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潔
(紅河學院體育學院,云南 蒙自 661100)
20世紀90年代后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在全國范圍內開始改革,不僅在教學方式、教學內容上有大膽的創新,而且在體育教學思想上有了較大的突破,對學生主體地位、教師主導作用的內涵進行重新解讀。2002年教育部頒布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提出:“根據學校教育的總體要求和體育課程的自身規律,應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多種類型的體育課程,可以打破原有系別、班級建制,重新組合上課,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興趣學生的需要”并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努力倡導開發式、探究式教學,努力拓展體育課程的時間和空間。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應具有自主選擇課程內容、自主選擇任課教師、自主選擇上課時間的自由,營造生動、活潑、主動學習的氛圍”。俱樂部是為進行各種活動所設立的團體和場所,高校體育俱樂部是在高校內根據學生共有的運動需要和興趣指向而設置的具有專業指導教師、穩定的學習內容和運動場所的團體。它是根據學生不同的運動興趣、運動需要和運動能力進行分班、分層次和分項目教學,徹底改變了傳統的“一個班級、一名教師、不分層次、幾個運動項目教學貫穿整個學期”的“統一”教學模式,不僅轉變學生的體育觀,還較好地滿足了學生的體育學習和運動需要,發展學生個性,有效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培養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做到區別對待,真正使每個學生都受益。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讓學生較好地體會到運動的樂趣,使其能主動學、自主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也滿足了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與傳統的按行政班級為單位進行教學的模式相比,體育俱樂部教學主要有以下優勢:第一,在教學目標設置上,傳統教學模式主要是從學科知識的傳授及學習要求出發,結合教學內容的特性制定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目標,這種方式有利于學生系統、全面地學習學科知識,但容易出現教學內容與學生運動需要脫離的情況。而體育俱樂部教學是將有共同運動興趣、愛好和追求的學生重組在一起,其教學目標必須以這些學生的運動條件及實際需要為主要制定依據,較好地體現了體育為生活、為學生服務的價值,具有較強的適用性和實效性。第二,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體育俱樂部教學不僅直接指向學生的運動興趣和實際需要,同時也有利于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教學內容較傳統教學內容具有區域性、時尚性、大眾性和實用性,有力彰顯了體育的個性化教學特征。而傳統教學模式對教學內容的選擇考慮較多的是學科教學的需要,著重將本學科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內容向學生傳授,使學生通過學習能獲得更多、更專業的知識。第三,在教學手段上,傳統教學主要以教師和教學內容為中心,受教學時間的限制,較多地追求體育教學的近期效益,即在短時間內讓學生達到一定的運動技術水平,這就容易出現訓練方式僵硬、機械的教學方式和手段,不僅將學生的學習置于較被動狀況,也容易使學生產生消極的學習情緒和態度,從而影響到對體育學習的正確認識。但體育俱樂部教學以學生“三自主”為設計理念,即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主選擇學習時間、自主選擇教師。這有效激活了學生學習的欲望,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最大限度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同時也有利于構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和諧師生關系。第四,在教學評價理念上,體育俱樂部教學除了給學生的學習進行“量”性評價外,更注重的是評價結果對學生后續學習及運動發展所產生的內在推動效用。學生通過一段時間、不同層次的學習后,逐漸能明晰自己在某一方面學習中存在的優勢和不足,以及今后應該如何完善和發展等,從而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1]
校園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學校教育特色的直觀體現。它是校園內以學生的運動行為為主要表現形式的一種有關學校體育精神和物質文化交匯的體現,包括體育課堂教學、課外體育鍛煉活動、課外體育訓練和競賽,以及各種體育設施的建設情況等。校園體育文化的發展水平能直接反映出學校體育師資、體育設施、體育制度的建設情況,以及學校體育組織和學生運動行為的整體特色。校園體育文化體系在內容上可分為四個層面:
