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張北縣第一中學 薛 龍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考試招生制度不斷改進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對完整的考試招生體系,為學生成長、國家選才、社會公平做出了歷史性貢獻。高考改革方案的實施旨在不斷深化素質教育發展,同時培養出全方位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如何抓住高考改革發展的機遇,認真總結各種經驗,從而找到突出問題為導向,形成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新辦法和新舉措,成為當前每一位高中校長以及教師所要思考的問題。
根據相關的調查可知,大部分的高中生對于高考改革方案和相應的政策了解不充分,他們對于高考政策的了解渠道,主要是通過家人、教師以及身邊的同學所獲知,只有少部分的學生通過專業人士進行指導,或者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來獲取。身邊的同學家長對于新高考的政策了解并不非常深入,從而導致學生掌握的信息混亂滯后,缺乏一定的科學有效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干擾學生對選課的認識,甚至讓他們無所適從。
根據相關的數據可知,不少學生對高校專業選科了解不深入,只有少部分同學能根據選課的要求、自身的發展、學習情況,結合自己未來發展對所報專業理性做出自己的選擇,然而大部分的學生由于缺乏對職業生涯的規劃,對于科目選擇沒有很強烈的欲望,更多的是根據自身的成績、科目的熱門程度進行選擇,選科過程當中出現了明顯的功利主義傾向。如此一來,導致學生對于真正喜歡的科目不一定會做出最終的選擇,這與高考改革方案以及課程改革的出發點出現了明顯的沖突,更多的學生只盯熱門專業,盲目跟風選課的現象不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
根據國家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和教育考試規定,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是由合格性考試、等級性考試所組成,考試成績是學生畢業和升學的重要依據。其中合格性考試則是按照相應的規定分散到高中三年來完成,但為了讓學生在高一時了解自己所學科目,方便進行下一學期的選課,不少學校都是進行所有科目的開設,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各種選擇。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學生在高一的時候,除了開設語、數、英三門基礎課程之外,還會開設物、化、生、史、地、政六門選考科目,與此同時,也會開設信息技術、體育、音樂、美術、校本課程等科目,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學校排課的難度,并且課程的增加意味著學校需要提供更多的教師和資源。此外,上述高考科目選擇一項,無論是科目組合還是單科,都會存在很大的差異性,這樣必然會導致教師的數量和專業結構出現失衡狀態,也會給學校的資源搭配帶來很大的挑戰。
目前,很多普通高中科目是由必修、選修I、選修Ⅱ課程構成。其中,選修Ⅱ課程屬于非高考課程,具體是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技能,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促進學校特色專業的形成。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教育部雖然特別強調要進行選修課課程的培育,但是實際開設過程當中,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很多都是熱衷于開設高考課程,對于非高考選修科目處于忽視的狀態或者片面追求開課的數量,而忽視了課程的質量,從而導致選修課程僅僅是形式而已。在此之外,學校開設一門富有特色的課程需要融入很多的資源,其中包括選擇合適的教師隊伍以及硬件設施的建設、對課程的管理以及評價等。因此,在現實當中實力雄厚的高中學校開設的非高考課程教學效果良好,教學資源有限的高中所開設的非高考課程卻略顯薄弱。
對于高考改革方案的實施,首先要結合學校的課程統籌,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以及個性化的發展,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立足學生發展,尊重學生的人格。(2)始終堅持現代課程觀念,科學合理地處理綜合性的課程與考試招生制度之間的關系,促進學生全面及個性化發展。(3)有效體現高中教學課程的時代性特點、基礎性特點以及選擇性特點,從而形成新的思路和新的舉措。
按照高考改革方案,學校必須根據課程分類和學科方向分類,通過增加參考科目的分類分層,研究該如何有效處理這二者的關系。
總的來說,學校立體課程體系的建構有兩種基本思路。
一是縱向設立多層次課程領域以及各領域所涉及的主要課程。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科學,人文社會等基本要素發展為高中課程的相應標準,將必修課與選修課整合之后設立為多層次課程領域,其他領域所涉及到的重要課程。
二是橫向分層,層層推進。(1)首先可以進行學習水平分類:根據全體學生的基礎類課程,面向部分學生開展拓展型的課程分類,針對個體研究課程與興趣特長類的課程分類。(2)按生涯規劃方向,進行水平與專業層次分類,比如,社會方向、藝術方向、理工方向、人文方向等,與此同時,對于單類課程可以分為A類課程群、B類課程群以及C類課程群。其中A類課程群主要針對非高考選課科目;B類課程群主要針對高考選考科目;C類課程群中包括了高考選考科目,同時又是大學的學習專業,為后期職業規劃進行調整。(3)參照考試科目,為了更好地做好考試銜接準備。又比如,學業水平考試中包含了必修課程,主要是按照高校的招生要求讓學生選擇學習方向。
學校通過對課程知識模塊進行科學調整從而有效地保證課程教學的高質量,才能在有限的時間空間內開發出校本課程,從根本上解決排課問題。其一,學校應該根據學生當下的核心課堂知識與義務階段的知識相連接,有效地實現教學理念和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學生要更加認真地學好每一門科目。其二,學科課程群的構建要做到學科分層、尊重差異。對于整體課程分類設計,要根據學科進行拓展,學科之間交叉優化整合,從而有效地搭建基礎類、拓展類、研究類的學習科目,有效實現學生自主和分層學習。其三,在知識模塊重組的條件下,能實現相應內容的合并和刪減,體現課程內容的層次選擇性。在知識模塊重組的過程中,能有效把握課程特點,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處理好降低學習難度和提升學習效果的問題,同時主動開發出合適的校本課程。其四,通過不斷優化學校課程和加強學科建設,為學生后期的學習、專業選擇提供參考意見。
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選擇權成為新的高考改革方案的重要特色。但是在實際的調查過程當中,我國高中生普遍缺乏自主選擇的能力以及意識。針對這一問題,學校應該積極地引導學生做好自我負責、自我選擇以及主動發展的準備。根據當前的研究切入點,主要有:(1)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基本狀況進行研究分析,掌握發展需求以及高考選科意向的調查數據。(2)積極構建由“人生生涯規劃”“高中三年學業規劃”“職業生涯規劃”三個層次組成的結構系統。其中對于人生生涯規劃,主要是學生對自我認識、他人認識以及社會認識的價值觀問題;對于職業生涯規劃,也就是學生專業方面的規劃,讓學生更好地清楚自己選擇的未來所要從事的工作,學會如何生存和生活;高中三年學業規劃,解決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知識、以優異的成績迎接即將到來的高考。
總而言之,把握高考改革方案的內容精髓,探索適合本校學生發展之路,是一項發展性的研究,具有鮮明的引導性、現實性以及開拓性的特點。學校應在充分調研和了解自身情況的基礎上進行變革和實踐,形成新的研究方案和措施。與此同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該更好地創設條件,為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校設計出不同的發展方案,引導學校找到符合自身發展的方式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