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巖
(長春科技學院,吉林 長春 130600)
自我國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注重人的心理和諧,強化人文關懷這一理念之后,社會對于心理和諧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而大學生作為構成未來社會的一個重要部分,他們也處于人生三觀建立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時期對其進行心理素質培養是非常必要的,這樣才能夠使得他們的心理素質更加成熟穩定,避免產生心理不平衡的現象,減少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可能性[1]。可以說,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他們的心理和諧水平不僅僅是個人的發展條件,也是未來國家和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2]。自積極心理學運動誕生以來,從心理學的角度對問題進行綜合分析,探討人性的積極方面,已經成為社會的主流趨勢,因此,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基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探討可以更好地提高大學生人格品質[3]。
20世紀中葉,外國學者開始倡導積極心理學運動,積極心理學作為一種全新的學科,在教育界當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它在進行研究的過程當中,主要探索了人的積極品質以及社會生活當中的各種潛力,而且它的研究對象從問題癥狀轉向了人的積極心理狀態,不限于各種的固有內容,可以說,不論是心理健康,或者是心理存在疾病的人都可以對其進行引導,以便能夠更好地挖掘他的內在能量以及積極的品質。總而言之,積極心理學在研究的過程當中更加強調對于個體的成長和發展有意義的心理資本,只有對這些積極的心理資本進行充分的引導,才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使得個體獲得更加健康積極的生活[4]。
就目前來看,積極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他在研究的過程當中,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首先它是研究積極的情緒和體驗,以便能夠使得個體能夠在生活的過程當中始終保持積極的態度。當然,在工作和學習的過程當中,也能夠始終保持樂觀向上的態度;第二個研究積極的人格特征當中,它主要包括了自我決定智慧以及創造性等多個方面。也就是說,他研究個體在生活當中的一些行為,以便能夠探討他的人格特征;第三就是探討積極的社會環境,在研究社會環境的過程當中,他主要是為了能夠了解建立在積極的社會系統當中,人們能夠更好地對自我進行統合,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當中的各種問題[5]。
在對大學生的心理和諧水平進行提升的過程當中,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也是促進大學生綜合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在高校內部推薦大學生心理和諧水平的提高,可以更好地創建和諧校園,并為以后創建和諧社會打下堅實基礎[6]。
根據相關的研究,我們可以知道,人在保持積極愉悅的情緒狀態時,他的學習效率往往會有所提升,所以說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和諧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強化學生的智力活動對學生的各項潛能進行激發。在大學生教育的過程當中,始終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和諧水平,可以完善大學生的整體人格。由于大學生時期是一個三觀建立的重要時期,他的自我認知水平往往是不穩定的,這個時候他對自我的認知往往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而產生一定的不穩定。比如說外界的否定以及外界環境的急劇變化,往往會使得他們產生自我懷疑的心理狀態,嚴重情況下還會造成較為明顯的人格缺陷[7]。而心理和諧水平主要是指大學生在自我認知上始終保持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狀態,而且始終保持著相對融洽和諧的人際交往關系,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過程當中,積極地通過一些活動來完善自我,使得自身的人際人士交往更加融洽和諧,并且從根本上提升自我。
個體的創造力影響因素較多,包括有智力、知識水平等方面,但是最能夠影響到個體創造力的還是該個體的心理素質和心理狀態。在積極的狀態下,個體的大腦皮層將更加活躍,這會使得個體能夠更好地與外界展開交流,從而更具創造力。我國學者曾經做過現場試驗,得到大學生們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總是可以更好地發揮靈感,而在悲傷情緒下其創造力則不高,所以也就是說心境對于大學生創造力的影響十分重要。
由于大學生的教育往往是為了能夠更好地為社會提供綜合性人才,所以說大學生在社會和諧的過程當中始終扮演著相對重要的角色。而且大學生作為社會成員當中具有相對較高文化水平的一個巨大整體,他們在社會上的影響范圍相對廣泛,而且在社會上的認可度是相對較高的。當大學生之間凝聚他們的力量,就會形成不容小覷的影響,所以說大學生對于社會和諧會起到非常大的影響。而且從另一方面來看,大學生的思維相對活躍,而且創造力相對較強,這也是激發社會發展以及社會創造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可以說,大學生在社會發展過程當中始終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既是社會的創造力,也是促進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因素[8]。
在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下,對大學生的心理和諧水平進行提升,首先就要培養正向思維能力,由于心理過程是由“知”“情”“意”共同組成的,而且大學生正處于一種心理不成熟、不穩定的時期,這個時候他對于自我的一個認知,往往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所以說對其進行積極的引導,可以使得大學生更加積極完善地容納自我,學會欣賞自我,將自己看作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對于社會生活當中自己所表現出來的一些不足,也能夠學會冷靜客觀地分析。這個過程當中,他能夠始終保持幸福感,滿足感以及價值感。而培養正向思維能力,主要是指培養大學生在處理事情時,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思考,并且加以行動。這樣能夠使得事物都朝向積極的方向轉化,在逆境當中,始終保持堅強的狀態;而在順境當中,也能夠更好地脫穎而出。總之,培養正向思維,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變壓力為動力,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和諧水平[9]。
情緒的產生較為復雜,該心理現象就是在今天也是生理學的一項難題,而個體往往可以通過鍛煉來對自己的情緒進行管理,通過好的管理可以使得個體的精神外貌更加積極,進而使得其在生活上更加輕松和從容,并且時刻保持自身的愉悅心情。而如果在不好的管理下,個體往往就會對生活產生失望、抑郁的情緒。對于大學生來說,在其心智發展快速的階段下,情緒的管理十分重要,如何能夠確保大學生在不同的境遇下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是現階段各大高校都著重關注的一項心理健康教育難題。可以說,情緒在某種層面來說對于個體起到了保護作用,其能夠幫助個體明確自身的需求,比如說在一些負面情緒產生時也就意味著個體內心的悲傷難過需要有一個更加安全穩定的通道來釋放。從這個層面來看,情緒本身并沒有對錯,其破壞力的大小在于個體對于情緒的管理。
對于人來說,積極的品質往往能夠影響到他的為人處世,而積極的品質往往又包括堅定的信念以及健全的人格等等。對于大學生來說,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情緒相對穩定,具有凝聚力的人際關系,可以使得學生形成良性競爭,有利于他們激發自身潛能,在逆境當中互幫互助,而且在合作的過程當中,還能夠收獲更多。而且積極的人格塑造往往能夠滲透于學生的內心,使得學生面臨各種問題時,能夠為他人貢獻力量。總而言之,在教育教學的過程當中,引導學生協調發展,人際關系是促進大學生互幫互助,形成積極人格的一個重要手段。當然,這也是提升大學生心理和諧水平的一個重要手段[10]。
根據以上敘述內容,我們可以知道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和諧水平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也有多種途徑來進行心理和諧水平的提高。在高校教育的過程當中,這不僅能夠拓寬高校的學生教育工作,而且還能夠提供更加全新全面的教學思路,有助于調動教育教學過程當中各方面的整體力量,為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營造打下堅實的基礎。當然,促進大學生心理和諧水平的提高,還能夠使得高校內部的教育更加完善,使得心理教育有更強的融合性,更加具有創新性和實效性,在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當中,能夠更好地促進他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