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曉莊學院附屬小學 王 劍
近年來,受語篇教學的影響,繪本閱讀教學中出現了重詞句輕閱讀、重形式輕策略、把泛讀變成精讀的現象,弱化了繪本閱讀的意義,忽略了學生閱讀素養的培養。我嘗試從圖片模態入手,關注圖文關系,引導學生循序漸進閱讀繪本,從而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閱讀能力,促進閱讀品格的形成。下面結合譯林版《跟上兔子小學英語分級繪本》這套教材,談一談對繪本閱讀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繪本中的圖片會說話,能夠表達一個完整故事。它的排版、色彩和內容都能傳遞信息、表達情感、激發思考、引起共鳴。
繪本中的圖片不是依賴于文本內容的插圖,也不是脫離文字的配圖,它通過畫面的流暢性和完整性給了學生閱讀的連貫和完整,提高學生思考的連貫性,豐富學生的想象力。
學生愛讀繪本的主要原因是故事內容有趣、圖片色彩豐富,能夠吸引學生眼球,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
繪本通常是由封面、前環襯、扉頁、正文、后環襯、封底組成。封面傳遞包含書名、作者(譯者)、出版社、主人公、文本等主要信息。封面的圖畫有的是單獨創作的,有的是從正文中選取的一幅圖,有的和封底連成一幅畫。我們可以從圖片看出繪本的畫面風格是寫實的、卡通的還是油畫的;從圖片的色彩看出繪本的基調是溫馨的、活潑的還是懸疑的;從圖片中物體的大小比例看出故事的主體形象。所以讀繪本時,不要急于翻開第一頁,應先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封面中隱藏的信息。
《Or How About This Way》一書的封面是從文中截取的一幅圖,封面上小女孩正在親云朵,云朵害羞了。仔細觀察還會發現,小女孩為了能觸碰云朵,想把自己的書本、籃球、電視,甚至是一盆綠色的植物都用來搭梯子,這是一個多么童真的世界!學生仔細觀察后產生疑問:小女孩為什么要去親云朵?云朵為什么害羞了?圖片和標題是什么關系?標題中的“這種方法”是什么方法?它是用來干什么的?封面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繼續閱讀的欲望。
《Old McDonald’s Farm》一書將封面和封底平鋪開,你會發現它是一幅完整的畫面,可以看到一家三口駕著驢車在廣袤的農場草地上穿行。主題突出,故事發生的地點人物呼之欲出,但是他們奔向哪里?會發生什么事情?給學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間。閱讀時教師先讓學生欣賞畫面,通過畫面構思故事的最初印象。閱讀后再現圖片,驗證自己的想法。這樣一體式的設計,將學生的視線從局部拉到整體,讓學生體會到眼前的并不一定是全部,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圖片環游是教師指導下的分享式閱讀,以故事圖片為引導,啟發、激活、調動已知,預測未知,理解故事大意和主要情節,并在情境中學習語言和表達方式。學生在圖片環游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是學習語言、建構意義、發展閱讀素養的過程。圖片環游的形式有多種。低年級的學生在繪本閱讀中語言知識積累少,獨立閱讀文本存在較多阻礙,可以采取師生共讀,整體故事環游的方式;中年級學生有一定的語言積累,掌握了一些繪本閱讀方法,可以采取帶著任務在教師的指導下部分圖片環游的方式學習;高年級學生則可以采取關鍵圖片環游的方式,以問題為引導,通過封面、扉頁、主題圖等啟發學生主動觀察、預測、思考,帶著問題或任務自主閱讀。
T: In the beginning, cat and mouse are good friends. At last, cat and mouse are no longer friends. Why?
S: Guess what happened.Then skim and check.
《Cat and mouse》教學中先出示兩幅關鍵圖片,引導學生思考“發生了什么”在此基礎上快速瀏覽全書,驗證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第一環節是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根據圖片信息觀察、分析和預測,培養學生的英語表達和思維能力。第二環節讓整體故事圖片環游成為一種有意義的探究活動,通過閱讀收獲語言解決問題、發展思維、享受閱讀。
T: Look at the cover. How do you feel now?
