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 賈躍進△ 吳秋玲 陳燕清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生活節奏的加快,失眠的人越來越多。失眠,中醫稱為不寐,作為一種病癥,已成為影響人們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的重要問題。早在《黃帝內經》中就談到了不寐,并對其做了相關論述。
《靈樞·營衛生會》云:“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營衛之氣皆源于水谷之氣,水谷入胃,經胃之腐熟,脾之運化,清者為營,濁者為衛,通過肺的宣發作用,營行于脈中,衛行于脈外,隨脈周流,疏布于全身,晝夜五十營而復大會于手太陰循環往復而沒有休止。
《靈樞·衛氣行》云:“衛氣晝日行于陽二十五周,夜行于陰二十五周,周于五藏”。 營衛安和,衛氣晝行于體表,夜行于內臟,與營氣相合,共助五臟之精,以養五臟之神,神安則寐。衛氣的這種行陽入陰的規律,與自然界晝夜交替相呼應,從而決定了人的寤寐周期。
《靈樞·大惑論》:“黃帝曰:病而不得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蹻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 《靈樞·邪客》曰:“今厥氣客于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 邪留臟腑,衛氣不得入陰,留滯于陽則陽盛,在外表現陽盛之勢,在內由于衛氣不得入陰攜營氣周于五臟,五臟失養,心神不安而難眠。
人體氣機指人體中氣的升降出入,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中提及:“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 營衛之氣屬人體之氣。衛氣指運動著的,生長狀態的衛陽之氣。營氣指營陰之氣,是收藏狀態的物質基礎。張景岳《類經》云:“陰陽即營衛,營衛即氣血……然營氣者,猶天之有宿度,地之有經水,出入有期,運行有序者也,衛氣者,猶天之有清陽,地之有郁蒸,陰陽晝夜,隨時而變者也”。 清代醫家黃元御稱:“在臟腑曰氣血,在經絡曰營衛,營衛乃經絡之氣血也”。 以上論述說明營衛即是氣血,氣血運行失常則營衛運行失常。營氣主內屬陰而具榮升之性,故體陰用陽,衛主外屬陽但含肅降之勢,故體陽用陰[1]。營衛、氣血互根互用、交感氣化,同源于中焦土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成分[2]。衛氣順應晝夜變化出陽入陰的過程是營衛之氣氣化的過程,是營衛之氣相互為用的過程,也是氣血相互轉化的過程。衛氣依賴于營氣為其提供營養物質,營氣依賴衛氣的推動,運行于周身和五臟經脈。因此五臟及其經脈功能失常,常影響氣血運行,營衛功能亦隨之失常,而導致陽不入陰,造成不寐。
從營衛之氣的生成和運行規律分析,營衛運行失常的原因有二:一為營衛化生不足。《靈樞·營衛生會》言:“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老年人出現不寐是由于年高體衰,氣血衰,肌肉不得氣血濡養則枯,氣道不得氣血濡養則澀。營氣衰少,衛氣亦化生不足,氣道澀加之衛氣不足,使得衛氣運行受阻,無力入陰攜營氣循行于經絡和臟腑膜原之間,營血少不能涵斂神氣,神氣浮越,而夜不寐,或睡臥不寧,煩躁不安,夢多紛紜。可見,氣血充足對營衛運行通暢、睡眠節律正常的重要意義[3]。二為病邪阻滯營衛運行。氣的運行依賴氣機的調暢,營衛運行同樣也依賴氣機,無論何種原因導致機體氣機失調都會影響營衛之氣的升降出入。氣機失調時氣機阻滯是重要環節,隨之氣滯血瘀、氣滯痰阻、氣滯濕停等,最終產生瘀血、痰濁、濕熱等病理產物阻滯營衛運行通道,使得衛氣不得入陰而不寐。
關于不寐的治療。《靈樞·邪客》:“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瀉其邪,飲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得和也”。補其不足,補營衛生化之不足;瀉其有余,瀉經脈氣血之壅塞;調虛實者,調內外之虛實,通其道路,大通經絡,陰陽和病得愈[4]。寓意氣機通暢便可調和營衛。
