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自練(福建冠興皮革有限公司)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生產制造業開始迅猛發展起來,產業集群規模不增長,伴隨著市場競爭激烈程度的逐步提升,成本控制已經成為制約生產制造企業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從價值鏈的角度出發實施成本控制能夠有效兼顧多元化要素,實現成本的有效控制,進而全面提升企業經濟效益。基于此種情況,本文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對基于價值鏈思維的生產制造企業成本控制系統建設策略展開了分析與研究。
隨著產業分工與市場經濟體制的日益復雜化,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夠完全憑借自身的單打獨斗在市場中生存,價值鏈也就由此誕生,實際上任何一家企業的市場經營活動都是以實現價值增值為核心目標的,這就意味著單純的成本控制并不能成為提升企業經濟效益的唯一線性因素,這是從價值鏈的角度來看,成本與產出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聯系,要想實現科學的成本控制就必須要學會從價值鏈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通過對成本的合理優化來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目標[1]。
此外價值鏈管理認為企業的價值增值過程是動態的,這就意味著必須要采用動態分析的手段來對企業的生產成本進行動態管控,以及時調整企業發展方向,從而獲得更豐厚的經濟回報。然而,傳統企業成本管理僅僅是一種基于財務數據的事后回顧性統計,只能以先前的經驗來作為具體管理工作提供支撐。因而,基于價值鏈的管理能實現全產業鏈的動態化管理,才能夠基于生產、銷售等多個環節的動態信息來厘清成本投入與經濟效益產出之間的關系,進而全面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
對于生產制造企業來說,由于其整體產業鏈相對較長,價值鏈也相對復雜,若脫離于價值鏈思維來開展成本管理則勢必造成管理策略難以有效與市場環境相匹配,成本控制策略也難以與企業經濟效益相匹配。為此,基于價值鏈角度的成本控制已經成為當前階段生產制造企業成本管理的根本性選擇。
在傳統企業管理中,企業成本控制往往僅僅是一種簡單的行政化手段來實現,同時成本管控也僅僅只考慮單向的投入,并不會將產出與成本聯系在一起。例如,許多生產制造企業成本控制都是采用單純的績效考核指標來進行控制,管理人員還需要為超過預算的成本負責,這就導致一些管理人員只會一味降低投入,導致企業在一些環節失去競爭優勢,反而阻礙了企業的發展。總的來說,當前階段這種傳統的成本控制理念依然占據主導地位,大多數企業都缺乏足夠的價值鏈成本控制理念。
拉巴波特確立了五個決定公司價值的重要價值驅動因素:銷售和銷售增長率、邊際營業利潤、新增固定資產投資、新增營運資本、資本成本。并通過這些價值驅動因素對公司現金流入和流出進行預測。從成本角度來看,生產制造企業的成本驅動因素既要考慮生產成本的控制,也要兼顧通過擴大規模提升生產效率所帶來的成本降低,同時成本考核也需要兼顧生產制造工藝、管理等多方面的要素。然而,一些生產制造企業對自身的成本驅動因素分析存在缺陷,成本考核體系不科學,生產制造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或者難以滿足企業的發展戰略需求。
從價值鏈的角度出發制造業企業成本控制不到位等問題較為常見,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1)成本控制未能實現與企業發展戰略的同頻共振。從價值鏈的角度來看,成本控制是一把雙刃劍,他既能提升企業的產出效益,也會阻礙企業的規模擴張,為此,成本控制必須要與企業的發展戰略相輔相成。由于企業發展的限制,目前階段大多數企業都難以有效均衡成本控制的雙刃劍效應;(2)成本控制的數據化程度不夠。基于價值鏈的成本控制需要建立在大量的數據基礎之上,但總的來說當前階段大多數企業的成本控制都無法基于大樣本展開分析,數據化程度不高,有效性有待進一步提升;(3)成本控制激勵機制不完善。企業的成本控制管理包含對企業人力資源的成本控制管理,然而一些企業不夠重視人力資源管理,尚未建立起與企業成本控制相符的激勵機制[2]。
在上文的研究當中筆者對企業成本控制以及價值鏈的相關理論進行了分析,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經驗對當前階段制造業在成本管理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下文筆者將從價值鏈的角度出發對生產制造企業成本控制系統的具體建設策略展開深層次的研究與分析,主要包含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戰略分析是基于價值鏈下的成本控制系統構建的第一環節,通過戰略性的分析,能夠更好的促進成本控制體系,促進成本管理的進一步優化。比如說,戰略分析中可以融合環境分析,即對自己所處的環境優勢和其他企業的特點進行分析,通過對環境的優勢、弱點,以及不同環境中所具有的機遇進行綜合性的分析,進而提升企業的戰略部署,促進企業的成本控制實現戰略化發展。實際上,成本控制的目的在于配合與企業發展戰略,從而全面提升企業的經濟產出。生產制造企業成本控制系統建設必須要明確企業發展的戰略意圖,從價值鏈的角度來優化成本控制措施,從而加速企業增值過程。此外,還應以企業戰略為制定成本管控考核評估標準,以推動企業戰略的實現。比如,對于以銷售為導向的中小型企業可以降低營銷成本在成本控制中的考核權重,從而為企業創造更多的經濟收入[3]。
從價值鏈的角度來看,生產制造企業的成本支出結構相對簡單,在市場環境沒有發生較大變化的背景下,其成本變化范圍相對較小,同時建立在大數據分析基礎上的價值鏈成本控制能夠有效兼顧多方面需求,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為此,生產制造企業需要從價值鏈的角度出發加強對成本的預算規劃,同時結合企業的發展戰略制定成本預算控制目標,以便實現對成本的有效控制。比如,成本規劃需要與企業的業務發展結合起來,結合業務規劃編制成本控制與考核指標體系,從價值鏈出發實現對成本的有效控制。伴隨著生產制造業產業鏈的不斷延展,基于價值鏈的成本預算規劃已經成為科學控制企業成本的關鍵手段[4]。
從價值鏈的角度出發對不同階段的成本控制優化策略展開總結,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產品研發階段。產品研發階段的成本控制首先必須要與產品的銷售市場結合起來,適當增加產品研發投入,降低對產品研發成本的行政化管控,從而為提升產品品質奠定必要基礎。但也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數產品研發人員缺乏市場化思維,存在唯美主義情結,必須要嚴格控制不合理的產品研發支出,始終堅持市場規律;(2)采購階段的成本管理。采購階段是成本控制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生產制造企業成本治理的重中之重。一方面,企業要加強組織地位應用,在遵循市場價格的基本前提下,引入更多的供應商以形成外部競爭,進而降低采購成本。此外,還應進一步加強對采購管理人員的治理,避免因內部腐敗所導致的成本失控;(3)生產階段的成本控制。生產階段的成本控制主要是以技術管理與人力資源為主,具體而言技術管理人員要加強對生產全環節的管理,提升生產原材料的利用率,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此外,還應強化人力資源優勢,降低企業人力成本;(4)銷售階段的成本控制。銷售階段的成本控制主要集中在宣傳推廣費用的控制,企業應均衡銷售成本支出與盈利需求,合理安排營銷支出[5]。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逐步趨于完善,企業的價值鏈也由此不斷延伸,企業成本控制所面臨的環境也越來越復雜,這就導致企業成本控制的難度越來越大。從價值鏈的角度出發實施成本控制也已經成為生產制造企業的必由之路。基于此種情況,在本文的研究當中筆者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經驗,對基于價值鏈思維的生產制造企業成本控制策略展開了系統的研究與分析,希望能對廣大生產制造企業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