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雨
(貴州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3)
1985年5月,鄧小平同志在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上提出了“素質教育”這一思想,之后被多次寫進了國家相關文件中,素質教育是為了人能夠全面發展,這個思想的提出不僅是解決當前教育問題的關鍵,還是改善學生、教師之間教學矛盾。當然,為了更好地認清當前職業院校英語教學的重要性,解決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本文將從職業院校英語教學的現狀、遇到的問題出發,找到相對應的解決辦法,進而提高教師在教育過程的專業素養及教學水平。
目前,我國的職業院校英語教學目標是根據教育部有關規定進行制定,主要是采用多種教學模式為一體,培養學生以理論為主,提升語言知識,熟練掌握語言運用能力等。但在實際教學情況中,絕大多數的高校將《新技能英語》作為了職業院校英語的教材,特別是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在大一、大二,將第一冊到第四冊作為教學的必修課[1]。
隨著素質化教育的推廣,要求學生全面的發展,而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中小學時打下的基礎會讓職業院校英語變得格外簡單,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不少學生被擋在了門外,自身的基礎薄弱,從而對于職業院校英語課堂產生了厭倦心理,甚至厭學情緒。
常規的英語學習主要分為聽、看、讀、寫四個部分,在職業院校英語教學活動中,主要將教學內容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對《新技能英語》里的內容進行選擇性教學,主要是針對詞匯、語法的認識及書寫,并進行適當的舉例,讓學生懂得如何去運用,掌握相關的語法。
2.跟著音頻、視頻進行開口訓練,這一步主要是培養學生聽、讀兩個方面的能力,提升語言應用能力,學校選的教材都配備了相應的磁帶或者音頻,通過教學輔助設備進行播放,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學習,模仿音頻中的發言,鍛煉學生的語感,進而提高英語的運用能力。
3.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化、快速發展的世界,《新技能英語》會將每個單元根據不同的文化進行劃分,學生在每個單元都能接觸到不同國家的文化知識,可以學習到多種寫作風格以及語言文化魅力,讓學生能夠在校園通過互聯網去看看這個世界,感受其他國家的文化差異。
職業院校是進入社會的過渡階段,校園生活是為了更好地進入社會,為了更好地適應當代社會的變化,滿足社會的需求,因此職業院校英語在教學過程中也在不斷地探索并隨之改變,不斷的貼切社會、模擬社會開展一些創新性實際活動。素質教育下,教師只是單純的引導,鼓勵學習積極地參與,將課堂、活動都交給學生自己去開展,利用已有的教學資源開展多元化的活動,也可以搭建網絡平臺供學生課余時間學習,當然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了更好地迎合素質化教育,推動職業院校英語教學工作的改革,教師只能當個引路人,傳授知識,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能力,只有這樣學生將知識轉變為自己的東西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做到活到老學到老。
國家之間的競爭不再僅限于經濟的發展,而是人才之間的搶奪。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最基本的教育,并且在地球村理念提出后,多學習一門語言競爭能力也會相應地增加,在國際發展過程中,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成了交流必須具備的能力。職業院校教學過程中,不僅有每個學期的英語測試,而且每年國家還會統一舉行四、六級考試,除此之外,還有雅思、托福等英語等級考試。盡管如此,當代職業院校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還有待提高,簡單舉個例子,不少通過了六級英語測試的學生在面對交流這方面的能力時常會讓人大跌眼鏡,很難想象這是通過六級測試之后學生的水平,對此現象,不得不讓人深思,職業院校英語教學到底缺失了什么,又該如何去彌補[2]。
(一)素質教育看重的是全面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接受能力問題。每個時代需求的人才、發展的理念不同,出現的教育理念也隨之發生改變,但根本原因還是依賴于社會的發展,新的價值觀,隨著時代快速的發展,教育理念不斷地打破,在20世紀60年代推行的是終身教育,70年代則是普遍接受教育,到現在推行了素質化教育,讓孩子得到全面發展,看重的不再是學習成績,還要結合學生本身的素質能力全面考核。就目前職業院校英語的教育來看,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灌輸,對書本上知識的記憶,測試只能衡量學生的接受程度,但沒有注重這些知識的轉變,沒有實際的運用,忽視了學生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個體,長此以往,對學生創造性的能力及學習能力都是極大的破壞,無法促進文化素質、道德素質、科學素質的全面發展,對學生的身心健康也有一定的影響。
