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辛亥革命與地方政局:以民初皖督更迭為視角(1911—1912 年)

2021-12-01 01:50:53

李 賀

(華中師范大學近代史研究所,湖北 武漢 430079)

辛亥革命史可謂是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顯學,但作為辛亥革命重鎮(zhèn)的安徽辛亥研究主要集中在具體事件與革命人物研究,其他方面著墨不多[1]。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紀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論文集》的出版,對安徽革命的諸多問題做了補充[2],仍存在著研究視域過窄,某些史實的構建存在訛誤等問題。21 世紀以來,安徽辛亥革命的研究跳出革命運動本身,將研究視野轉向考察民初政局與安徽軍政府的關系及軍政府執(zhí)政時期的應對[3],開拓問題考察的視角。但罕有革命對皖省地方政治整體走向的思考,仍在糾葛于表層人事變動與政局的關系[4],對安徽地方議會與地方長官間的交涉活動,幾無考察①代議機構與行政官廳間的博弈,實際是近代政治由集權政制轉向分權政制的過程。有學者認為,這實際是不同利益集團在權力和利益再分配過程中的爭逐。參見趙艷玲:《順直臨時省異化彈劾都督張錫鑾案始末》,《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 年第4 期,第119-123 頁。。自難以解釋清末以來到民初地方民主政治發(fā)展的異化成因,為何民主政治難于適用地方實際政情,最終讓位于專制獨裁,實際上,皖省一地亦是當時全國的縮影。

本文的著力點,正如陳明所言:重新厘訂(民初)各方政治力量在省一級關系所面臨的糾結[5],通過分析安徽都督人員由孫毓筠至柏文蔚的過渡,重點敘述孫毓筠督皖的始末,試圖展現(xiàn)臨時議會與行政長官,在復雜民初政局下的以安徽為舞臺的斗爭與妥協(xié),細察這一過程,以期增加對民初政局更豐富的認知,從而進一步理解造成民國政治動蕩的根本原因,并理解地方立憲派在清末民初變局下,如何完成自身的轉型及此種轉型對地方層面的民主政治發(fā)展的影響。此外,通過細致爬梳辛亥革命與地方政局的關系,以安徽地方政局變動作為切口,藉此考察革命對民初政治局勢的影響。

一、安徽和平光復與皖省咨議局

武昌起義成功后,湖北軍政府意識到一省的獨立并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奪取更多的地區(qū),增強自身的實力是下一步的目標。而安徽是長江下游滬寧的門戶,因此安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立即發(fā)布《鄂軍政府檄安徽文》[6]314,文中試圖以華夷觀念喚起皖人奮起,“皖省當南北之沖……故多驃驍勇敢之士,前明之亡,義師屢起。洎乎近代,則有徐錫麟、熊成基其人。前仆后繼,可見皖人之痛恨異族……今武昌克復……倘能念我漢族……揮刀北指,事成之后,共建民主,永享治平”。面對革命軍打出滿漢有別的宣言,安徽新軍內部人心動搖,巡撫朱家寶赴軍營發(fā)表演講,稱不可輕舉妄動,我亦漢人[7],駁斥革命軍的宣傳口號。

此外,朱家寶一方面急電清廷,要求調兵支援,稱“自武漢擁兵,必先注意安慶。蓋固安慶而后可保江蘇一帶。皖省新軍……平時無事,已苦不敷分布,今值得武昌此變,建瓴獨下,皖實岌岌可危”[8]。另一面電令省內各地區(qū)速辦民團[9],以求護衛(wèi)地方。

省府革命黨人見此,決定動員新軍起義。但受限于新軍內部革命力量孱弱,起義宣告失敗。同時,新軍的異動引起朱家寶的警惕,省府的光復局勢轉為嚴峻。

皖北地區(qū),在黨人的帶領下很快獨立,并建立起淮上軍。孫萬乘等人則是光復皖中廬州。皖南地區(qū),吳振黃等人完成蕪湖的光復。省會安慶早已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而省外獨立風云驟起,長江上游江西馬毓寶都督在九江宣布獨立,下游淞滬一帶先后宣告光復,浙江軍事將領朱瑞驅逐浙撫后,宣告獨立。江蘇巡撫程德全挑落巡撫衙門的瓦片,作為政權鼎革的標識,在蘇州宣布江蘇獨立。

為了避免出現(xiàn)流血沖突,早已對清廷失望的安徽咨議局議員聯(lián)合省府士紳黃書霖、洪思亮等人,向朱家寶施壓,希望朱撫能主動宣布獨立,以求政權轉移的和平過渡。朱家寶回稱:“食清之祿,死清之事,城存與存,城亡與亡,諸君無復多言。”朱家寶果斷拒絕咨議局的提議,并下令嚴查安慶城內的革命黨人,將省府新軍六十一和六十二標的武器收繳后,調往城外,向南京兩江總督要求調軍,來省鎮(zhèn)攝,擺出一副誓要與清廷共存亡的架勢。

