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詩宸
電視臺資深編輯
隨著新媒體的蓬勃發展,短視頻這一領域也在近年變得炙手可熱。大多數人的主要娛樂方式逐漸變成了在短視頻軟件中滿足視覺需求。碎片化的內容和資訊影響了大多數人慣有的交流方式、獲取信息的方式,甚至是傳統的生活方式。而不同群體之間的認知差距也必將越來越大,這種差距體現在人們的興趣愛好、思考角度以及理解與學習的能力等方面。
近期收到友人寄來的《娛樂至死》,學者尼爾·波茲曼揭露了電視時代是如何推翻印刷機時代,從而深遠影響人們的。在我看來,據電視時代僅十數年過去,新媒體時代則更加變本加厲,展現了驚人的影響力。
群體專注力的下降十分能說明問題。曾經的人們可以專注地讀完一整本書;而電視時代的到來,人們的注意力也許僅能保持看完一集電視劇;新媒體時代的我們,也許注意力只有10 秒。這完全“歸功”于媒體的形式,各種短視頻平臺將我們的專注力“培養”成了10 秒。
隨著大多數人專注度的下降,為了吸引人們的目光,一部分信息生產者通過視頻質量吸引粉絲,在有限的時間激發題材愛好者的求知欲,在觀看短視頻后再去通過傳統的書本等方式詳細了解。博主由面到點的概括,觀眾再由點到面的學習,這其中還可以隨時隨地在網絡上交流討論。信息時代的變化對于這類群體來說,只是影響或改變了他們的求知方式,甚至可以說是豐富、優化了他們的視野。
然而,在全民皆可參與的短視頻領域,有相當一部分人卻不知不覺地被其“荼毒”。從線下到線上,短視頻打破了傳統枷鎖,似乎也降低了道德和審美的標準。例如音樂博主利用簡單的和弦完成一首套路型的歌曲,就能被吹捧為音樂天才;一些舞者在十幾秒的時間里先是“不經意間”展示身材,然后隨著律動大肆搖擺,就能收到諸多低俗露骨的評論。這類作品如同廉價零食一樣,主要起到刺激觀看者味蕾的作用,實質沒有任何營養,甚至會影響受眾群體的審美及三觀,變得越來越浮躁。
短視頻大行其道,視頻博主們應該有引導良好風氣、培養正確價值觀的責任。然而部分卻曲解了雅俗共賞的含義,像是在試探底線一般,將標準越降越低、把尺度越放越寬,甚至通過“秀下限”“性暗示”等方式來吸引眼球。對于短視頻平臺的用戶、信息接收者們來說,如何避免沉溺其中,保持分辨能力是重中之重。
短視頻既可以是將點連成面的學習平臺,也能拉大人與人之間認知差距。這個領域“快、多、廣”的特點確實可以提供很多內容資訊,然而不要只是知曉皮毛就不愿意再去深入研究。管中窺豹只會成為井底之蛙貽笑大方。沉下心來多讀好書,或者利用好短視頻的特點去開闊視野,才能更好地豐富自己的人生。切莫讓自己的理想和動力“死“于短視頻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