(二)素質教育是以人為研究對象,強調人的自身發展能力的培養。但放眼望去,教育局的指標、學校的升學及就業情況成了評判學校好壞的核心,而學生更是以成績說話,等級測試、考證等成了學習的目標,特別是英語這門學科,四、六級成了標準。素質教育的出現,改變了現有的教學模式,讓教師也認清了當前的教育形式,改變了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處境,并且教師也會因人而異,根據學生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不再將死記硬背作為英語的硬性要求,讓學生不僅能考高分,而且還能快速地適應職場。
(三)提倡學生發揚自己的個性,從自身出發,展現自己獨有的風采。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與弱項,只有將擅長的放大,縮小自己缺失的,這樣才能更好地展現自己。素質化教育一改應試教育的統一標準,從多個角度去關心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肯定學生的優點,在社會的大環境下,讓學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當然職業院校英語教學中,有的學生聽力很好,有的書寫能力強,還有的溝通能力強,我們不能一棍子打死,要有創新的去教育,根據不同的學生特點開設對應的課程,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重視,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這樣能夠讓他們更好地去發揮自己的才能[3]。
素質教育就是要打破傳統的教學理念,不能再墨守成規,要讓學生在愉快的環境學習,都說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因此要想學生對英語產生興趣,并長期保持下去,就需要教師不斷的探索,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
素養包括身體、思想、科學、文化等多個方面,對于職業院校里的學生來說,有了一定的認知能力,判斷能力,并且正是人生最美好的階段,這個階段正是需要導師進行引導,讓他們的發展能夠更全面。當然,互聯網時代的職業院校學生接觸到的人員很廣泛,有益的和有害的都有,此時必須要讓他們正確地認識這個世界,客觀地對待人與事,對此,在職業院校英語教育的過程中,對于外來文化要正確地引導,不能一味地摒棄,也不能一味地崇拜,當然國內的文化也是如此,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當然在課外時間還可以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等。從而更深刻的認識、學習,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
職業院校的教師是為學生傳授解惑的人員,是影響學生未來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學生,因此教師需要時刻注意自己言行舉止,不斷地學習,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教學藝術、人格魅力等素養。當然為了更好地為人師表,學院在對教師的篩選過程中應該要求從多方面進行考核,既要有扎實的英語專業知識儲備,又要有良好的思想覺悟及道德素養,同時要有不斷學習的能力,時刻了解世界最新的發展,掌握最新的行業動態,只有這樣才能言傳身教,讓學生在教師的身上學到更多適應社會的能力,為之后進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以人為本,將英語這門學科知識全面協調,而且還要積極探索,創新教學,大力推動素質化教育的發展。我國的教育改革過程中提倡學校的教師們能夠大膽創新,開辟新的教師模式,譬如如何才能將市場經濟計劃融入教育工作中,這不僅是學校的挑戰,更是教師的挑戰,需要時刻具有危機意識,保持緊迫感,要站在大局觀念考慮并重視素質化教育,與學校共生存,共發展。根據社會的需求,培養大量的復合型英語專業人才,當然英語作為國際化語言,教師也應該緊跟潮流,與時俱進,結合就業難的實際問題,創新培育,將學生的綜合能力逐步提高,培養學生快速反應、舉一反三的溝通能力以及獨立思考、迅速適應的能力。
職業院校英語教學工作的開展需要融入素質化教育核心素養,在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創新、開發適用于當代學生的教學理念,當然也可以借鑒他人優秀的教學模式,將學生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多角度地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正確認識自己的優缺點,并不斷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讓學生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做到熟練溝通,運用自如。當然教師也要正確引導學生樹立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推動學生能夠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