咨議局議長童挹芳勸告朱家寶,稱:黨人皆青年志士,皖人之子弟,皖父老俱稔之。彼等懷挾猛烈炸彈,相煎太甚,鋌而走險,恐全城俱碎耳[10]184。朱家寶猶記先前皖撫恩銘被黨人刺殺的前事,暫緩搜捕行動。見此,議長竇以玨和士紳黃書霖等再次勸說朱家寶,指出倘若依舊拒絕獨立,安慶可能出現(xiàn)不可控制的流血沖突,極為反對朱撫調兵的舉措,認為首先謂中丞乃吾皖人民之父母,中丞眷已遷往,倘鄂軍臨此,決一死戰(zhàn)而已。但吾皖城父老兄弟生命財產,中丞聞問否?其次,謂吾皖籌款數(shù)萬萬,編練新軍以防外患,防軍以防內患。今一旦潰散,試問此款尚在否?請飭藩司撥還,以此款自辦新軍,又督練公所既辦,成績安在?但今日大局至此,所有遣散兵士,應趕速派人招回,以為民軍。其三,謂江防營有勇而無智,現(xiàn)該營兵丁在城市交易,大半強勒手段,應請飭該營趕速撤回,以為保治安[10]170,要求朱撫必須給出應對的預案。

朱家寶對此,自然是無法回答,加之省外戰(zhàn)事日熾,只得回函稱:“軍心如此,民心亦如此,各省踵躡而行,我敢獨異?請諸公籌劃自保,吾遵奉施行耳。”[11]咨議局士紳見朱撫態(tài)度轉向溫和,不再反對獨立。1911 年11 月7 日,他們在咨議局所議定,召開全體大會,決定首先將已經(jīng)解散的新軍,重新招回編制。其次,將江防營撤回江蘇,保護地方安寧。其三,撤銷督練公所。其四,省府的警務交咨議局,由地方辦理。其五,省內的財政移交咨議局,由地方自辦,各衙門支款,自即日起停止,待相關的支出辦法擬定后,再行安排。其六,巡撫朱家寶去留,隨其自行決斷[12]。從咨議局能夠拋開巡撫,獨立審議軍事和財政方面相關事務,可見咨議局士紳基本控制省府政事的重要方面。

作為袁世凱的親信,朱家寶并非如他所言以死誓清,而是尚未接到袁世凱的指示。隨著全國戰(zhàn)事的蔓延,清廷被迫啟用袁世凱,處理南方起義。因此,袁世凱秘授電報給朱家寶,讓其主政安徽,與他南北策應[11]。朱家寶態(tài)度一轉,由此同意咨議局提議,愿意主動宣布獨立。11 月8 日,咨議局宣布皖省獨立,并舉薦朱家寶為都督,公開宣布獨立[13],朱家寶完成由巡撫到都督的轉變。

11 月11 日,各方在咨議局所召開軍事和政事會議,議長竇以玨任民政部長,軍司令部長由朱家寶兼任。但省府革命黨人不滿于朱家寶任督,任命王天培為都督,王氏向朱家寶索要印信,要求接管省府,否則“鐵血相見”[14]。王氏計劃從咨議局拿到印信后,委派其同黨任職員。對此,咨議局士紳十分不滿,包圍其駐扎的督練公所,派出代表與其磋商,要求將印信交還朱家寶。在壓力之下,王天培交出印信,離開安慶,省府的危機暫時平復[12]317。咨議局士紳成功與朱家寶斡旋,完成省府的和平光復,而折沖王天培和朱家寶間的矛盾,避免省府的一次危機。

省府雖然宣布獨立,但是仍暗藏著危機,因為朱家寶為防范新軍起義,將省府原有新軍大部遣散,同時原本用以鎮(zhèn)壓革命黨人的江防營也被張勛調回南京,安慶城內實有巡防營一營及都督府衛(wèi)隊等少量兵力,守衛(wèi)省府的軍事力量可謂空虛。這給了江西黃煥章帶領潯軍為禍宜城,埋下隱憂①黃煥章的部隊本為江西都督馬毓寶應皖省省府革命黨人的要求,派往安慶支援革命黨的部隊。但到達安慶后,該軍向咨議局要求兵餉萬兩,咨議局方面無力支付,遂憑借軍力,發(fā)動軍人劫掠庫銀,搶劫軍械庫,朱家寶出逃,省府官民損失百萬有余,安慶的局勢陷入動蕩。。潯軍禍皖事件的發(fā)生,遠不是咨議局士紳可以平順應對的。可見革命后,地方軍權的膨脹帶來的巨大禍亂②張朋園評價較為負面,稱“應付黃煥章最為失敗”。參見張朋園:《立憲派與辛亥革命》,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 年,第153 頁。。總之,皖省局勢的和平過渡,咨議局等士紳功不可沒,他們調和各方矛盾的努力值得肯定。同時,他們也藉此積累雄厚的政治資本,更為主動地參與地方政治運行之中。

二、孫毓筠與皖省臨時省議會

(一)權勢的膨脹與危機:安徽咨議局到臨時省議會

江西潯軍禍皖,朱家寶夜縋逃跑,省府一時陷于混亂。咨議局議長等人收拾殘局,設立維持統(tǒng)一臨時機關處,咨議局的職能由臨時參事會代替。不久,在申鄂兩方革命陣營圍繞皖督人選的博弈結束后,最終由孫毓筠出任皖督。1911 年12 月23日,維持統(tǒng)一臨時機關處宣布撤銷。立憲派士紳將省府政務的主導權交由新赴任都督的孫毓筠,但并非意味著士紳將主導權徹底放棄,而是換了一種形式,參與省府政事的運作之中。1912 年1 月4日,省城士紳在安徽咨議局舊址,組建全皖臨時省議會(以下稱臨時議會)[15],成立大會上,胡璧城被選為臨時議會議長,武炎康被選為副議長。胡氏與武氏二人均是前清安徽咨議局的要員,前者是安徽咨議局兩任書記長,后者是第二年度安徽咨議局議員。

