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胥口中心小學 陳 晨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學習語言、學習文字的基礎階段,同時也是最重要的階段,小學教師應該致力于將自身課堂打造成培養學生語用能力的語用型課堂,進而使學生在小學階段就能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小學階段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語言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因此小學階段的教師要積極地引導學生理解和應用語句,進而提升自身教學效果和水平。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出新型的教學方式,優化小學階段的語用教學方式,進而提升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
小學教師可以根據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語言應用的相關知識,對語文教材的文本內容進行挑選,選擇出較為經典的語言范例,通過對這一例句的講解,使學生們學習到相關語言文字的應用特點。
語文學科教學目標中對于學生的文字學習與使用有著較為明確的要求,讓每一位學生都喜歡上漢字,在語言文字的識記上和書寫上充滿主動性。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在文字的教授上要以文字的形象性為重點,這樣可以使語文的教學更加具有趣味性,使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熱愛上漢字,并將這種熱愛付諸于實際行動中。
如教師在講授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這一課文中,“吃”和“叫”這兩個字都是要求學生會讀會寫的字,教師可以針對兩個漢字的共同點,都有口字旁來完成對兩字的講解,進而使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兩字的部首,再根據區別特征來使學生完成對兩字的識記。
對于低年級語文教學材料的編寫上,存在著對學生模仿能力的關注特點。這體現在要求學生練習句子的說寫能力時,普遍會給學生提供一個參考例句。例句對于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提升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重視起例句對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引導作用,要在教學上注重對學生詞語句子使用途徑的講解,并能夠在這一基礎上進行語言文字的遷移訓練,進而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1.抓住關鍵詞句,訓練語言
對于句子中能夠體現例句性質的關鍵字詞,教師應該注重對其的教學,在學生完成對例句和關鍵字詞的認知后,再為他們布置仿照句子的學習任務,在仿寫句子的練習上,教師不用為學生設置相關的框架與限制,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能力,這樣有可能會達到出乎意料的教學效果。
如教師在講授《小公雞和小鴨子》這一內容時,將講授重點放在“忽然”的理解和應用上,讓學生明白“忽然”兩字使用在突發事件中,再讓學生仿照句子“小鴨子正在水里捉魚,忽然,聽見小公雞喊救命”,來完成對“忽然”的造句。
2.通過問題設置,實施補白教學
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實現對文字、詞句有效應用的這一教學任務絕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還需要教師為這一教學過程鋪設臺階和石頭,讓學生的語言應用學習具備階段性特征,實現由簡入繁的教學。教師可以通過簡單的問題設置,讓學生對語句中的內容進行填充,并在問題的設置方面注重學習的循序漸進性,這樣的訓練方式更加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同時也能更好地完成語言文字的訓練任務。
如教師在講授《傳統節日》這一內容時,可以根據課文內容設置填空“( )到,人歡笑;( )節,看花燈;( )節,雨紛紛;過( ),賽龍舟”進而完成我國傳統節日的識記,完成相關的語言訓練,輔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
3.關注學生表達能力,進行仿寫創作
對于語文教材中一些結構簡單、文字較少的兒童詩歌、簡單故事,教師在完成講述后可以讓學生進行仿寫創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調換關鍵字詞或更換“變量”的方式完成句子的仿寫。在這個練習上,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充分發揮自身想象能力來完成此任務。
如教師在講述《誰和誰好》這一內容時,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完成對這一兒童詩的仿寫。如“誰和誰好?鉛筆和橡皮好,它們互相幫助,學生學習好。”
中國的漢字結合了音、形、義三重意義上的美感。所謂“語感”,就是對漢字音、形、義三方面的綜合理解和應用。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教師可以通過豐富的朗讀形式,讓學生在朗讀語文教材內容的同時,增加對語言文字的熟悉程度以及對語句的可感性,用有聲的語言來完成對語言文字內涵的深刻體會,進而使學生能夠在日常的朗讀行為中逐漸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語音感作為語感內容中的重要組成元素,它所指的不僅僅是在朗讀時對于正確語音的把握,同時還包括朗讀時語氣的輕重緩急、語調中重讀字詞和抑揚頓挫的把握,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自身還沒有形成語音感,在其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觸到的語音感都是來源于教師在課堂上的范讀,或是教師應用多媒體教學工具所開展的示范朗讀的教學活動。
基調不同的文章需要教師以不同的語氣表現出來,如《鄧小平爺爺植樹》需要用熱烈上揚的語氣讓學生感受到積極的、和諧的情感。《雷鋒叔叔,你在哪里》則需要采用低沉、壯烈的語氣來表達對雷鋒的敬佩和惋惜之情。
低年級的小學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對所學文本內容進行多次的反復閱讀,在學生對教材的語言文字和基本內容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教師再加以點撥、啟發、指導和教導,使學生對于語言文字中隱藏信息的捕捉更加準確,同時也能在教師的講解和多次閱讀中,完成對語言文本內容的內心勾畫,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領略語言文字所帶給人的充分想象相關意境的創造能力。
由于小學階段的低年級學生在理解和認知上還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閱讀文章時很難完成對文章情感的領悟,盡管在朗讀和閱讀教材文本的過程中態度認真,但還是存在著表情僵硬、沒有感情的問題,變成“沒有感情的閱讀工具”。要想通過“讀”的形式來使學生的語感得到增強,就應該讓學生對文章內容和其中的語言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還要對文本內容所表達的情感進行領悟,使學生能夠和作者產生情感共鳴,用心感受作者在進行文學創作時的豐富情感。
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最終目的,就是能夠在日常的交際活動中實現對語言文字的應用,低年級的小學生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交際的需求,但他們并不善于將在課堂上學習到的語言文字知識應用到日常交際活動中,往往在實際的交流中會出現詞不達意、無話可說的尷尬局面。針對這一現實情況,教師要結合語言文字應用的具體情境,實現更加具有針對性的語言教學,進而豐富學生的語用經驗。
在中國語言文化中,很多實詞都具有極強的畫面感,教師可以對語言文字的這一特點加以利用,在語言文字的教學活動中加入對文字使用的相關情境的創造,進而實現在閱讀文字和想象中完成說話訓練。
如在教師講述《童年的水墨畫》中對“染”字進行詳細講述,教師可以利用墨水滴入清水的實驗來讓學生充分明白這個詞的動態過程,進而加深學生對這一詞的認知與理解。還可以讓學生根據“人影給溪水染綠了”這一句,發揮想象,完成造句。
中國很大一部分語言文字在創造和演變的過程中,具有著較大的抽象性,這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在理解和識記上存在一定的難度,這時教師可以結合語言文字的創作特點,展開自己豐富的想象能力,賦予抽象文字一定的形象,從而使學生對于抽象文字的識記和理解更為簡單。
如教師在講述《肥皂泡》這一教學內容時,針對其中的“清”字來進行深度講述,為學生設置一個相關場景:“此時,你坐在船上,湖水就像一面明鏡,倒映出了藍天白云和山峰,你深看湖水,還能觀察到水中的魚兒,看著湖水中的沙石和魚兒,你不由得感慨道:這湖水真(清)澈啊!”使“清”字更加形象。