S: I feel warm. I feel...
T: How does Dan feel?
S: Perhaps he feels sad/sorry/warm...
T: What happened? Let’s skim the pictures and try to use one or two sentences to summarize.
教《I love you, Dad》一書時,先從封面入手,讓學生發表自己看到圖片的感受,切入情感主題,引導學生思考父子之間發生什么了。在此基礎上以問題為引導,采取關鍵圖片環游的方式,讓學生自由閱讀總結,分享經驗。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樣的閱讀模式能讓他們在理解文章、獲取信息的過程中享受閱讀的樂趣,更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兒童文學家彭懿在《圖畫書閱讀與經典》中指出:“繪本是用圖畫與文字共同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是圖文合奏的。”法國著名符號學家巴特(Barthes)發現圖文之間存在三種可能的關系,即“錨定: 語篇支撐圖像”“說明;圖像支撐語篇”“接遞:圖文平等”。圖片和文字都可以是獨立的一個部分,當它們組合在一起的時候,被賦予了新的含義。語言文字可以支撐圖片,圖片也可以是文字的“寄生”信息。繪本中圖片能彌補文字的不足,將文本內容以一種生動具體的形式展現在讀者面前,通過調動他們的視覺和聽覺,發揮想象,閱讀理解。
1.錨定關系
Children are excited to see the first snow of this winter. They taste it and feel it. They don’t mind the cold at all.
T: Look at the picture, how are they?
S: They are happy/excited...
T: What will they do?
S: They will play with the snow.
T: Now let’s read and find:What will they do?
S: Read and answer.
T: What else will they do?Imagine.
S: Imagine and answer.
《Snow》一書主要是寫成人和孩子對待“雪”的不同態度,成人的世界里,大雪給生活和工作帶來了諸多的不便;孩子的世界里,大雪帶來的是無窮無盡的樂趣。這幅圖是描寫了孩子們看到第一場雪后的快樂、興奮。他們喜歡雪,不怕冷,嘗雪、感受雪。這些感受、情緒在圖片上是無法體現出來的,必須通過文字的描寫來支撐畫面。這些文字的描寫也只是起到了快樂的一個序幕,它能激發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刺激他們去想象更多的歡樂,讓他們仿佛身臨其境。
2.說明關系
《Or how about this way》一書中主人公小女孩在鄉村尋找紅色的云朵時,想象各種奇妙的方法去把云變紅。文本中說可以這樣,還可以那樣,但沒有提及“這樣”“那樣”具體是什么方法,文中大片留白。這樣的文本給學生的閱讀帶來了很大的困惑,此時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圖片補充說明了相關的信息,對文本進行了詮釋。
3.接遞關系
語言與圖像處于互補接遞的情形經常出現在對話里,其中的話語者及語境由圖體現,對話內容由語言體現。《Chinese New Year》中的對話就是這樣的例子。文中沒有旁白,通過對話推動情節的發展。教學過程中,學生先看圖,想想他們可能在說什么,再閱讀體會,最后情境再現模擬表演,消化吸收,掌握運用語言。接遞關系是繪本中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在教學中建議充分利用圖片,先留白,通過觀察圖片補白,再閱讀,讓語言更豐富立體,思維更活躍。
借助圖片閱讀繪本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是我們要注意選擇正確的、適合的方法引導學生閱讀。(1)注意閱讀的切入點。根據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已有的知識經驗選擇正確的切入點,進入繪本的閱讀學習。(2)注意學生的興趣點。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或畫面入手,展開想象與探究。(3)注意圖文的結合點。從圖片入手,并不是放棄文字,要注意圖文間的聯系,圖片與文字相互補充,相互配合,讓閱讀效果最大化。
繪本用精美的圖片,優美的文字,傳達著美好的情感。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讀圖”,圖文結合,獲取有用的信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創造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學生閱讀品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