臨時議會的構建,早已謀劃許久。在孫毓筠尚未到省前,由咨議局發(fā)布公文,稱“惟速行召集各屬議員組織議會以救危亡等因,業(yè)經(jīng)通函各在籍議員剋期來省會議……吾皖應辦各事,尤須及早規(guī)劃。議會一日不立,省城即一日難定。省城一日不定,各屬即一日難安”[16]。可以說臨時議會就是咨議局組織的沿續(xù),但與咨議局最大的不同是,其權勢藉革命,得以大大膨脹。由前清時代僅作為政策咨詢的附屬機構,一轉為掌握實權的重要機構。

臨時省議會權勢的膨脹由法律所給予,孫毓筠到任后,以其為核心,省垣成立皖省軍政府,并制定《中華民國皖省臨時約法》(以下簡稱《臨時約法》)。值得注意的點是,其中第一章第二條。本軍政府以全皖人民公舉之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務員,與臨時議會、法院三部構成之,三權分立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下來,該法將省議會的地位與地方長官相等同。而最為關鍵的條款則是對于都督與省級議會的權力關系的厘定,“都督公布議會議決之法案,執(zhí)行之,但對于議決法案,有認為不當時,得于七日內說明理由。付臨時議會再議,以一次為限……都督為保持公安或遇非常緊要,不及召集臨時議會時,得發(fā)布代法律之制令。此項制令事后,須得臨時議會承認,如不得承認,則失將來之效力……都督為執(zhí)行法律,或保持公共安寧秩序,增進人民幸福,得發(fā)必要之命令或使行政各司發(fā)之,但不得以命令變更法律”[17]。

由以上條文可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地方政權的更迭后,地方立憲派勢力做大,臨時議會的權力和地位較咨議局時期已大大提高,議會組織與地方長官間攻守之勢,異也。先前,清末咨議局時代,督撫在議案問題上權力極大,可以“監(jiān)督咨議局選舉及會議之權,并于咨議局之議案有裁奪施行之權”[18],咨議局形同督撫的咨詢機構,并無對等的地位,相關議案問題也僅僅是建議。《臨時約法》中將臨時省議會的提案權力大大提升,議員可以對都督的行事加以制約。并且臨時議會議員可以向都督和政務會員提出質詢,要求限于七日內接受質詢,還可以對都督提出不信任書[19]。這實際上極大改變了咨議局的咨詢機構的性質。從制度設計上極大增強對都督的監(jiān)督和質詢作用。更為值得矚目的是它將人民放在約法的第二章,特別是規(guī)定“都督由人民公舉”,這實際上將地方自治的范圍從原來的縣一級,提高到省一級,民主政治的參與范圍較之前有所擴大。

除開議案審理層面,臨時議會權勢的上升外。臨時議會所審議的議案范圍,同樣較前清時代,亦得以大大擴展。2 月13 日,全皖臨時議會通過的首個議案是《全皖臨時議會會章》,共計9 章33條。其中劃定臨時議會的議案范圍,其一,規(guī)劃全皖政略。其二,制定軍法及普通法律。其三,制定官制及官俸。其四,制定全皖的預算及決算案。其五,制定全皖的稅法及公債。其六,決定全皖擔負義務的增減。其七,決定全皖權利的存廢。其八,陳請中央?yún)⒆h院及答復其咨詢[20]。臨時議會自主性大大增強。不久,《皖省臨時縣議會章程》頒布,至此安徽代議制組織的規(guī)章基本完善,形成縣議會與省議會的層次架構。值得肯定的是民初皖省臨時約法及臨時議會規(guī)章的制定,完全依照三權分立原則劃分軍政府權力,體現(xiàn)省城士紳民主政治觀念的樹立。而法規(guī)及程序設計的完善,展現(xiàn)了地方士紳現(xiàn)代政治素養(yǎng)的提升,為其后的第一屆正式省議會選舉打下堅實基礎。同時,相關法規(guī)早于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其進步性可見一斑。但依照規(guī)章的設計,臨時省議會權力過大,并且缺乏相應的監(jiān)督和制衡,權勢遠超地方主政長官,為其行事逾越正常程序,以及與都督的沖突和矛盾埋下隱憂。

臨時省議會權勢過大的弊端帶來行事的專斷,率先體現(xiàn)在安徽參議員違規(guī)選舉一事中。臨時議會的行事理應貫徹民主原則,吸納各方意見,依照規(guī)章開展選舉事宜,方能做出決定。但其權勢的膨脹帶來行事的恣意與混亂,袁世凱繼任大總統(tǒng)后,政治重心遂北移。因此,南京臨時參議院面臨重組,袁世凱下令:現(xiàn)在各省臨時議會次第成立,應即以該議會為選舉機關,所有各省應選參議員五人均由該院投票選出[21]。