體育精神即人的體育主觀世界,是人們產生各種體育行為的先導性和決定性因素,對體育行為具有長期性、持續性的影響效果。同時,它處于校園體育文化結構體系核心位置,是校園體育文化構建的先決條件和關鍵。具體內容包括體育思想、體育價值觀、運動參與意識、體育哲學觀、體育美學觀、體育情感、體育口號、體育名言等,這些將對運動心理產生直接的影響,同時也會影響到學校體育工作規劃和實施理念,對校園體育文化體系中其他內容建設起到指導作用。
體育制度的建立取決于校園體育精神的確立,它是體育精神的一種規定性、長效性體現,也是校園體育文化持續性、科學性、規范性實施的保證,一旦確定即具有一定的指導性、約束性和強制性,主要包括學校體育課外訓練制度、運動競賽制度、體育科研制度、體育組織與管理制度、體育課堂教學制度、體育獎勵和保障制度等。
主要包括學校具備的體育設施、體育場館、后勤保障、教師專業素養、教師業務水平、自然條件、地理條件等,它是各項體育制度付諸現實的必要準備和保障,但同時也是我國目前各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普遍存在的棘手問題,是制約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要因素。
它處于校園體育文化體系的最外層,與其他三個層次相比其具有靈活性和不穩定性,是體育精神的具體表現,也是體育制度效果的體現。該層面主要以學生身體運動為最基本、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同時兼顧全校教職工,是全校人員長期性、經常性運動行為的總和,也是學校體育組織能力、影響力和整體質量的體現,是檢驗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效果最直觀、最主要的指標。[2]
在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主要根據學科知識體系設定課程內容,教學要求高,學生對課程內容沒有選擇權,容易出現教師教的內容學生不愿意學,而學生想學的內容教師不教的矛盾狀況,使得學生體育學習表現膚淺,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及對體育學習的認識受到不利影響。體育俱樂部的教學內容主要圍繞學生的運動興趣、運動需要設置,學習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運動條件有針對性地對學習內容、時間、教師進行選擇,最大限度、最大范圍滿足個體需要,充分地將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需要聯系起來。并且,體育俱樂部教學形式能將以往的教師主宰變為教師主導,學生被動變為學生主動,利于形成輕松、自由的學習環境,從而轉變學生的體育學習態度及認識,使學生從精神層面獲得轉變和提升。
體育俱樂部教學最終將要達到提升學生運動能力,促進終身體育開展的目標,這實質上就是學生要將在課內學到的知識運用于生活中,通過課外練習鞏固課內學習成效,強化學習意識。但由于一些學生會存在運動惰性,缺少持續運動的恒心和毅力,這就需要從學校層面對其進行相應的幫助,與俱樂部教學目標和需要相結合,逐步建立健全學校各項體育制度和規定,包括課堂教學、運動訓練、運動競賽、體育組織與管理等,將這些規章制度在課內外長效化實施,使學生在沒有教師和課堂約束的情況下也能形成積極的運動意識,自覺補償和擴展課內教學內容,真正實現課內外的一體化,同時也能有效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并明晰體育俱樂部教學的發展方向,逐漸形成良好的校園運動氛圍。
目前各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內容設置多樣化,從傳統的競技性運動項目教學逐漸擴展涉及現今的健身性、民族性、休閑性、拓展性和保健性等不同類型的教學內容,在這個過程中也對學校體育硬件和軟件條件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體育俱樂部教師的專業技能、專業技術和知識水平及教學能力不僅要做到高、深、廣,更要向多樣化、綜合性發展,高校須激勵體育教師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水平,自覺加強終身學習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其次,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對校園運動場地和設施的改建、擴建提出明確的要求,促使運動場地和設施建設綜合化和多樣化,為校園體育文化的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保障。
體育俱樂部是將具有共同運動需要和追求的學生重新組織在一起形成新的教學單位,學生的學習內容與教師的教學內容能保持較大一致,提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認識,鞏固運動興趣,形成運動習慣。既能體現出學生的運動特長,展現學生個性,也能因為教學內容具有的大眾性、健身性和娛樂性等特點實現課內外一體化,有效激發和維持學生的運動激情,并使之轉變為長期性、經常性的運動行為,推動了校園體育文化運動行為層面建設。[3]
高校目前普遍實施的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因其自身具有明顯的優越性,不僅能培養和提高學生運動個性、獨立性以及綜合運動能力,而且對校園體育文化體系中四個層次內容的建設也產生較好的推動作用,使得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逐漸成了建設校園體育文化的主要方式和途徑。同時,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也能有效促進體育俱樂部教學更有效、科學和有序地開展,二者相互促進,共同提升學生的終身運動能力和高校體育教育的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