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大學城實驗高級中學 劉春羽
美育對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重用。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教育的主要陣地在課堂教學,一堂發人深省、直擊心靈的好課,離不開教學內容、課堂氛圍、師生互動等多方面的綜合考量。寓美于教、融美于學、以美育人是美術課堂的價值導向。新課標下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培養學生圖像識讀、文化理解以及審美判斷的能力是鑒賞模塊著重關注的要素。當面對思維活躍、求知欲強的高中群體時,關注學生群體的需求則成為生本教育理念中不容忽視的層面。
在解讀西方現代繪畫專題時,課上發出了諸如“這是什么?”“為什么這么表現?”“作者究竟想傳達什么?”之類的即時性發問。可見當學生在面對部分不易解讀的大師作品時,鑒賞活動往往無從下手、不明所以。究其原因,問題的癥結點發端于圖像識讀環節的障礙。為此,我結合20世紀初西方繪畫的典型派別,歸類整合開發了一組單元式課程——“那些看不懂的現代繪畫”,從“音樂與繪畫的融合”“形式與色彩的較量”以及“靜止與運動的轉化”三個主題展開,揭開看似晦澀難懂的圖畫真相。利用3課時將抽象派內部(冷抽象、熱抽象、抽象表現主義)與立體派、野獸派以及未來派與超現實主義等較難直觀識別的典型派別進行比對剖析,并結合貼近生活的多維感官體驗進行綜合引導,幫助學生解開困惑,從而走進大師的世界,感悟創作的思路與過程。實踐證明,這一衍生性課程的開展,可以有效拉近學生與大師的精神世界。
然而,預先設定的課程內容往往不能滿足動態、開放的課堂需求。于是,在解讀畢加索經典名作《格爾尼卡》時,“即時性插話”再次打破了課程的既定軌道。在殘暴法西斯政權的劣行下,小鎮一夜之間陷入掙扎與痛苦的黑暗世界,戰爭所帶來的恐懼與慘烈讓畫面顯得分外壓抑。在鑒賞過程中,有同學卻認為其并非純粹的悲壯題材,畫面中似乎暗含著光明即將到來的堅強寓意,并指出頂端耀眼的電燈便是畫家暗喻的最佳力證。這一異質性觀點打斷了凝重的課堂情境,隨之而來的小聲議論,也助推了這一問題的進一步探討。在鑒賞過程中,任何觀點都值得被尊重。正所謂“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藝術無所謂對錯,只有更接近本源的分析視角。現實里的燈確實可以帶來光明,而“燈”作為工業文明的產物也的確算是一種引領和進步,但它所帶來的影響卻并非一定積極正向。欲明其意,需入畫中,揭開謎底的關鍵還應從作品中圖形及視覺符號的識別入手。因此,引導學生細致體察是關鍵。觀察具有鋒利鋸齒邊沿的燈光,在耀眼的同時卻又形似一只驚恐的眼睛,居高臨下地審視著這場慘劇。此時的強光猶如帶有情緒的利劍直擊心靈,帶給觀者更多的是犀利的警示而非渴望的光明。畢加索借助情緒宣泄的表達手法,用帶有警示性光亮的電燈,向當局政府發出強烈警告:要警惕暴力者會操控工業力量來毀滅世界的陰謀!也向世人傳達出其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殘暴戰爭的憤恨與不滿。就這樣,由一句“即時性的插話”衍生的探討,讓課堂有了生成性。學生調動感官、合力思考,通過直觀的圖像識讀,深入剖析內在的精神世界,從而形成正確的審美判斷。這個過程中集體智慧的碰撞與結晶,加深了學生對大師創作構想的贊嘆,同時踐行了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
美術的育化功能旨在培養學生的感受力及鑒賞力,提高審美情趣,實現精神愉悅。因此,生態型的課堂為“即時性插話”創造了天然契機,其出現并非偶然,甚至將成為常態。面對這一現象,我認為教師應該理性看待,以引導為主,充分調動教育機智,將其巧妙轉化為服務于課堂的生成性素材,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認知與判斷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外顯形式。有“插話”行為的學生正是其思維活躍、積極思考的表現,尤其是在輕松、融洽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勇于展現自我的積極性是難能可貴的,也是合情合理的。美育的關鍵不僅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和心靈教育。