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枚芹(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
2020年前三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超23萬億元人民幣,相比2019年同期增長0.7%。由于新冠肺炎等因素影響,國際政治經濟形勢日趨復雜。但復雜多變的環境并未影響我國外貿大國的國際地位。在此情況下,以培養外貿人才為目標的商務英語專業雖然招生相對火爆,卻出現了就業情況不容樂觀的現象。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新的國際貿易形勢下,企業對外語類人才的需求由專業向著復合轉變,外語人才的培養需要不斷升級才能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目前,對高職學校商務英語專業來說,主要面臨兩項挑戰:一是就業形勢差,二是不能滿足企業用人需求。近年來,伴隨我國對外貿易額的連年增長,涉外英語人才缺口逐年增大,但是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就業率卻不高。這導致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學生對自身就業充滿擔憂。高職學校商務英語專業面臨的另外一個挑戰是培養出的學生不能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處于全球化中的企業面臨信息化沖擊、應對復雜國際政治經濟局勢變化,因此能夠應對多種情況,掌握多項技能的復合型人才成為企業首選。
長期以來,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的培養模式雖然都是堅持產教融合為主線模式。但是,面臨電子商務、直播帶貨、短視頻沖擊以及新冠疫情等新經營模式以及不確定因素的影響,高職商務英語專業應當在探尋新一輪的產教融合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升級,以期能夠培養更多優質人才,更好適應時代發展需求。
產教融合是高職教育長期堅持的培養模式,通俗來講就是教學和生產緊密聯系,教學是為生產服務的。對于其準確內涵,學者有不同理解。總結學界觀點就能發現,關于“產教融合”,可以從兩個角度加以闡釋。一是指行業融合,即產業和教育二行業相融合。二是指活動融合,即生產和教育二活動相融合。無論是行業融合還是活動融合,其本質還是要求產業和教育能夠相互溝通,教學和生產是統一的。二者應該在實踐中共同探尋利益上的共同點,從而力爭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此外,對“產教融合”的理解應是層層遞進的。最表面的含義是企業生產和教學活動的融合。進一層含義是生產和教育可操作性層面的融合,最本質的含義還是生產和教學理念上的深度融合。尤其對于培養者高職院校來說,在制定培養方案、實施教學活動時,要時時關注企業需求,對社會變化保持高度關注并及時調整培養方案,從而增強學生對復雜多變就業環境的適應性。
高職院校商務英語專業經過數年發展,目前已經頗具規模。伴隨教育實踐的深入,高職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逐漸統一為培養專業化、多樣化、復合型的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但是,在教學實踐中,由于受到經費、生源、所在地經濟條件等諸多現實因素的限制,各類高職院校對本校商務英語專業“產教融合”的目標定位變得模糊起來。一是觀念上,對“產教融合”內涵的理解仍然僅限于校企合作或者校內實訓,無法做到對校企融合理念的深度認同。二是校企合作和校內實訓等實踐教學操作按部就班進行,不考慮社會發展、形勢變更下企業對相關崗位的新需求。
雖然教育界和學界對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和實踐成果相對較多,但是現實中依然存在相當多的院校對本校商務英語專業如何適應本地實際情況,如何優化培養模式尚未形成明確機制。由于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應當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同步,因此,形成適應本地經濟形勢和本期企業需求的培養機制十分重要。但是由于行政管理、區域差異等客觀制約因素的存在,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產教融合”很多時候依然存在形式層面,無法達到深入融合。具體表現就是單一的校企合作模式、企業參與感不強、政府未能充分發揮協調職能等。
產教融合機制未明確建立,導致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的教學實踐效果并不理想。由于監督考核機制不明確,在進行課程體系設置時,對于哪門課應設置實踐教學的課時、實踐教學的內容、開展實踐教學的形式,不同班級甚至不同教師之間存在很大的差別。通過對學生的調查發現,我校商務英語專業產教融合一般都是采取實訓教學的方式,校企合作較少。而實訓教學一般采取的案例分析、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模式畢竟不同于實踐,由此導致學生在具體學習時對一些如商務談判等需要進行具體操作的內容時存在無法深入的情況。
不同于本科院校,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就是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企業或者市場的需求才是人才培養的指揮棒。只有不斷更新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培養模式,適應、匹配企業需求,才能不斷提高學生能力,減少學生就業時的限制和瓶頸。
為使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適應院校所在地區域經濟發展,首先必須了解當地企業的需求。需要了解企業群體對商務英語專業人才需求的大體數量、崗位或職位工作內容等進行分析,邀請目標企業一起制定商務英語人才培養方案,使培養方案更契合市場需求和社會變化。具體操作上,一是院校可以每學期或者每學年邀請當地具有代表性的企業或者行業專家或者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共同參與專業內部的研討會,根據企業實際需求,確定人才培養方案。二是學校可以派遣商務英語專業教師到企業進行調研或者訪問,通過短期培訓或者頂崗實習的方式參與企業生產經營中。通過這種實際鍛煉的方式鍛煉教師對新時代教學內容的靈敏觸覺,使他們對電商、新媒體、直播新時代的產物強化教學,提高課程質量。
信息技術時代,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為商務英語專業教學提供了先進的設備和優質的資源。同時,基于國家政策的支持,高職院校紛紛多措并舉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通過學用結合的方式強化所學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一是學校應當加大財力和人力資源投入,通過搭建網上實訓平臺,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模擬的可視化、多變量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技能的快速提升和學校以及專業的發展提供信息技術保障。二是強化創新創業教育保障。學校可以嘗試開設專門的商務英語創客課程,通過科學、規范的課程設計,讓學生通過討論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充分發揮年輕人在創新創業方面的動力及活力。三是聚焦校內生產性實訓。翻譯社是商務英語專業通常會建立的項目。資深翻譯人員擔任翻譯社的指導教師,帶領學生承擔一定的翻譯任務,通過這種實踐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的實操鍛煉能力。
校企合作就是通過頂崗實習、工學交替等方式完成商務英語專業不同方向的實踐學習,這種校外社會實踐并不局限于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階段,平時的課程中也可以安排學生進行,以此拓寬學生專業視野,了解掌握行業最新動態和方法、技能。此外,學校還應當在“訂單式”培養上下足功夫。訂單式培養,也就是開設“訂單班”的方式如今已經非常普遍。通過這種校企深度融合、合作的方式強化產學融合效果能夠獲得非常不錯的效果。例如商務英語專業通過“校內實踐+企業上崗”,可以直接實現校門到企業的無縫銜接,解決學生就業難題。當然學校在培養過程中必須按照“訂單”協議約定,通過與企業的深度溝通,強化科學的課程設計和社會實踐,確保人才能力與企業要求的無縫對接。
高職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必須實現與市場需求的緊密聯系和高度匹配,高職院校必須重視專業建設和學校發展,學校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實力才能不斷提高。通過多種方式實現校內校外與企業的密切接觸,搜集來自企業的需求并不斷培養學生的綜合實力,方能避免學生限入畢業即失業的困境,為學生的未來發展謀得主動權。高職院校校方和教師必須行動起來,通過充分的企業調研、崗位分析,強化校內生產性實訓和校企合作效果,才能為我國對外貿易產業的長遠發展輸送符合企業和社會發展要求的現代型、復合型商務英語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