勵教師主動性全面提升綜合素養。目前財會類專業課程教師大多各自為政開展課程思政教學,亟須整合與指導。創建豐富的財會專業課程思政素材庫需組建多人協作的教學團隊,將專業課、思政課以及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教師組成互聯互通的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增強實施主體的綜合實力。突破實施主體知識能力的單一層面,實現財會專業知識、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學等多學科知識的多元整合,實現話語體系融合及“專業教師+思政教師”雙重角色的轉換。
最后,建立檢驗財會類專業課程思政成效的評價指標及標準體系。如果傳統專業課程教學評價中“一維線條”是專業知識獲取的考核,“二維平面”是專業知識獲取和專業能力培養的評價,那么創新式“多維立體”課程思政教學考評則是知識獲取、能力培養與精神塑造的綜合考量。為了促使“課程思政”落地落實落細,實施成效檢驗中需要適度增加課程思政效果的測量指標和權重,從課程思政目標制定、思政內容選擇、思政內容融入方法、學生對課程思政獲得感等維度進行全面評價[16],特別是與將財會專業知識相融合的思政知識點考核納入課程考核。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實施全課程、全方位、全員育人的教學探索,其核心理念是“立德樹人”。因為專業特殊性,新時代對財會專業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等綜合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作為培養財會人才的主陣地,課程思政有效實施路徑需要從樹立正確課程思政觀入手,以“大思政”觀確立財會專業課程思政的目標體系,緊扣課程思政總目標,實現專業思政大目標、專業課程思政子目標與課堂思政教學實施小目標層層銜接與遞進;以實施主體的多元與突破為推手,力求突破教師原有知識能力單一層面,實現教學知識整合,適應雙重角色轉換;挖掘財會類專業課程“思政”元素,創建課程思政素材庫,對思政元素無聲滲透專業課程進行教學設計與實施,加速課程思政內容與財會類專業課程的有機融合與無縫對接;創立課程思政的科學評價標準,將與專業知識相融合的課程思政實施考核評價納入課程考核,通過考評指標的“信號燈”導向作用,形成有效的課程思政實施外驅力,與學生對綜合職業素質自我養成的內驅力內外融合,有效助推財會類專業課程思政的深入進行與效果提升。
高校財會類專業課程思政是培育財會人才的重大工程,任重道遠。在實施過程中唯有將目標引領、師資養成、素材挖掘、教學設計以及成效評價等環環相扣,才能達到“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的交融之境,真正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進而實現財會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