4 月1 日,安徽臨時議會突然宣布,選舉吳文瀚、汪國杰、胡璧城、俞道暄和李時蕊作為皖省參議院議員人選[22]。此消息一出,招致省城各政團反對,計劃于8 日,召開省府政黨全體會議,議決兩條。其一,臨時議會違法互選參議院議員,其原有之議員,應失其資格;其二,討論原有議員,各州縣應否追認其缺額,議員如何補選[23]。相關政黨主要由省城的安徽同盟會、自由黨、社會黨、民社、共和急進會和國事維持會組成,他們認為臨時議會以閉門選舉,所謂國民公舉參議員,實際上僅有二十余人,不足以代表,因此,認為參議員的選舉不應由臨時議會主持,而是要舉行全省國民的普遍選舉,所以要求先取消選舉結果,并向都督上書,追究參與選舉議員的責任,必須依規(guī)剝奪這些議員的資格,并及時補選[24]。

這實質上是對臨時議會權威的極大質疑。不僅省城的反對輿論洶涌,而且這股質疑聲浪還蔓延到皖南地區(qū),該地的程光啟等士紳在大通,更是提出重新組建臨時議會的要求,并召開代表大會,暫時定名為皖南臨時議會,勢與省城的臨時議會分庭抗禮[25]。事態(tài)愈發(fā)嚴重,孫毓筠由此出面處理,最終這五人自行選擇辭職,在孫毓筠的監(jiān)督下,臨時議會重新選舉王慶云、江辛、童挹芳、胡璧城和俞道暄五名正式議員,五名替補議員[26]。此事遂告一段落,但僅是冰山一角,暴露出臨時議會恣意行事的弊端,其后與孫毓筠的交涉更是使問題顯露無疑。

(二)孫毓筠與臨時省議會的沖突

孫毓筠雖然被各方所認可,但地位依舊并不牢固。從全國革命形勢來看,孫氏赴皖任督的結果,一方面是滬方與鄂方搶奪勢力范圍的產物,另一方面也是皖省內不同地區(qū)革命力量強弱造成的事實。因此,他的上位緣于各方面妥協(xié)的結果,這種妥協(xié)則是時局造就下形成的結果,一旦各方力量平衡發(fā)生改變,他的地位就會受到威脅,同時,他尚無解決皖省政局的絕對軍事實力。

事實上,孫毓筠早就意識到自身實力不足,又無軍權,與省內各地分府掌權人相比實力差距很大。因此到任后,他出于穩(wěn)固地位和施政治理的目的,采取調和妥協(xié)的做法,暗中積蓄實力,他的調和舉措體現(xiàn)在諸多方面。首先穩(wěn)定現(xiàn)有省府局勢,面對請辭的財政部部長黃書霖,親自前往挽留[27],并默許各司長私下委任親信科員,達到七八百人[28],對原統(tǒng)一機關處的民政部長洪思亮和軍政部長桂丹墀繼續(xù)沿用[29]。

其次,軍政方面,他著重增強自身的軍事力量。孫毓筠原本并無軍權,他到省府后,先與負責維持省城治安的青年軍相結合[30],將青年軍擴編為三個大隊,作為北伐的主力,著手改編省內起義的部隊及地方自衛(wèi)隊[31]。他重用皖北人士,特別是壽縣孫氏家族[32],還在軍中安插親信,由其弟擔任北伐副司令[33]。同時為增加省府軍事力量,挑選數(shù)百人組成都督親衛(wèi)隊,重用前新軍將領胡萬泰,由其出任安徽省陸軍第一混成旅旅長[34]。

再者,孫毓筠計劃以和平方式,實現(xiàn)安徽全省實際統(tǒng)一。這也是響應南京陸軍部取消地方軍政分府的要求[35]。省內各地軍分府林立,他對省內各地分府予以不同處置方式,以求和平過渡。對主動取消軍分府的孫萬乘,依然有所防范,將其軍隊調往蕪湖[36]。他對取消表示猶豫的蕪湖軍政分府,與其掌權人吳振黃達成協(xié)議,以取消分府換取吳氏出任都督府軍政司長,并允許其部隊駐扎省城[37]。經(jīng)過整頓,省內大部分的軍政分府基本取消,僅剩黎宗岳的大通軍政分府。而皖西北地區(qū)的倪嗣沖部,孫毓筠希望與倪嗣沖對話,要求和議,商討軍隊的善后事宜及相關軍事計劃。倪氏回電,稱撤兵事宜,不能擅自做主,“固應聽候袁全權與伍代表商辦”,但仍表達和平共處的愿望,“赴皖與尊處(孫毓筠)晤商,以釋嫌疑……南北已為一家,斷無再起沖突,自相殘殺之理”[38],皖西北遂告安寧。

至此,孫毓筠的調和政策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他的目光轉向皖省的財政。此時,皖省各地歷經(jīng)戰(zhàn)火,亟待和平建設,同時地方軍隊數(shù)量的膨脹,兩者均需要大量的財稅予以補足。他采取尋求外部援助和內部開源相結合的舉措,盡力化解收支不抵的窘境。但他的計劃受到臨時議會的不斷阻撓。

