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燁(南華大學)
關于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育,已經受到國家高度重視,教育部辦公廳曾經多次下發關于進一步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以及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工作的通知,各個高校也在主動構建創新創業課程。在信息技術的發展下,云技術、互聯網為創新創業教育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以SPOC、MOOCS、微課為代表的信息化教育平臺應運而生,將其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能夠改變傳統課堂傳授方式,讓創新創業教育從專業教育轉化為通識教育,從正規學習轉化為泛在學習,這對高校培育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人才具有積極價值,對于促進高校教育轉型、推動地區經濟發展也具有深遠影響。
目前,多數大學畢業生在畢業后,更熱衷選擇穩定的工作崗位,如考研、考公務員、進入事業單位等,僅有少數學生會選擇自主創業,大多數學生依然選擇保守的職業發展方向[1]。如今,我國正處于重要的經濟轉型時期,已經開始從傳統以資源為中心轉化為以創新為中心,國家需要大批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優秀人才,他們不僅要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也要有開辟的勇氣和魄力,不少學生對于未來的就業思想固化,存在迷茫心理,缺乏活躍思維,且在當前復雜的經濟環境下,他們更希望能夠在穩定的環境中工作。
大學生對于創新創業活動缺乏實際認識,不了解創新創業對自身的意義和價值,這也直接導致大學生缺乏創新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且創業也是一項艱難過程,一些本對創新創業感興趣的學生,在創業道路上遇到挫折后,興趣也慢慢淡化。由于主動選擇創新創業的人數比例不高,很難真正實現國家倡導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在認知方面,一些大學生對于創新創業認知還不足,僅僅認為這是實現就業、增長財富的一種方式。創新創業認知分為兩個步驟,即在具備創新意識的前提下,能夠將其付諸行動,而大學生的整體意識還比較薄弱,對創新創業缺乏主觀能動性,對學校、教師的依賴度較高。
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變革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如今,大學生面臨的就業難問題并不是由于沒有選擇,而是因為選擇太多,當代95后、00后大學生,他們的成長環境優渥,在浮躁的社會環境中,產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對自己的人生定位不明確,對創新創業的主觀能動性偏弱。
創新創業教育是對傳統教育的補充,也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有效戰略,在傳統教育中,更多是為學生傳授知識,忽視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培育,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也被慢慢消磨,在這一背景下,開展創新創業是一個必由之路。要讓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創新能力培育取得明顯成果,必須要明確創新創業的教育目標。首先,創新創業應當是一項全方位、連續性的活動,要將學生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貫穿落實到高校教育的各個環節、各個學科,改變以往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育模式,關注學生能力和知識的培育。其次,在創新創業教育中,需要將“創新+創業”作為教育核心,創新創業能力的重點在于創新創業思維,而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只有具備良好的創新思維,在創業活動中,學生才能夠處于優勢地位。要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必須要首先關注創新創業精神的培育,通過有效的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好的資源、條件和受教育環境[2]。最后,創新創業教育要秉承開放式、合作式的教育理念,將人才培育作為一個整體,將社會、政府、學校的教育資源納入其中,形成共享化的教育平臺,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成功率,構建出以自主學習、課堂教育、文化引領、實踐操作等于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穩步提升。
網絡課程的建設已經成為高校課程建設的重點組成,目前,多個高校都投入了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中,也誕生了大量知名的云學習平臺,這類平臺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方法。以超星學習通平臺為例,這一平臺包括7大重要模塊,即教學資源庫、網絡教學門戶、慕課課程建設、學習空間、教學管理評估、教學互動、移動圖書館。該平臺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教學資源支持,包括活動、通知、作業等等。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相互配合,并且可以對接海量資源,學生可輕松調用文件、資料、教材、視頻內容等。在作業的布置上,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在線作業,由教師明確作業的開始和結束時間,學生可在移動端或者PC端提交作業,教師予以相應的評分和反饋。目前,云學習平臺已經在多門課程中得到應用,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豐富的資源,學生不僅可以使用教師提供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也可以訪問其他平臺來選擇所需資源,其上手操作簡單,學生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就能夠輕松掌握各個模塊,其中的資源也有著共享、聚合的特征,能夠大規模存儲在云端,學生只要登錄即可享受資源。以上這些特點,讓創新創業活動不再拘泥于傳統教室,而是實現線上空間與線下空間的結合,也滿足泛在化學習的要求。
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的推廣對于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育能夠起到明顯的驅動作用,以大賽作為基礎,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的革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遇,能夠加深學生對于創新創業的認識。在大賽中,學生通過實際參與,感受到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進一步理解創新創業的艱難,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同時,在傳統的創新創業教育中,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是不同的,存在個體化差異,每個學生的知識積累、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不同,在接受了統一的創新創業教育后,也表現出明顯的個體差異,通過創新創業競賽,讓學生組成不同的合作小組,能夠做到取長補短,在競賽中,每個學生都要發揮出自己的才能,利用所學知識和已有能力來幫助小組在競賽中取得理想的名次,這能夠促進學生創新創業整體能力和水平的顯著提升。在大賽的籌辦和參與過程中,要發揮出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出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相比于傳統的創新創業競賽,互聯網+競賽活動參與門檻較低,方便、簡單,讓更多的學生有參與機會,相互之間可在大賽中交流互動,從而在校園中營造出濃郁的創新創業學習氛圍,在大賽舉辦完畢后,要促進創新創業成果的轉化,將其轉化為實際創業項目,通過這種方式,為學生積累豐富經驗,提供更多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取得一舉兩得的作用。
互聯網+時代下的創新創業活動,離不開各類項目載體的參與,高??蓪⒊晒ζ髽I的案例搬入到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優化項目載體,提供趣味化的科技課程、企業案例,定期組織大學生進入企業、市場,自主探究創新創業大環境以及企業運營模式和原理,利用教材知識、社會實踐來武裝學生的大腦。在具體的創業項目載體上,可以企業成功案例作為鋪墊,爭取國家政策、資金的扶持,并推行組團學習模式,將教師、學生、社團、學校管理者等納入其中,由教師負責指導,鼓勵教師不斷優化創新創業團隊,多方面鍛煉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高校方面,則要為其提供資金、財務上的支持和保障,加強與社會、企業的聯系,提供教育基金、發展基金,推動項目學習、課堂學習之間的深度結合,鼓勵學生自主完成選題、計劃制定、信息收集、活動探索、作品制作、成果交流等活動,從而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團隊合作能力[3]。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推行分層式教育模式,在大一學年,幫助學生打好基礎,在大二學年,可選擇基礎化的創業實踐項目,后續兩年則重點培育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整個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學生創新思維的培育,進入信息化時代后,要讓國家取得競爭優勢,關鍵就是要培育具有創新思維的人才,高校在這一方面需要促進科學知識、教學內容、社會服務幾個領域的交叉融合,通過專業教育、思政教育、創新創業、創意創新、創業教育之間的融合,全面培育學生的創業素質,使之具備勇于擔當的精神,挖掘他們的創業潛能,提高其風險規避的能力,讓學生能夠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可以自主找到問題原因、逐一解決。
目前,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活動已經實施幾年的時間,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在實際操作上還存在一些差距,理念不夠先進、育人環境也不太健全,針對這一問題,高校要充分發揮出信息化時代各類技術的優勢,創新教育理念,構建信息化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構建高校、學生、社會、政府之間互惠互利的結構框架,充分發揮出各方職能,讓學生有更多的成長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