因此,教師除了傳授學生知識技能外,還應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意志、興趣等非智力層面的心理需求。正視這一“活化”課堂下的產物,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秉持以鼓勵為主、正向引導的原則,使其在表達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呵護主動的求知欲望。與此同時,通過階段性強化,逐漸在藝術與個人情感的聯系與比較中,充實社會情感,增強個體的責任感、正義感及美丑感等高尚審美情趣,促成視覺、聽覺、動作協調及語言表達等能力的全面培養,使學生的感知與思維得到整體協調性發展,從而更好地參與審美活動。
在新課改大局下,課堂教學已然成為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活動,任何一方的缺失,都無法收獲理想的教學效果。尤其在美術教學中,美之育人可以“超然物外,直指人心”。因此,及時關注學生的審美體驗及評價方向就顯得尤為重要。學生的“插話”在某種程度上作為課堂認知中的實時反饋,是有效捕捉其接受信息全面性及準確度的判斷依據。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時代,美育教學更應注重學生藝術修養與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當具有感性思維及獨立精神的學生提出獨到見解時,就需要教師積極調動群體合力,適時抓住教學契機,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多角度多層次聯系文化及生活情境,恰當地調整預設思路及教學內容,將有價值的問題或有創設性的想法自然而然地動態生成“課眼”,引導學生運用合作探究式學習方法品味藝術作品中所表現的豐富內涵及人文價值。過程中亦可開發新的教學方向,延展教學資源,擴充學生的美學知識,豐富審美經驗,發展和完善藝術評析的能力,進而演繹出預設課程外的精彩。
學生的“插話”具有隨機性和不可預測性。面對這樣的突發事件,教師需迅速作出反應并妥善處理,這無疑是對教師課堂駕馭能力及應變能力的極大挑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既是美育的出發點,也是歸宿。教育大業的持續性決定了教師群體成長的終身性,“最是育人能致遠,唯有師者可引航”,新課標著重強調要關注教師自身成長。對美術教師而言,不僅要專其所長,除不斷提升學科素養外,還要回歸審美初心,嘗試整合美學、哲學、社會學、教育心理學等多維美育相關專業,構建跨學科、融滲透的“大美育”理念。善用教學中的“三口”(接口、缺口及窗口),因勢利導、靈活變通,使課堂成為展示教學才華的平臺。對待有價值的“插話”,嘗試二度盤活、即興延展,創生新的學習資源;而對待不盡如人意的“插話”,則積極引導、妥善糾正,避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當然,富有彈性的動態課堂并非信馬由韁的隨意而為,這還需要教師可以高屋建瓴的適時糾偏,時刻對標課題主線,引導審美鑒賞活動生態化開展。因此,教師要善抓時機、直面挑戰,在不斷積累與應對中總結經驗,磨煉自身的教育機智,提升審美素養。
美育對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關乎行為與思想、品德與智慧、科技與人文、生理與心理等諸多方面,而美術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感性素質、健全人格及創新思維。面對如今師生共贏的課堂,兩者之間的有效溝通與及時補充成為達成共識、共享共進、教學相長的重要保障。當然巧借“即時性插話”有效促成“生成性課堂”的開發過程并非朝夕之間,它是教師不斷走向成熟的標志,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身藝術素養,豐富知識儲備,適時更新美育觀念,及時反思、完善自我,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美育教學肩負著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由美至善、美善合一的精神境界,傳承文化、弘揚精神底色的重要使命。因此,我們要時刻謹記下好教育這盤大棋,教師群體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