孫毓筠先是寄希望于外部援助,先派財政司長赴滬,以皖省茶厘和蕪湖米厘作抵押物,向英國三彌爾公司以每年六厘利息,借款七百萬。這項提議在交給臨時議會審議后,被以協(xié)議內容極為不合理,每年借款償還利息太高,加以否決[39]。并以茶厘作抵押物,也遭到上海茶業(yè)會館的集體反對,聲稱“全國稅法未定,茶釐尤不當作抵,主持將茶釐抵款合同取消”,更是呼吁“新稅法未定之前,暫行停收茶釐茶捐”[40]。此事傳到北京,袁世凱認同上海茶業(yè)會館方面的意見,下令“內閣速定文明稅法,全國統(tǒng)一,并請分令皖贛湘鄂浙閩各茶省分于稅法未定以前,除海關出口征稅外,暫行停收各項茶釐茶捐”[40],此事徹底作罷。

在籌劃茶厘等稅收抵押計劃的同時,孫毓筠與日本三井洋行圍繞銅官山礦達成借款協(xié)議。協(xié)議規(guī)定該礦交由三井商行開發(fā),礦權歸屬皖省。與先前相同,當他將協(xié)議提交臨時議會議決之際[41],抵押消息一出,立刻遭到省內外各方激烈的反對。其中實業(yè)總長、全皖同鄉(xiāng)會及旅寧旅滬皖省同鄉(xiāng)會向安慶去文,表示無法接受該協(xié)議。黎宗岳呼吁南京方面出面干涉[42]。各方要求孫毓筠解釋借款協(xié)議。孫督只得回復,因為省政府經(jīng)費奇窘,已“迫切不能再緩,倘別由可籌之款……自不必議及銅官山”[43]。而直接管轄銅官山煤礦的涇銅礦務公司堅決反對,在公開函文中聲討借款行為,“本公司已經(jīng)領照開采,無論何以之抵押借款,本公司概不承認”[44]。最終該協(xié)議在臨時議會未獲通過[45]。實業(yè)部發(fā)文以銅官山礦山的借款合同損失利權太多,要求孫毓筠必須取消此項借款合同[46],從中央層面徹底打消銅官山礦產抵押借款的可能性。

借款計劃的屢次受挫,孫毓筠只得向北京政府連發(fā)數(shù)次急救電文,稱:“悉此次日人借款悉指定合辦銅官山,今奉電諭自應作罷。惟借款屢議不就,而軍餉籌急,勢難坐待…大借款內分撥二百萬或加借此數(shù)分撥濟用,由皖認還。”[47]又稱:“伏乞迅速籌撥四五十萬金,倘一時不能全撥,此數(shù)則分作兩批撥濟。”[48]見電文沒有回應,他為防此次落空,再次發(fā)文提議由中央政府出面抵押皖省礦產,換取借款,此舉“既堅外人之信又解皖省之危,兼可消弭無數(shù)饞忌之口”[49],但北京政府仍沒有明確答復。

面對此種僵局,孫毓筠并非坐以待斃,轉而從省內開源節(jié)流,以期解決財政困難。他見皖省茶米鹽等厘稅不能自辦,受制于蘇省,向臨時議會提議,要求改變這一現(xiàn)狀。他先是向臨時議會提交“向與寧省財政關系劃清收回自理文”和“鹽務案由本會均決兩項辦法文”兩份議案。其核心內容是“本省與兩江舊為總督兼轄,省分界限,甚覺不清。當此民國成立之初,江督之名義既已亡,即皖寧之關系亦斷除……凡本省舊日協(xié)解,各省款項一律停止,茶米鹽等厘稅……鹽務應另案辦理外,其皖南茶厘蕪湖米厘,向由前清江督委員經(jīng)辦者,一律收回自辦。至本省在他省財產及與他省公共財產均應迅為數(shù)尚屬不貲,均應迅即飭查另行清理”。而具體鹽務方面,他認為“今兼轄之制已除各省歲入,自應歸各省征收,以免行政上至窒礙”。先前,他已派人接管辦理安徽鹽政事務,但接到江蘇方面電文,要求鹽務人員須由蘇省指派,鹽款循舊例,交由江蘇。

臨時議會同意他的提案,回復稱“滿清時皖為江督兼轄省分,是以皖省鹽釐項下?lián)芙饨瓕幹钪辆蓿窦孑犗隧棑芸町斎徊唤猓耸履壳拔阌範庌q……主權在我,再請都督直接向中央政府申明,鹽法未定前,凡皖省由鹽釐項下,撥解江寧之款,一律停止,以清界限”[50]。得到議會的支持后,他立刻發(fā)文給內閣總理唐紹儀,要求:必令皖省之財辦理皖省之事,否則管晏復起,皖事無可復為。將來無論如何,此條關系全皖命脈,皖人必求辦到[49]。由此,皖省茶鹽厘等稅收管轄權成功歸屬安慶。

稅收收歸皖省財政后,孫毓筠轉向節(jié)源開支。他準備從支出最多的軍費著手,裁撤軍隊,孫毓筠先將省府的青年軍裁去一隊[51],并向唐紹儀發(fā)文,提議將部分皖軍派去“護送內閣總理北行或調往北方駐扎要地,不獨稍紓皖省財力兼可保護京畿”[49]。但不久與黎宗岳矛盾加劇,更需依仗軍事力量,加之孫氏尚未完全掌控省內全部軍隊,所以裁軍計劃并未全面推行。