3.1 健脾氣 充養營衛《靈樞·五味》曰:“谷始于胃,其精微者,先出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營衛之道”。脾胃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也為營衛生化之源。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健運,氣血充足,營衛充盈,脾升則肝腎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則心肺亦降,金火不滯,脾胃斡旋功能正常,才能心腎相交、水火既濟,所以在治療不寐的時候要注意保證脾胃樞機功能的正常。如脾胃虛弱,生化乏源,營衛衰少,營衛之氣升降出入不利,衛氣不得出陽入陰,營血不得周于五臟,五臟失養,氣機失常,神不得安故晝不精,夜不寐。故而通過健脾氣恢復脾胃樞機功能,充養營衛之氣,使得營衛運行正常,便可安眠。如歸脾湯之類,以補益心脾,養血安神。
3.2 祛邪氣 調暢氣血氣機郁滯,會產生病理產物,如痰、火、濕、食、瘀,反過來痰、火、濕、食、瘀等病理產物作為邪氣客于人體,也會阻礙氣機流暢,防礙氣血運行,導致營衛之氣升降出入失調,衛氣不得入陰,故而難眠。氣機郁滯后氣血郁滯,痰濕內阻、郁而化熱,形成濕熱、痰熱,瘀熱,熱擾心神,更加夜寐難安。應分清病邪性質,分因論治以祛之,使氣機通暢,恢復營衛正常運行,則夜寐安和。如食積化熱應消食化積,健脾清熱,用保和丸加減治療;肝火上炎應清肝瀉火,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治療;痰熱內擾應化痰清熱,用黃連溫膽湯治療;瘀熱擾心應化瘀清熱,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
3.3 疏肝氣 調節情志《素問·舉痛論》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指出“悲”則上焦不通,營衛不散,“恐”則下焦脹,“思”則氣留而不行,悲、恐、思可明顯地導致氣的運行受阻[5]。情志不遂,氣機受阻,營衛之氣運行不利,衛氣不得入陰而不寐。肝的生理功能既有主疏泄的功能,又有調情志的功能,因此對于因情志因素影響氣機調暢時,當從肝論治,疏肝理氣,調節情志。這一類的方劑如:柴胡疏肝散、丹梔逍遙丸、柴胡龍骨牡蠣湯等。
3.4 通腑氣 推陳致新由于五臟藏精氣而不泄,實而不滿,六腑傳化物而不藏,滿而不實。六腑不斷受納水谷,轉化精微,滋養五臟和氣血經絡。張子和在《黃帝內經》一書氣血和而為貴的思想下提出“陳莝去而腸胃潔,癥瘕盡而營衛昌”[6]。認為血氣壅滯是許多疾病的主要病機,疏通氣血則是治療疾病的核心問題。六腑受納水谷,化生氣血津液,以助人體氣機運轉。六腑又為痰濕食濁所據之處,若轉化異常,則水濕停聚,痰濁阻滯,容易出現腑氣不通,進而影響氣機流暢。譬如飲食不節導致腸胃受傷,積食停滯,腑氣不降,氣機受阻;外邪、情志內傷導致膽腑郁熱,膽失疏泄,氣機不利;下焦濕熱導致膀胱失約,開合不利;都說明六腑通暢對氣機調暢的重要性,六腑不通則氣機不暢,營衛之氣運行失常,衛氣不得入陰而不寐。故而應當通腑利氣,以養正氣。這類方劑如:木香檳榔丸、枳實導滯湯、大承氣湯等。賈躍進主任通腑氣常用炒枳實和炒萊菔子這個藥對,在治療不寐的方藥中也常常應用,并告誡學生,惟腑氣不通者不論寒熱虛實,都可用之,旨在邪去腸凈,氣機通暢,氣血調和,則營衛暢利。
王某,女,38歲,失眠5年,加重半年。入睡困難,多夢,易醒,既怕冷又怕熱,肩背冷,手腳熱,情緒急躁,納可,疲乏,小便正常,大便不暢,月經時痛經,有血塊,舌尖紅苔白膩,脈細弦。中醫診斷:不寐(樞機不利);西醫診斷:失眠。處方: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柴胡10 g,黃芩10 g,清半夏9 g,黨參10 g,龍骨30 g,牡蠣30 g,桂枝10 g,白芍15 g,合歡皮20 g,莪術10 g,炒枳實10 g,炒萊菔子30 g)。
按:患者失眠,總的病機為陽不入陰,陰虛陽亢,營衛運行失常。衛氣屬陽,營氣屬陰,衛氣在外不得入陰,則陽亢興奮,營陰在內不得養心,則陰虛難眠,故表現為入睡困難,多夢,易醒。營衛運行失常,氣血運行失調,導致氣機郁滯。氣機郁滯則脾虛氣滯,脾虛氣血不得化生而疲乏,脾虛易痰濕阻滯而舌苔白膩。氣機郁滯則肝氣郁滯,情緒急躁,脈細弦。氣機郁滯易郁而化熱,衛氣郁滯于四肢末端則手腳熱。衛氣不行,溫分肉,充皮膚功能減退,則肩背冷,表現為氣不足為寒,氣有余為熱,患者會既怕冷又怕熱。氣機郁滯則氣血郁滯,形成瘀血痰濁易發痛經,并見血塊。氣機郁滯易腑氣不通,故大便不暢。方中柴胡、黃芩疏肝氣,清郁熱;清半夏、黨參健脾氣,化痰濁;桂枝、白芍調和營衛;合歡皮疏肝理氣,調節情志,祛郁滯,安五臟;莪術活血化瘀,理氣疏肝,與清半夏配和共祛痰瘀;炒枳實、炒萊菔子通腑利氣,以降而升,故濁氣降,清氣升,調節氣機升降。全方可健脾,祛邪,疏肝,通腑,從而調暢氣機,恢復營衛氣血運行,治療失眠。
總之,營衛運行失常,陽不入陰、陰虛陽亢是失眠的基本病機,營衛乃氣血所化生,是人體氣機運行的一部分。賈主任擅長通過健脾氣、祛邪氣、疏肝氣、通腑氣等方法調理氣機,恢復營衛的正常運行而治療失眠,并運用調理氣機法治百病,其學術思想及學術價值值得我們繼續學習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