雖然安徽鹽茶厘稅的管轄權收歸省內,但大部分均被各地地方軍政人物截留,省城所獲得甚少,而且各地的稅收遲遲不上交,甚至直到1912年8 月,省內各地的辛亥年的稅收仍尚未繳納[52]。巨大的財政缺口讓孫毓筠壓力倍增。皖省財政幾近破產,更為麻煩的是,財政的窘境尚未化解,臨時議會又不斷干涉都督的軍政權力,對其行事加以限制。

歷辛亥革命一役,軍事力量成為各地都督立身之本。孫毓筠同樣意識到這點,因此擴編青年軍,整頓已有的在皖省軍事力量,并以組建北伐隊的名義統(tǒng)括入自己帳下,這些舉措讓臨時議會大為不滿,認為此等行為都是繞過議會,并未提前知會。由此,臨時議會對其軍政權力加以干涉。

首先依照臨時約法,臨時議會并無管轄軍隊的權力,反而約法第二十條規(guī)定都督為軍政長官,“統(tǒng)帥水陸軍隊,并定其編制及兵額”[53]。臨時議會深諳此點,因此采取繞道的方式,以約法第三十六條賦予的質詢政務權力,認為軍隊事務屬于日常政務的一部分,所以向都督發(fā)送質問書,要求都督將軍隊編制的具體內容交由議會審議,稱“查司令、參謀、軍務三部已與都督府同時成立,各部所司職務如何?責任如何?于本省官制官規(guī)軍法軍政尚未確定時,依何者為根據(jù)?對于全省兵額應定若干?始能捍御外侮于全省財政上之收入,是否相當?現(xiàn)在本省已有軍隊,分駐大江南北及調入省城駐扎者共有若干數(shù)目,其中應行裁汰者幾何?能編練成隊者幾何?應否添補者幾何?某處為幾標幾營,某處歸某處節(jié)制。編成北伐者若干隊,留在本省訓練者若干隊,有無清冊,可備查考,且各項軍隊名目(如先鋒隊、炸彈隊、青年軍之類)繁多。彼此互異,所司職守若何?權限若何是否統(tǒng)一?抑或各有專司,又各州縣所招之兵,可系民國抑系練軍有無數(shù)目可稽?是否造送清冊?民團與練軍,有無分別有無限制?以上各節(jié)關系全省治安至為重要。夫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欲謀全省之安寧,必自統(tǒng)一軍隊始,都督蒞任幾月,必已盡力計劃,皆有端緒,請一一明白答覆,以釋群疑而慰民望。”并限定回復時間,要求“限于七日內答辯”[54]。

很快,孫毓筠對質問書進行回應,他自然明白臨時議會想藉此干涉軍政事務,所以他從法規(guī)角度應答,依據(jù)臨時約法,臨時議會只有立法法律事項的權力,而無質詢都督軍事行政的權力,稱“查各國憲法,莫不分大權事項與法律事項。本省約法第二十條,都督統(tǒng)率水陸軍隊并定其編制及兵額,則關于軍政已定為都督之大權”。同時指出軍隊編制等事項“非旦夕間,事情茲于無可答辯”。隨后,他意識到臨時約法中質詢權的使用范圍不明確的問題,出具更為正式的都督答辯書。其中雖提及有關軍隊編制問題,但再次強調:“軍律參劃戰(zhàn)防,而設似不屬政務范圍。約法第三十六條(即安徽省議會質詢權)之規(guī)定亦似須以違法及損害公益者為前提。蓋節(jié)制軍隊,既屬都督大權。據(jù)約法第二十條則質問政務一條,自系指法律事項而言,此時中央法制未頒軍事,重在隨機因應,本無所謂根據(jù)。”[55]他將質詢權的形式范圍劃定為立法事項之內,并不包含軍政事務,希望將這個口子堵上。

臨時議會見孫毓筠從法理上反對議會的介入,同樣從法理層面回應,首先認為都督回應中所“援引法律解釋,法律之處,終多疑義”,本就不成立。其次,分條對都督回復進行反駁,稱本省約法是軍政府根本法,不應按照他國憲法所謂的行政和立法權分立的準則。再者,臨時議會稱雖依照約法,都督有統(tǒng)率軍隊的權力,但如果都督疏于對軍隊的監(jiān)管,議會有“喚起都督注意,以維持地方治安”的責任,并且該條約法原文“無禁止質問之明文。本會所質問,既未出政務范圍之外。即都督應申說其理由,何謂無可答辯”,其后針對都督有關議會質詢權范圍的質疑,指出質詢權是“以政務為范圍,凡出于皖軍政府之行為,除作戰(zhàn)計劃外,無不在政務范圍之內”,認為都督自身對約法條例的使用出現(xiàn)偏差,第三十六條應在尚未違法及損害公益等情形下適用,否認質詢只能用于政務產生違法和損害利益的情形下,而在產生嚴重后果下,應適用第三十九條,并繼續(xù)對北伐隊等方面提出問題,更進一步提出兩個疑問:“今皖省約法,自正月十四號答復后,至今未用……使人民一體周知。即各官吏身處行政機關猶有未見約法為何物者”和“皖省原舉參議院議員有補缺選舉及加增名額等事,自應由本會選舉。報載參議院皖省議員范光啟辭職,都督電舉王善達充補是否屬實?”[56]直接指出孫毓筠的問題,要求他必須依照約法而行事。

孫毓筠見議會態(tài)度如此堅決,加之自身行事確有疏漏,自覺理虧,因此一轉之前強硬姿態(tài),相關問題給予妥協(xié)。首先他把軍隊編制難以確定的問題歸結于時局不穩(wěn),需要軍隊鎮(zhèn)攝地方,所以難以有軍隊的確數(shù),并且革命后地方軍隊數(shù)量膨脹,如果不先行招集,會促兵轉匪,造成嚴重的社會危機。而自己到任較遲,尚未統(tǒng)一全省,“此為辦事上之苦心,非身處其境,殆難見其底里”。其次他對議會質詢權的問題進行解釋,認同議會上次的觀點,稱“前咨云云,實非無據(jù)”,又歡迎議會“質問權系為輔助都督,而設隨時提起質問集思廣益,敢不拜嘉”。最后對約法推廣宣傳和議員缺額補選問題,孫氏稱將出版公報以便廣為宣傳。而議員補選,他稱此為“權宜之計,民選議會當俟時局大定后議之”[56]。

在介入都督的軍政事務成功后,臨時議會又嘗試從財政上分化都督的權力,其中突出的是,雙方圍繞皖省公共財產清理處的設立展開又一次博弈。

1912 年2 月10 日,臨時議會自行通過設立公共財產清理處的法案,認為該處的設立可以“稽覆皖省……一切公共財產”免于財政上受到損耗[57]。孫毓筠收到該法案后,先是委婉表揚“此查新政權與清理財政,自為扼要之舉。貴會當官制未定以前,及時補救,用意良為周備”,話鋒一轉,“今官制草案,業(yè)經(jīng)交議,行政應有一定之統(tǒng)系,則此案即無成立之理由,自須重待商榷”,否定了這一提議,并給出了三條理由。第一,公產清理處所管轄的公共財產,本都應歸于財政司管轄,兩個部門權限范圍有所沖突。第二,不可再設置機構,增加政費的支出。第三,依照提交的清理處章程,該處職員等由議會推舉并且該處只受議會管轄。事實上,這些原因都是表層,他不同意的根本原因是他認為該處的設立會導致“以立法機關侵入行政范圍……行政與議事兩機關之權限混淆”,都督的行政權會被議會所攫取。其次,該處的設立可能與財政司管轄范圍沖突,兩者頡頏,干涉都督對財政權力的掌控。因此,孫氏并不認可該處的設立[58]。

臨時議會否定孫督的想法,認為首先公共財產與官有財產不可混為一談,清理處設立主要目標針對公共財產,并沒有與財政司所轄范圍相沖突。同時清理處并非是行政官廳系統(tǒng)的一部分,該處“為特別機關,自應有特別規(guī)程之支配。為普通規(guī)定所無者,精神上不能與他種法規(guī)有所沖突,與保持行政統(tǒng)一之主旨毫不相背”。此時,巨大的執(zhí)政壓力讓孫毓筠在都督任上,深感難以為繼,政令難出,于是只好應許該處的設立,同意議會的處理方法,由其主持,“該處將來辦法細則,應請明為規(guī)定”[59]。

孫毓筠在與臨時議會的來回博弈間,深感自身勢單力薄,缺少一個從屬于自己的核心行政體制,現(xiàn)行的省府行政體制處處掣肘,難以大展拳腳,加之省府行政機關本就尚未完善。因此決計重定都督府官制,籌設軍政司、民政司、教育司、實業(yè)司等部,經(jīng)過一番調整,他將新方案發(fā)給北京政府,“酌設五司三局,參照蘇贛辦法同署辦公住”[60],試圖藉此整頓省城政務機構,統(tǒng)一事權,獲得更大的執(zhí)政自由度。新官制較先前的都督府官制,最大的不同在于將各司的職權全部集中到都督手中,各司直接對都督負責。

該份官制草案經(jīng)臨時議會審議后,得到批準。然而卻受到省內團體的公開反對,稱:“無論何事俱以都督名義行之,試問各司公事日有千百,先生將一一過目乎……今日何能專用一人名義于事權……尚欲請先生不必干涉民、財兩司之事,如有不當。先生以監(jiān)督之權,令其改正。”[61]這些政團人士甚至要求孫毓筠只對各司長監(jiān)察即可,并且該份官制草案也受到民、財兩司長的強烈反對,洪思亮和黃書霖兩司長以“窒礙難行,僉不承認,并電達南京政府,阻止施行”[62]各執(zhí)一詞,孫毓筠電邀民、財兩司長到都督府交涉,嚴厲批評兩位司長,并派員將兩司署內的文件案卷等物封存。

隨后,民、財兩司長集合部分士紳共同反對官制條款,認為該官制,“集權中央,概不承認”,事態(tài)愈發(fā)嚴重。孫督見此,只得妥協(xié),以“事關更變法案,不得不審慎周詳,擬俟研究允妥,再行公布施行”[63]。時人指出所謂社團反對,實則是“洪黃兩黨運動商界,開會抵抗”[64],兩司長認為新官制將司長的獨立性極大削弱。但頗為吊詭的是,在孫毓筠離職后,該份草案由繼任的柏文蔚正式施行,其條款基本沒有改變。可見因人設事,甚至作為都督府內各司長行事以自身利益為準則,孫毓筠已失去掌控都督府事務的能力。

不久,孫毓筠的可靠盟友被殺,更使得他深感孤立無援,無意繼續(xù)任督,稱病離職。在孫毓筠的乞休文內,解釋自身辭職的緣由,即“政治機關,人才輻輳,自非合污俗,不足容納群流。況機械日深,競爭益烈,肆應失當,謗議紛乘”[65],直接點明皖省混亂的政治生態(tài)。

民初安徽面臨的財政和軍政困境,孫毓筠都試圖予以解決,以求開展社會建設,但臨時省議會的權勢壓制都督,使其難有作為,致使政令難以推行。臨時議會等政治精英行事依仗法規(guī),多有逾越常理,其出發(fā)點并非出于為民眾謀求利益,而是滿足自身的權勢或利益訴求。如銅官山礦借款一案在各方反對下,在孫毓筠任上作罷。但該礦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開發(fā)利用,白白浪費數(shù)年的發(fā)展機會,甚至直到兩年后的相關報告稱“銅涇礦務公司然但有其名實,未常著手開采,俟遭革命,遂亦無人過問”[66]。

可見民初省內政治運行出現(xiàn)很大的問題。有報人評價:“(全皖臨時議會)因循怠忽,各謀私利,致時人譏以官員產出地。其所議案多背公意。”[67]臨時省議會有意擴大監(jiān)督權的行使范圍,擠壓地方長官的行政權限,致使原有的制度設計失衡。這導致孫毓筠所推行一直以來的調和政策破產,進而被迫辭職。他的辭職正是與地方議會斗爭出局的結果。種種因素下,皖省民主政治并沒有因為民國的肇建與代議制的完善走入正軌,反而出現(xiàn)極大異化。這種異化則帶來地方政治生態(tài)的惡化,更加劇時局的動蕩。

結語

辛亥革命對安徽地方政局的影響極其深遠,它極大地重塑了皖省的地方政治生態(tài),并帶來政權轉移和政制轉型兩大困難。前者仰仗咨議局等士紳由清末以來累積的政治斡旋經(jīng)驗,成功實現(xiàn)皖省省府政權的和平過渡。后者則由地方議會通過革命掃除阻礙其發(fā)展的最大阻礙,省級議會因此獲得充分的成長,在組織制度建設和法規(guī)擬定方面取得長足的進步,其進步性大大凸顯,政制轉型取得不錯成果。

然政制轉型非一時之功,而民主政治的平穩(wěn)運行,極大仰仗與行政長官間的平衡妥協(xié),這需要各方在長久的政治實踐中,不斷調和,以求達成默契。這對于移植該項制度未久,民主素養(yǎng)尚顯不足的皖省而言,其運作的天平極易走向傾覆,這一隱患在孫毓筠任督后,逐漸暴露。地方議會等政治精英與行政長官的矛盾加劇,最終導致孫氏的辭職出走。回顧各方交涉歷程,可見傳統(tǒng)政治被推翻后,新式民主政治體制初建,受限于多種因素,新生的政治體制,其內部摻雜著舊有政治改革的負面因素。安徽臨時省議會基本繼承清末咨議局架構,藉由政治過渡期間的空當,不斷膨脹自身的權勢,其活動不時逾越民主政治準則,難以切實謀求全皖的實際利益。此外,辛亥年安徽的獨立是受到其他勢力的極大干預,這使得省內局勢易于陷入動蕩境地,并且革命造就一批獲利的大小軍閥及政治掮客。這些不確定的因子都加劇時局的混亂,致使新生政體難以解決現(xiàn)實政治問題,不能發(fā)揮自身的正向作用,事態(tài)由此走向反面。臨時議會竟成為阻礙地方發(fā)展的因素。分權制同集權制間的調配,仍需依據(jù)政情的發(fā)展,進而適當處置,這一問題始終困擾民初皖省政局的健康發(fā)展。可以說無論是臨時議會為主體的地方士紳團體,還是松散分裂的革命陣營,兩方在此時都難以扛起推動政治近代化的重任。皖省的情狀恰似全國時局的縮影,革命陣營對制衡分權的不恰當運用,促使袁世凱轉而后退,回溯帝制,釀成了更嚴重的歷史災難。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级不卡毛片|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国产| 国产人前露出系列视频|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午夜不卡视频| 美女被操91视频| 欧美午夜网站| 亚洲综合色婷婷| 免费全部高H视频无码无遮掩| a级毛片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成年黄色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91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国产亚洲精品91|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19国产精品麻豆免费观看| 久久女人网|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欧美色视频网站|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 国产欧美在线视频免费| 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成人夜夜嗨|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费看|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国产精品第5页| 久久美女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亚洲va欧美ⅴa国产va影院| 日韩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1视频青青草|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在线一级毛片|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无码有码中文字幕|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免费一级毛片完整版在线看| 国产一在线| 激情综合图区| 亚洲国产午夜精华无码福利| 青青草原国产av福利网站|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92午夜福利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 欧美五月婷婷|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在线国产欧美| 欧美成人第一页|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成人精品区|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激情在线网| 欲色天天综合网|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国产91在线|日本| 国产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免费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精品国产91爱|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在线播放| 在线日韩一区二区|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精品91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